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4050200000004

第4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2)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已较为成熟。名医着作很多,有薛己的《外科枢要》,记载有关外科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细地叙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并创制玉真散治疗破伤风。其他还有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医》、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张景岳的《外科钤》等,都各有特点。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书,指出此病由性交传染且会遗传,主张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这一时期中医外科形成了着名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有“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着的《外科正宗》为代表。该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后人有“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评价,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本着作。该书重视脾胃,主张外科病治疗尤以调理脾胃为要。

其主要成就是以外治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载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外治法。记载手术方法14种,如创制鼻痔的摘除工具、腹腔穿刺排脓术、指关节离断术等都很有实用价值。擅用腐蚀药或刀针清除坏死,疏通脓管,使毒外泄。

并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等有效方法,沿用至今。还提出换药室应“净几明窗”,对患者冲洗疮口应注意卫生。无菌观念已见萌芽。对疮疡、皮肤病等均有详尽的论述。并正确指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原则。“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其特点是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把复杂的外科疾病分为阴阳两类,如痈阳、疽阴等。主张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自拟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黄丸等,至今仍在临床使用。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心得派”以清代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提出了“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的病位辨证思想。其辨证用药受到了温病学说的影响,应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临床疗效颇好。该书鉴别诊断内容是中医外科学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清代的外科着作,有陈士铎的《外科秘录》、顾世澄的《疡医大全》、余听鸿的《外证医案汇编》,都各有特点。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专述药膏的外治法,总结了不少治疗学上的新成就。近代张山雷的《疡科纲要》,内容简要,立论、辨证、用药对外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外科学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2006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1956年起各省、市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着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到中医学院任教,对历史上外科医家的学术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教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师承家授的培养方法。1960年中医研究院编着《中医外科简编》,1960年、1964年、1983年上海中医学院先后3次主编了《中医外科学》教材,并在1964年教材编审会议上,确定疽分有头疽、无头疽两类,瘰疬为阴证,鱼脐疔为疫疔。

1980年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专业用的《外科学》作为全国中医学院外科教学的统一教材,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为培养中医外科人才打下良好基础。199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主编了第6版《中医外科学》,200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了“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主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带有各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格,均为中医外科的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作出重要贡献。研究生教育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硕士培养点、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培养中医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在全国各市、县都先后开办了中医医院,在这些医院里大多设有中医外科。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还广泛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一定成果,如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方药,结合针灸、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均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成为非手术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显着成果,尤其对于已有死骨、窦道形成者,局部以升丹为主的药捻蚀管祛腐,剔除小型死骨,中西药液冲洗疗法,并配合内服清热解毒、祛痰通络、补髓养血等中药,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总有效率达到80%以上。

中医药防治乳腺增生病取得了较大进展,先后研制了乳块消、乳癖消、乳康片等新药。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网络调节系统而发挥作用的。对浆细胞乳腺炎的临床研究达到较高的水平,有手术简便,疗效好,乳房外形改变少,复发率低的优势。

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采用整体内治与局部外治相结合的综合优势,如中药内服或静脉滴注,外敷、药熏、药熨、浸渍、湿敷、药浴、拖线、箍围、垫棉缠缚、蚕食、针刺、艾灸等,必要时与手术、介入疗法并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不仅对疾病早期治愈率高,而且对疾病后期的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降低了截肢率和截肢平面、致残率和复发率。

中医治疗外伤性疾病取得了显着的成果。烧伤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中药制痂疗法使多数病例得以在痂下愈合,为深Ⅱ度烧伤的治疗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是利用中药湿润烧伤膏,使烧伤疮面保持在暴露的、湿润而不浸渍的环境内修复,不仅具有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疮面再感染及促进疮面愈合和上皮再生、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此外,中医药解毒排毒为主治疗毒蛇咬伤,在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缩短疗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肛门直肠疾病取得了较大发展,采用切开挂线法解决了高位肛瘘的难治之点,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的改进手术,不仅疗效显着,而且防止环切术后所导致的肛门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消痔灵硬化剂注射治疗各期内痔效果满意,并得以推广应用。

中医诊治泌尿男科疾病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对尿石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提高了排石率、缩短了疗程。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表明,治疗上以祛邪为主,或攻补兼施,并配合按摩、热敷、灌肠给药等综合疗法,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应用中医药提高了真菌病、湿疹、皮炎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中,雷公藤制剂的运用对改善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均有很好的作用;治疗多种皮肤病的“五妙水仙膏”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中西医结合治疗硬皮病、性传播疾病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运用为整理外科医着,总结外科经验,开展外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小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包括疮疡、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有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作为中医外科学科的形成在汉朝,在《内经》中就有了外科疾病的记载,产生了外科鼻祖华佗。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医外科学有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着作及大批有关的外科学着作,产生一批外科专家,在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内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以及外科专用器械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已较为成熟,出现了系统着作及出现了“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等外科流派,丰富了中医外科学特色治疗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外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复习思考题】

1.中医外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2.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在哪个朝代?

3.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是哪一部?

4.中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是哪一部?

5.明清时期外科学有哪些流派,其代表着作是哪些?

6.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科在哪些方面取得显着成就?

(张庚扬 李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