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在科技馆听讲座
14062700000002

第2章 弘扬特色文化彰显名城风采

范世康

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由来和背景

2006年8月,在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申维辰同志在代表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太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是建设新兴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特色文化城有很多地方都提出来过,比如北京、广州、成都等。那么,太原要建设什么样的特色文化名城?市委提出的目标是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是基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三个方面的考量。

从资源禀赋来看,以前总是认为山西只有煤炭资源,却忽视了丰厚的人文资源。山西有27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11.8%,陕西、河南皆居其后。现存北宋以前地面古建筑,山西占到中国大陆同时期地面古建筑的72.4%。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戏曲,中国戏曲现存剧种的总数是300多种,山西就占到了58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已经是90多处。所以,山西不仅是地面文物建筑储存大省,而且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存大省。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山西丰厚的人文资源。在这方面,我们曾出现过失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占绝对主导地位,人们还不太重视对文物的保护,挖煤和运煤专线对大同云冈石窟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直到1990年代后期和2000年初,人们的观念才开始扭转,禁止在云冈石窟周边挖煤,以减轻云冈石窟的损坏程度。众所周知的铜锣湾,它的改造破坏了柳巷到桥头街那些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这些都是决策性的遗憾。巴黎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十分完整地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值得认真学习、思考和借鉴。过去较长时间,我们只看重一种资源,而严重地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另外一种资源也就是文化资源。所以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以后,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六个城区范围内的人文古迹不准再做人为破坏,不准再搞建设性破坏。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国际市场就需要综合考虑。构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就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其中很重要的是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太原独具的丰厚人文资源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服务业的基础、载体和条件。现在流行学国学,而国学其中包括道教、佛教和儒学,这些文化的传承除了纸质的文字记载,更多依靠的就是寺观庙宇、各种建筑以及建筑里面的各种绘画、雕塑乃至它的音乐。这些建筑最多的就是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尤其集中在山西、陕西、河南,所以山西打出一个口号——华夏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很多政界、商界的人都被吸引来山西考察文化资源,山西的文化旅游产业在金融危机面前也保持了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中国在当今掀起国学热有它深刻的时代背景,因为在全世界相当一批国家开设孔子学院,这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之一。如果说在经济领域中国应该跟世界接轨,那么,在文化领域世界也应该和中国接轨。因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历史古国。

从政策导向来看,联合国目前不间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全省来看,以五台山为例,在200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不仅在整体上提升了五台山的社会知名度,而且也促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五台山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就太原市而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也在逐步加强区域性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

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在正式确定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这样一个战略目标之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纷纷行动,开始制定特色文化名城的发展规划。首先从调查做起,搞了三个月的太原文化资源大调查,搞清楚了六大类几十个子项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太原有22万件历史文物,价值连城,按照市场价至少超过上千亿人民币,但是一件也不能卖。从比例上看,现在列入国保、省保、市保、区保的还不是现存文物的全部。晋阳博物馆建成后,将会对太原的现存历史文物有一个很好的陈列展出。总之,太原既有物质性的文化资源,也有非物质性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在文化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市里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太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由太原市人民政府颁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第一次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颁发的关于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其主要内容勾画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总体框架,概而言之,就是以汾河为轴心,沿河开发,跨河发展,三城联动,四角支撑,南北呼应,贯穿东西,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空间布局。繁荣文化名城必须有文化产品,所以近年来太原市一直注重推出优秀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产品体系;第二就是产业体系;第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就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总体框架。

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人文资源优势

太原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与北京、南京、洛阳这些名城有什么不同呢?一是建城时间早,古晋阳城是中国少数2500年前就建成的城市之一。二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大,晋阳城、太原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替代的。三是其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晋阳城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变革的策源地。许多重大的历史典故,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中国奴隶制变革的策源地就在晋阳。这是贡献一。这里指的仅仅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以后,一共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制的集权统一是秦始皇所定,但它的起步是战国。战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三家分晋,就发生在晋阳,这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替代的。我和北京文物界、历史考古界的专家探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说晋阳城的核心价值不可替代,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所发生的作用不可替代。第二个贡献,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盛世,都与晋阳大地有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终极专制王朝的两千多年当中,有四个时期是最好的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这四个时期加起来200多年,文景之治43年,贞观之治20多年,开元盛世40余年,康乾盛世100多年。这四个时期共同的特点是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呈现出承平之景象。这四个时期当中的三个时期都和晋阳有关系。

先说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刘恒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开创的,他们和晋阳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前段时间我市有一台戏在厦门参加中国第十一届戏剧节,拿了大奖。这个戏的剧本是我主持策划的,剧名是我给起的,就叫《龙兴晋阳》。这台戏反映的就是西汉初年刘恒在驻守晋阳历时17年的故事。西汉初年天下民不聊生,水深火热。这个时候西汉王朝的执政理念应该是什么?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使百姓连年饱经战乱之苦,应该如何处理?当时刘恒被父亲汉高祖刘邦立为代王派到晋阳。那个时候晋阳为代国之都,是国中之国,南至灵石、介休,北至原平、代县,都属代国。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巧妙脱离皇宫来到晋阳,协助七八岁的刘恒治理晋阳大地。所以西汉早年有一段很重要的历史,叫“刘恒治代”。刘恒尊崇黄老思想,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奖励农耕,兴修水利,晋阳大地到后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刘邦死了以后,吕后试图要灭掉刘氏的所有子孙,以吕氏来取而代之,但是刘恒及薄太后受到晋阳人民的衷心爱戴,他们看不惯吕氏外戚的做法。吕后死后,三公九卿在刘氏所有在世的后代里选谁来继承刘氏王朝的大业,讨论结果,一致认为代王刘恒良孝温贤,可承大统。最后结果是恭请代王离开代国,回到长安,继承大业,史称汉孝文帝,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正是“刘恒治代”的经历和实践,孕育和产生了其先进的治国理念。刘恒十分感念晋阳大地和那里的人民,曾对晋阳百姓免税三年。

再说贞观之治。李渊是隋朝末年的太原留守,是当时太原地区党政军的最高长官。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攻入长安,夺取政权,建立唐王朝。后来李渊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能有一套好的治国思想,与他跟其父亲在太原时分析隋王朝衰败的原因有很大关系。李世民到后期是以德治天下,正如他在《晋祠之铭并序》中所言:“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法治和德治两者并行不悖。另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李世民懂得维护和老百姓的基本关系,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特别注重朝廷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在朝廷内部也很注重听取不同意见,包括反对意见,所以他的一系列英明之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最后讲开元盛世。武则天是唐并州文水人,后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大唐名将郭子仪。现在史学界的一句话对晋阳有了一个很高的定位,“先有晋阳,后有汉唐”。这个分量非常重,是中国所有研究汉唐史的人共同得出来的结论。汉朝400年,前期非常好;大唐300年,前中期也非常好,特别是大唐中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无与伦比。所以“先有晋阳,后有汉唐”,高度概括了晋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有专家学者说,古晋阳遗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不亚于古罗马遗址的价值。再者,晋祠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来了太原没来晋祠就相当于没来太原。晋阳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其关于北朝的历史记载。蒙山大佛、龙山童子寺、北齐壁画等历史遗存都是关于北朝的生动记载。中国所有的专家称,研究北朝文化,非太原莫属。南北朝时期正好是中国少数民族特别是佛教文化由西东传、由北南传,民族大融合的最繁荣时期。不清楚这段历史就对民族融合找不到历史根据。

综合以上基本史实和基本思路,太原提出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是有根有据的。太原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众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产生过众多重要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影响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样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所以有专家称,这些人物既是太原的也不是太原的,既是山西的也不是山西的,他们是全国的乃至世界的,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也有义务凭借这样的资源,努力把太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特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