书城自然在科技馆听讲座
14062700000023

第23章 防震减灾知识——从5·12汶川地震谈起

闫计明

汶川地震及其灾害

1.汶川地震的参数

发震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0秒;震中位置:31.01N,103.38E;震源深度:15千米;震级:面波震级MS8.0。

2.汶川地震的灾害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8.0级,最大烈度达XI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市、自治区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千米。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在抢险救灾中解救和转移1486407人,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4人。

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

3.汶川地震的发震原因

汶川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内映秀—北川断裂活动的结果,最根本动力来源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的能量积累和释放。

龙门山断裂带是一条以北西—南东方向逆冲为主兼具小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断裂带,其逆冲运动的速率约为18~20毫米/年。

华南地块运动速率只有12~14毫米/年,未能完全调整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南东方向的逆冲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逆冲运动速率(18~20毫米/年)与华南地块的运动速率(12~14毫米/年)之差为4~8毫米/年。

应变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岩石内逐渐长期积累,使得龙门山断裂带成为最具危险性的发生地震破裂的活动构造。

4.汶川地震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

(1)地震强度大

本次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10亿吨标准TNT爆炸。由于地震破裂属挤压逆冲,其地震强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因而摧毁力更大。地震形成的断层长达350千米,宽达40千米,断层滑动量大,最大垂直位移9.0±0.5米,最大水平位移4.9±0.4米。

(2)地震震源浅

破裂起始点震源深度只有15千米。

断层面的倾角不大,约为39°,长达350千米、宽达40千米的破裂面从地下约30千米处一直延展至地面,滑动量达数米的断层错动直达地面。

(3)破裂时间长

破裂持续时间长达90秒。

(4)震中及附近地区人口稠密

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生命线工程系统全面瘫痪。重要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多个县级城市被摧毁。人员大量死亡、压埋,基本功能丧失,更无法为乡镇和非常分散的村级灾区提供有效紧急救援。

(5)公共设施、场所破坏特别严重

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人员密度是城市居住的20~50倍,伤亡惨重。

(6)地质灾害极其严重

灾区处于海拔5000米左右青藏高原与海拔500米左右四川盆地之间的陡坡地带,在青藏高原长期强烈挤压下,地层十分破碎。加上侵蚀作用形成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且十分脆弱的生态条件。地震引发大规模、大范围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大大加重了震害,救援十分困难。

地震基础知识

1.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壳厚度:大陆平均约40千米;海洋:约10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外核厚度:约2250千米;内核厚度:约1220千米。

2.地震成因及类型

地震带位于板块边界,85%发生在海洋,15%发生在大陆。

地壳不断运动,大陆漂移是其缓慢运动的表现形式,地震则是地壳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岩石层板块在洋中脊处逐渐地产生,而在海沟处下沉到软流层中,其边缘部分逐渐被软流层所消融吸收。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洋底永葆“年青”,其平均年龄的数量级是一亿年。

板块的相对运动速率,与指甲生长的速率相当。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3.地震的各种参数

(1)震级

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0倍。

(2)烈度

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山西地震环境

1.山西地震带的构成

自北而南纵贯山西。由五大断陷盆地和其间的横向隆起组成。山西地震带共有较大的活动断裂22条,且同时受张性应力和压性应力的影响。

2.山西地震带的特点

(1)强度大,频度高

在华北地区1/10的国土面积上,发生了1/3的8级地震和1/5的7级地震。

(2)震源浅,灾害重

山西地震震源普遍为10~15千米,震源越浅,灾害越重。

山西的五大断陷盆地均被厚厚的黄土层覆盖,对地震动有放大作用,且易产生砂土液化和黄土液化。这也是山西地震灾害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3)分布广,不均匀

山西地震带绝大部分强震发生在五大盆地中,且各有特点:

1)临汾盆地:山西省强度最大的两次地震均发生在这里(1303年的洪洞8级地震,1695年的8.0级地震。时间相距仅300多年)。

3)太原盆地:以6级左右地震为主,历史记录最大地震是1102年的6.5级地震。

4)大同盆地:位于山西地震带和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交汇部位,1989年、1991年、1999年分别发生了6.1、5.8、5.6级地震。

5)运城盆地:发生过1815年平陆6.25级地震。

大同盆地、运城盆地多发生6级左右地震。

如何应对地震

1.政府层面

我国防震减灾总体思路是“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2000年国务院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切实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着力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三大工作体系中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震灾预防是核心,地震应急救援是关键。

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未来5~10年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两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地震科技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到2020年,我国大中城市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包括,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政府的应急救援能力,城市的安全防范能力,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震后的恢复重建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

2.公众层面

第一,多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第二,居住达到设防要求的住房。

第三,多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能够震时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的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避震要点:情况复杂,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如果你所处的建筑物结实牢固,抗震性能好,就近躲避比较好;如果你所处的是平房,质量很差,在室内躲避就会有危险,如果可能还是跑出去比较好。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是应急避震的原则。

(1)室内如何避震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非常短,只有短短的十几秒时间,这十几秒是名副其实的生死时速。地声、地光、地面的初期震动时,向人们发出最后的警报,要抓住时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迅速避震。由于时间太短,室内避震更加现实。房屋倒塌后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即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是相对安全的避震地点。

(2)室外如何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要避开高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楼房,尤其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以及过街天桥或立交桥、高烟囱或水塔;要避开危险物或高耸悬挂物,如变压器、路灯和电杆、广告牌、吊车等;要避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女儿墙、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以及其他的危险场所。

(3)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4)野外如何避震

要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遇到上述情况,要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5)地震后救助

1)自救:震后余震不断,如果被压埋,所处的环境还会进一步恶化。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以免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2)互救:要积极参加互救活动。

3)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4)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要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受伤者,搬运时,应当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应立下标记,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