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14059400000005

第5章 厦门文化保税区建设刍议

◎李长福

“文化保税区”是个新生事物,不少人感到比较陌生。它有什么功能?它在境内外的实践情况如何?厦门该如何建?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介绍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文化保税区的功能

所谓文化保税,即依托保税区平台,将国际贸易中针对普通商品的保税政策及通行做法运用在文化领域,并根据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生产、存储、销售特点进行政策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形成适应精神产品生产规律、促进文化对外贸易的专门保税形态。文化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区内文化产品享有“免证、免税、保税”的优惠政策。

为更直观说明,试以艺术品保税拍卖为例。按照规定,境外艺术品入境正常报关,需要先交30%左右的税收(增值税17%、关税6%及营业税等其他税)。而在文化保税区内,这30%左右的税费则可免除,只缴纳相应的服务费,使大型艺术拍卖和展览会更加方便。

二、境内外文化保税区的实践

过去传统的交易市场,如博览会、拍卖会等已不能满足国家间文化贸易竞争的需要,基于保税区、免税区的新一轮竞争正在拉开序幕,瑞士、伦敦、纽约、新加坡都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文物艺术品的保税区。

北京于2012年3月在临近首都机场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以园中园的形式开建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这是国内首个依托空港保税区建设的文化保税区。涵盖国际文化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际文化贸易企业集聚中心和国际文化仓储物流中心三个功能区,将为境内外文化生产、传输、贸易机构提供专属保税服务。

上海于2007年在外高桥保税区内设立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并于2011年获文化部授牌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该基地采用“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运营模式,利用外高桥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优势,开展文化展示交流、境外文化资产保税仓储、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易、文化设备保税租赁、文化进出口代理等服务。

厦门于2013年4月在象屿保税区举办境内首届西洋艺术品保税拍卖会,引起了业内极大的关注。

三、艺术品保税区:厦门文化保税的切入点

《中共厦门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设文化产品保税区,打造文化企业保税政策的实体服务平台,推动高端国际文化贸易发展。”当前,厦门正在着力创建“自由贸易园区”,文化保税区可作为其中重要内容来加以充实和推进。

一要突出优势,体现特色。厦门地处海峡两岸、香港和澳门的中心地带,是国内排名前列的文化出口城市,也是海外艺术品回流的重要“桥头堡”。厦门要立足独特的自然、人文以及海陆空交通枢纽等优势,挖掘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周边城市、外省市、海峡对岸,甚至东南亚的收藏商家,建成国内最大的两岸艺术收藏品交流、交易中心。厦门市的文化保税区,可先建成专业化的文化艺术品保税区,今后再扩大到商品油画、网络游戏、影视等其他文化产品。

二要项目引领,建好载体。厦门市已于2012年底在两岸金融中心内开工建设厦门国际艺术品(金融)中心项目,将建设国内首个覆盖艺术品投资、融资、展示、拍卖、交易、担保、典当、仓储、鉴定、修复等全产业链的国际性市场平台和保税平台,力争经过3~5年的运营,每年创造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总营业额。此外,借鉴国际经验及北京的实践,可在高崎机场附近,依托临港保税平台,规划引进相关文化保税项目。

三要大胆创新,形成合力。在2013苏富比北京秋拍中,北京天竺保税区海关大胆改革创新,为苏富比量身定制“上门服务”,把拍卖所在地北京国贸(三期)平移为保税点,突破了现有的只能在封闭的保税区内进行保税拍卖的限制,在提高交易便利性上体现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这种创新对厦门市文化保税区建设将有重要借鉴作用,因为厦门市在建及待建的文化保税项目都不在现有保税区内,都面临制度创新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主动提前介入指导。厦门市相关职能部门在保税监管服务方面历来创新意识较强,促成了国内首个游艇水上保税仓、国内首届西洋艺术品保税拍卖会落户厦门等创新之举。相信在各界的共同推动下,厦门的文化保税区建设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增创发展新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此文发表于2014年1月10日《厦门日报·文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