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说治论策
14062600000016

第16章 理论探索(14)

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点思考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决定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想就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谈点看法。

一、《决定》的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

众所周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这是个关键的历史性阶段。因此,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背景上说,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有充分的客观基础,又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是虚实并举互为因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加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了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在这个时候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利于世界文化交流,更利于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步骤。总之《决定》既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又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更有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宽松的国际环境,其意义及其影响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我们应当满怀信心地认真践行《决定》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需求对接,与市场接轨,与科技融合,与产业共生,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把握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民族的复兴,是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复兴。文化往往又引领复兴。而复兴不是复归,主导面应当是一种进步和升华。因此才有一个先进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问题。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多样化的特征日趋明显。主体文化是什么,它的地位、作用和前进方向如何界定和把握,就是一个十分严肃而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强调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应当说这是十分清楚而明白无误的,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求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要着重思考和回答,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外国多元文化的渗透如何既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文化又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能在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方面起指导作用,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上的旗帜。

第二,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

《决定》中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要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全力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世界物质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但在繁多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文化的多样性中逐渐凸现出区域文化的主体影响。文艺复兴后欧洲的文化成为世界诸多文化中灿烂的一极,于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影响最大的两极。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东方和世界文化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有广泛的影响力。如儒家文化已经走向世界,在多个国家建有孔子学院。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要正确处理多元文化和主体文化的关系,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全力打造“中国文化”品牌。系统地、深入地、高度地概括中国文化的完整定义,呈现“中国文化”品牌,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无疑对国际交流与合作会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我国文化发挥超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建设文化强国,重要的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人的因素第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诸多素质中,尤为重要的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关系适应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一种行为能力的表现,同时文化素质对于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化素质是人文交流和合作共事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逐渐缩小全民文化差异和等级,把因文化割裂开来的各种群体融为一体。使知识时代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提升到沟通、凝聚的新的基础上来。如果这成为可能,那将会使人类文明前进一大步,并再生一种新的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用文化元素辅之以法律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强调礼仪待人,文明交往,深化和谐。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通常也可说是一种文明,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社会行为,一方面是有序的,一方面也是无序的,无序的竞争表现出不规范的社会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因而使各种冲突加剧。错位、扭曲、断层的现象日渐增多。所有这些都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不怕有矛盾,关键在解决矛盾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所以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用文化元素伴随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根本性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武之道不可或缺。首先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应当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量化和国内外通用的评价标准界定现有国民文化素质水平,进而随着五年计划的制订做出战略规划,分步骤实施,逐步提升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水平。其次,在全民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过程中,强调发展民俗文化、草根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创新型文化,努力打造精品文化、精典文化、精粹文化,使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沿着高标准前行,积极反映时代特征,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和国际交往的需要。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