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说治论策
14062600000051

第51章 民营经济(2)

关于忻州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

一、忻州非国有经济发展现状

(一)从业人员

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521043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1.6%。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347977人,占非国有的66.78%;城镇二轻系统从业人员1.14万人,占非国有的2.18%;供销系统10624人,占非国有的2.04%。另外,个体104839人,私营12592人,分别占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20.12%和2.14%。

(二)企业户数

非国有经济兴办企业70619户,占全区企业总户数71470的98.81%(不含个体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2.00%)。其中乡镇企业65133个,二轻企业146个,供销企业329个,分别占非国有企业的92.29%、0.21%和0.43%。另外,个体企业8910个,股份制企业82个,外资企业61个,分别占非国有企业户数的86.12%、0.06%、12.6%和0.08%。

(三)产值、零售额

非国有经济(乡镇企业和集体工业)总产值133.05亿元,占全区的63.50%。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20.23亿元,占全区的53.37%,占非国有的90.36%;集体工业企业产值12.82亿元,占全区的14.10%,占非国有的9.64%。另外,个体企业产值3033万元,占非国有产值的0.28%。非国有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9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86%。

(四)纳税情况

非国有经济纳税25438万元,占全区纳税51366万元的49.52%,占财政总收入60518万元(未剔除粮食因素)的42.03%。其中,集体经济纳税12788万元,占全区纳税的24.90%,占非国有纳税的50.27%;私营经济纳税946.4万元,占全区纳税的1.84%,占非国有纳税的3.72%;个体经济纳税10866.5万元,占全区纳税的21.15%,占非国有纳税的42.72%;联营经济纳税53.6万元,占全区纳税的0.10%,占非国有纳税的0.20%;股份制经济纳税239.2万元,占全区纳税的0.47%,占非国有的0.94%;外资企业纳税228万元,占全区纳税0.44%,占非国有纳税的0.90%;港澳台资企业纳税304.5万元,占全区纳税的0.6%,占非国有纳税的1.20%。

(五)内外比较

从本区看,与乡镇企业相比较,供销、二轻企业发展慢。与集体企业相比较,股份、合资、个体、私营企业对社会贡献少。与东四县相比较,晋西北七县发展规模小。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我区非国有经济发展规模小、比重低、总量少的问题更为突出。1996年全省工业普查显示:我区1995年非国有工业产值占本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是67.39,比晋中低3.31,比临汾低14.31,比吕梁低25.41。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快,1996年居全省各地市第二,而总产值的绝对额在全省是倒数第二。全区注册资金百万元以上的16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共有2309万元,不及外地区一个私营企业多。

二、历史贡献与发展制约

非国有经济在全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主要是: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推动力量

继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将改革推向一个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发展,为冲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旧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注入了活力。集体、个体、股份、外商积极投身生产流通领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集贸市场,加速了开发、开放进程,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

(二)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经济起飞的重要一翼

全区41.62%的劳力从事非国有经济发展,工业产值占全区的63.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55.86%,纳税占全区的49.52%。全区10个贫困县落后,不仅在于国有经济规模效益低,而且在于非国有经济发展步子慢。忻州、定襄、原平、宁武4县市所以发展较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国有经济发展步伐快,规模大、效益好。实践证明,扶贫攻坚,富民富县,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抓好国有经济的同时抓好非国有经济发展。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

非国有经济立足本地,面向市场,发挥资源、传统技术等优势,创名牌、建基地,形成了一大批县域特色产业群。如:原平市的锅炉生产业,定襄4县的锻造业,繁峙的粉丝生产业,忻州市的禽畜产品生产业和旅游业,五台县的旅游、建筑业,晋西北岢岚、五寨等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河曲县的海红蜜饮料生产,等等。这些特色产业所以能够形成规模,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多依靠非国有经济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力军

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忻州市秦城乡部落村民武双寅靠科学、靠勤劳,创办了山西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私营养鸡企业,同时帮助200多户农民脱贫,100多养鸡户致富,8个企业发展,以捐款、捐工、降价售蛋、高价购粮等形式累计向社会奉献100多万元,成为省委命名表彰的首批6位申纪兰式模范农民之一。

(五)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发展非国有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力和下岗职工找到了新的就业门路,为提高农业效益,减少改革震动,保障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一批非国有经济代表(如:个体私营企业代表50人)进入县市人大、政协参政议政,拓宽了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深层原因是:

(一)观念制约

有的地方领导同志担心非国有经济发展多了,影响社会主义政权,不敢主动抓、大胆抓,有的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等、靠、要,不会在市场发育中抓发展。有的群众担心政策变,不敢放手去发展,导致了发展中的自生自灭、大起大落、无序混乱。

(二)体制转换滞后

即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转换步伐缓慢。有的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老一套工作方式,该管的宏观管理职能不到位,不该管的微观具体管理不撒手。如:行政撮合公司,干涉企业法人代表更换的问题就在一些地方发生。企业走向市场受旧体制制约较多。

(三)增长方式粗放

产品、技术、设备、管理落后的问题较为突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分散、封闭,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小而全、小而散、产业结构趋同,投资效益低;有法不依、乱开滥采、竭泽而渔,有的甚至不惜制造贩卖假冒伪劣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有的个体私营企业挂集体企业的牌子,变换手法偷税漏税。

(四)干扰多、负担重

只要符合国家工商部门规定,企业就可以注册登记,开始生产经营。可是,有的部门在行业管理中,总想附加条件,搞登记前的前制审批,结果有的企业干脆不审批,无证经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屡禁不止。税费征收额较重。有的地方为财政收入增长,就高指标收取税费,造成越穷越收、越收越穷的恶性循环。历史负担重。如二轻系统平均3.16人负担一个离退休人员,现欠工资、养老金585万元,进一步发展步履沉重。

三、思路、对策、建议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兴忻富民为目标,加速“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增长方式),抓好三个工作重点(乡镇企业、加工业、股份制),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放水养鱼,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实现二次创业,到2000年全区非国有经济产值、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利税再翻一番。

(一)要把发展非国有经济作为兴忻富民的重要工作来抓

利用新闻工具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发展国有经济有功,发展非国有经济也有功的观念。要对全区非国有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在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步伐。

(二)设立非国有经济管理委员会,加强宏观管理

委员会与经委并立,由政研室、体改室、工商局、供销社、乡镇局、二轻局等部门组成,在地委、行署统一领导下,对非国有经济切块管理,负责政策指导,决策咨询,发展规划,行业协调,市场监督等宏观管理职能。

(三)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要发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法规,整顿市场秩序,尽快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坚持科技第一、素质为本的方针。技术高起点、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坚持集团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出台一些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科技人员到农村、工厂,参与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

要坚决停止国家法律、法规、条例之外的一切前制审批,立即取消地方有关部门的附加制约条件,减轻企业负担。对新建非国有企业,可以分阶段,按行业建立不同的免税期、减税期。要改革税费征收管理办法,变专人征收为专项征收,变分散征收为集中征收。金融部门对非国有企业要给予同等的贷款方便。

(五)突出重点,抓好“三结合”

在生产力区域布局方面,要突出发展乡镇企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要突出发展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加工业、股份制三者结合起来,可以克服要素制约的困难,发挥忻州地区的资源优势,加速畜牧大区、农业大区向经济强区的发展进程。

(六)抓住机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要利用国家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在我区实施一些重点工程项目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合资经济,发展建筑建材业、商贸、旅游服务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七)培育一支企业家队伍

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他们以务实为荣,终生奋斗于实业发展。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