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4050200000041

第41章 泌尿男性疾病(1)

【学习指导】

本章内容包括子痈、水疝、精浊、精癃。应了解泌尿男性生殖系统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掌握泌尿男性疾病病因病机和治法。子痈是发生在附睾与睾丸的感染性疾患。应了解其病因,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注意本病应与子痰、睾丸扭转、睾丸肿瘤等相鉴别。水疝即鞘膜积液,应了解分类,掌握诊断与辨证论治。精浊、精癃是发生在前列腺的常见疾病,应熟悉其发病原因,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掌握前列腺的检查法和急性尿潴留的处理方法。注意精癃应与膀胱颈痉挛、前列腺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等相鉴别。

第一节 概论

泌尿男性前阴病,主要指与男性前列腺疾病及部分男性外生殖器疾病,如子痈、子痰、水疝、精浊、精癃等。泌尿男性前阴病的某些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系统地论述而散见于各种古籍中,本章作一归纳。

《灵枢·经脉篇》指出循前阴的经络,“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肾足少阴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膀胱足太阳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前阴各部在脏腑上的归属,《外科真诠》指出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睾丸和附睾)属肾;子之系(精索)属肝。

肾有两窍,一为精窍,一为溺窍,精与溺均出于尿道而泄之于体外。精来源于五脏六腑,而藏于肾,其藏和泄,与心、肾有关;溺的产生和排泄与脾、肺、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关。

一、病因病机

泌尿男性疾病的发生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引起,下面简述有关脏腑功能失调后所致的病理变化。

1.心 心为君主之官,为君火。脏腑之精系输于肾,藏于肾。精受扰于火,心火动,肝肾之火亦动,如心火下劫,肾水妄动,或心火亢旺,肾水不济,心肾不交,可出现精浊、血精等。

2.肝 肝脉络阴器,外阴疾病与肝的关系最密切。因肝失于疏泄,引起经络气滞血瘀、湿热下注或湿毒乘机侵袭,可发生子痈、水疝、癃闭等病。

3.脾 脾主运化,若脾虚不能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各脏腑器官,致使其功能失调,脾虚水湿下注或津液凝聚为痰,可发生水疝等病;脾虚中气下陷,可使膀胱失约,发生小便淋漓失禁;脾不统血,可致血尿等病。

4.肺 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肺的功能失调可引起溺病。肺气失宣,水道不利,可发生癃闭;肺气虚弱,水道失制,可发生小便失禁。

5.肾 肾开窍于二阴,肾藏精、主水,睾丸属肾。因此,阴茎、睾丸、精、溺的病变,都与肾有关。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开合失常,可引起癃闭、尿失禁等。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烁津为痰,可发生子痰;火扰精室,可发生精浊、血精。

上述各个脏器功能失调所导致的泌尿男性疾病,有时是一个脏器病变,有时是几个脏器同病,临证时要进行具体分析。

二、辨证论治

泌尿男性疾病种类较多,所表现的证型有异有同,以下是临床常见的证型及治法。

1.湿热下注证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茎中热痛,尿液黄赤,血淋,白浊,阴囊红肿热痛,附睾、睾丸肿痛,囊内积液,阴囊潮湿等。治宜清利湿热。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经湿热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膀胱湿热用八正散。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附睾、睾丸硬结,少腹、会阴、睾丸胀痛或刺痛,排尿困难或闭塞不通,尿有血块等。治宜行气活血,气滞为主者,用橘核丸、枸橘汤加减;血瘀为主者,用代抵挡丸、活血散瘀汤加减。

3.痰浊凝结证 主要表现为附睾、睾丸慢性肿块或阴茎结节,如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治宜温阳化痰散结法,方用阳和汤加减;若痰浊化热,局部可发红发热,伴有疼痛,或化脓破溃,治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消核丸加减;痰浊阻于精窍,可不射精,治宜通窍化痰散结,方用苍附导痰汤加减。

4.肾阴不足证 主要表现为腰膝酸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盗汗失眠,血精,精浊等。治宜滋补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5.肾阳虚衰证 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或隆闭,阳痿不举,精冷不育等。治宜温补肾阳,方用桂附八味丸、右归丸加减。

此外,还可见脾肾两虚、中气下陷、心火妄动、肺气失宣、寒湿凝聚、肝郁气滞、心肾不交等证候,详见各节。

第二节 子痈

子痈是附睾及睾丸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成人。按临床经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临床特点是附睾、睾丸肿胀疼痛。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

一、病因病机

子痈急性期,由于外感湿热火毒、膀胱湿热蕴久不解、过食肥甘辛辣滋生湿热、寒湿化热、房事染毒等,使气血壅滞,经络阻隔,结而为痈;或外伤血瘀,复染邪毒,瘀血化热。两者均可因热盛肉腐而成脓。子痈慢性期,为情志郁结,肝气不舒,气与痰湿互交,结而为肿;或为急性期过后热毒虽去,而湿聚为痰,气壅痰结,发为本病。

二、诊断

1.急性附睾炎 起病急,可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阴囊内肿痛,沿精索放射至腹股沟区,甚至上达腰部。局部迅速肿大,疼痛亦趋剧烈。触诊附睾肿大变硬,有明显压痛。早期与睾丸界限清楚,但数小时后即融成一硬块,界限不清。患侧腹股沟处及阴囊内精索变粗,有压痛。输精管炎严重者,同侧下腹部剧痛、压痛,甚至局部拒按,类似急性腹膜炎。化脓时阴囊皮肤光亮而软,局部有波动感,可自行穿破。

2.慢性附睾炎 除急性发作外,一般无特异症状。有时自觉阴囊部不适、隐痛、下坠,不定期出现。部分病人偶然自己发现阴囊内肿物而就诊。触诊患侧附睾增厚、增大,触有硬结,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与睾丸界限非常清,精索增粗或正常。有时合并睾丸鞘膜积液。

三、鉴别诊断

1.流行性腮腺炎所致睾丸炎 中医名为卵子瘟。有流行性腮腺炎史或在流行季节、地区发病,早期能触及睾丸并能与附睾分开,无尿路症状,尿液分析无白细胞及细菌。

2.睾丸扭转 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更急,局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早期于睾丸前侧扪及附睾,稍后睾丸、附睾界限不清,睾丸常向上收缩,抬高睾丸疼痛加剧。多普勒检查在两者的鉴别中起重要作用,可疑时,应立即手术探查。

3.睾丸肿瘤 为睾丸内实质性肿块,一般无痛,但伴有疼痛者需与本病鉴别。睾丸肿瘤的特点是肿块部位在睾丸内而附睾正常。阴囊部B超有助于鉴别,必要时亦需手术探查。

4.附睾结核 起病隐匿,在不知不觉中发现,附睾肿大发硬不规则,无痛或有微痛,与阴囊皮肤粘连、溃破后形成窦道,输精管呈串珠样改变,如果有肾结核的症状,则诊断更为明确。

四、治疗

1.内治

(1)湿热下注证:阴囊部突作肿痛,并迅速肿大,牵及少腹。阴囊皮肤红热,触之附睾肿硬,痛甚拒按,甚或睾丸亦肿痛,精索粗硬,触痛明显;伴见恶寒发热,头痛肢楚,口渴欲饮,恶心纳呆,小便短赤或频涩热痛;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郁消肿,方用二妙丸合枸橘汤加减。若高热不退,阴囊肿胀不减,剧痛难忍。阴囊光亮,出现波动感;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洪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透脓,方用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加减。

(2)气滞痰凝证:缓慢起病,附睾慢性硬结,或急性期后,附睾硬结不消,微痛或不痛,坠胀不适,输精管常无改变或有轻微压痛;舌黯苔白,脉滑或弦。治宜疏肝行气、化痰散结,方用橘核丸加减。

2.外治

(1)急性初期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阴囊水肿用50%朴硝溶液湿敷,或用绿豆衣、鲜蒲公英、鲜马齿苋捣泥以姜汁调和外敷。

(2)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脓出稠厚者,用凡士林纱条引流,保持引流通畅。

(3)若腐肉难去,可用九一丹药线引流,但不可掺在正常组织上,以防损伤附睾、睾丸组织。脓液已净,外用生肌白玉膏。

3.其他疗法 疼痛剧烈者于早期可用1%利多卡因20ml作精索封闭,冰袋置于其上。如附睾肿胀、张力很大时,可作附睾切开减压术,一方面可缓解症状,另一方面可避免睾丸受侵犯或因血循环受压而坏死(即睾丸梗死)。

五、预防与护理

(1)外生殖器有包茎、龟头炎、尿道狭窄、尿路异常等,应及时治疗。尿道器械使用、前列腺切除术、留置导尿管等应注意无菌操作。

(2)急性附睾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兜起阴囊。避免体力劳动。

(3)饮食清淡、易消化,忌烟禁酒。

第三节 水疝

水疝是指因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引起的阴囊或精索部的囊性肿物。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先天性水疝多见于婴幼儿,与生俱来;继发性水疝多见于成人。其临床特点是阴囊内囊性肿物,无痛无热,皮色正常。相当于西医的睾丸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

一、病因病机

先天性水疝由先天肾气不足,气化不全,水液易于集注而成;继发性水疝由饮食不节、脾胃损伤、水湿不化,或外感寒湿湿热集注囊中,或外伤手术、血瘀络阻、水液不行所致。

二、诊断

多为单侧性阴囊内肿物,卵圆形,表面光滑,柔软有囊性感。肿胀严重时,阴囊光亮如水晶,坠胀不适。透光试验阳性。先天性水疝平卧时逐渐缩小,站立时长大。继发性水疝可因囊壁增厚、钙化,或积液为脓性、血性、乳糜性而透光度减弱,甚至透光试验消失。诊断性鞘膜穿刺抽液,可抽到液体。对不能确定积液性质及病因者,可行此项检查。一是抽液后重新检查局部;二是检查积液的颜色、透明度、所含物质、进行细菌培养。急性感染或怀疑睾丸肿瘤者,禁忌穿刺。继发性水疝者,多有外伤等原发病变之病史、症状及体征。

B超检查可鉴别阴囊内肿物是囊性还是实性;是在睾丸还是在附睾,附睾、睾丸有无病变。

三、治疗

1.内治

(1)肾气虚弱证:阴囊肿大,壁薄光滑,甚则亮如水晶,不红不热,亦不疼痛,常见于婴幼儿。治宜温肾通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2)湿热下注证:发病较急,阴囊肿大,潮湿而热,局部疼痛;常伴全身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方用大分清饮加减。

(3)寒湿凝聚证:发病缓慢,阴囊肿大,不红不热,不痛或隐痛,局部发凉,囊湿汗出;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苔白,脉沉细。治宜温经散寒、行气利水,方用加味五苓散加减。

(4)瘀伤湿阻证:有外伤或手术史,发病突然,阴囊肿大,坠胀疼痛,皮肤瘀斑。治宜活血行水、散瘀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

2.外治 水疝湿热下注证者,用五倍子、枯矾各10g,1剂/日,加水300ml,水煎,待温度适当,将阴囊置于药液中浸泡,每次20~30min,2~3次/日。

3.其他疗法

(1)鞘内注射疗法:将药物(消痔灵)注入鞘膜腔,使两层鞘膜发生纤维性粘连而闭塞。急性炎症、肿瘤、交通型水疝忌用,儿童慎用。

(2)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疝,可行睾丸或精索鞘膜翻转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