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4050200000015

第15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5)

(1)适应证: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2)用法: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并视其管腔中已有脓液畅流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布可每天调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导管另一种用法,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不易畅流,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少后,即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

(3)注意点:导管的位置应放置疮口较低的一端,易使脓液畅流。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入疮口内。且使之不受压,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3.扩创引流 是在溃疡脓流不畅,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的情况下,采用手术的方法使脓液畅流的疗法。

(1)适应证:脓肿如痈、有头疽等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脂瘤染毒化脓。

(2)用法: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则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尚须将空腔之皮充分修剪,使疮面完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除作十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瘢痕,影响活动功能。脂瘤染毒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清,并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修剪,便于棉花嵌塞。

(3)注意点: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祛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二)垫棉法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袋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1.适应证 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黏合者。

2.用法 袋脓者,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口下方空隙处,并用绷带固定。窦道深而脓水不易排尽者,用棉垫压迫整个窦道空腔,并用绷带扎紧。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将棉垫按空腔的范围稍为放大,满垫在疮口之上,再用阔带绷紧。在腋部、腋窝部的疮疡,因最易袋脓或形成空腔,影响疮口愈合或虽愈合而易复溃,故应早日加用垫棉法。此外,在垫棉后应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绷带予以加压固定,如项部用四头带,腹壁多用多头带,会阴部用丁字带,腋部、腘窝部用三角巾包扎,小范围的可以使用橡皮膏加压固定。

3.注意点 不可应用于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尚未消退者,否则有促使炎症扩散之弊;如应用本法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时,则宜采取扩创引流法。

(三)药筒拔法

药筒拔法是采用一定的药物,与竹筒若干个同煎,乘热迅速扣于疮上,借着药筒具有宣通气血,拔毒泄热的作用,以吸取脓液毒水,从而达到脓毒自出,毒尽疮愈目的的疗法。因使用不便,目前已用拔火罐或真空罐的方法代替。

1.适应证 有头疽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者;或脓疡已溃,创口小,脓稠难出者;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蔓延,毒水不出者;以及反复发作的流火等。

2.用法 先用鲜菖蒲、羌活、紫苏、蕲艾、白芷、甘草各15g,连须葱60g,用清水10碗煎数十滚,待药浓熟为度,备用。次用鲜嫩竹数段,每段长23cm,径口4cm,一头留节,刮去青皮留白。厚约0.3cm,靠节钻一小孔,以杉木条塞紧,放前药水内煮数十沸(药筒浮起用物压住),如疮口小可用拔火罐筒。将药水锅放在病床前,取筒倒去药水,乘热急对疮口扣上,按紧,自然吸住,待片刻药筒已凉(5~10min),拔去杉木塞,其筒自落。并视其需要和病体强弱,每天可拔1~2筒或3~5筒,如其坚肿不消,或肿势继续扩散,脓毒依然不能外出者,翌日可以再次吸拔。如此连用数天。如复发性丹毒已形成橡皮腿,患部消毒,先点刺放血,再用药筒拔吸,待拔吸处血液自然凝固后,用纱布包扎。

3.注意点 必须验其筒内拔出的脓血,若是鲜明红黄稠厚者预后较好;纯是败浆稀秽黑绿者预后较差。此外,操作时须避开大血管,以免出血不止。

(四)针灸法

针法与灸法常相提并论,有时则统称针灸,其实针与灸各有其适应证。在外科方面,古代则多采用灸法,但近年来针法使用较多,很多疾病配合针刺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功能温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瘀毒等,从而达到肿疡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者易于生肌收口目的的疗法。

1.适应证 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尤其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者;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长迟缓者。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

2.用法 针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变远隔部位取穴,手法大多应用泻法,不同疾病取穴各异,详见各论。灸的方法虽多,但主要有两类,一种单纯用艾绒做艾炷着肤施灸称明灸,此法因有灼伤,并容易引起皮肤发生水疱,所以比较少用。一种捣药成饼,或切药成片(如豆豉、附子等做饼,或姜、蒜等切片),上置艾炷,于疮上灸之称隔灸。此外,还有用艾绒配伍其他药物,做成药条、隔纸燃灸称雷火神针灸。豆豉饼灸,隔姜、蒜灸等,适用于疮疡初起,毒邪壅滞之证,取其辛香之气,行气散邪。附子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取其温经散寒,调气行血。雷火神针灸适用于风寒湿侵袭、经络痹痛之证,取其香窜经络,祛风除湿。至于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需视疮形的大小及疮口的深浅而定,总的原则,务必使药力达到病所,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觉痛为止。

3.注意点 凡针刺一般不宜直接刺于病变部位。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以免以火济火,头面为诸阳之会,颈项接近咽喉,灸之恐逼毒入里;手指等皮肉较薄之处,灸之更增疼痛。

(五)熏法

熏法是用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

1.适应证 肿疡、溃疡。

2.用法 神灯照法,功能活血消肿,解毒止痛,适用于痈疽轻证,未成脓者自消,已成脓者自溃,不腐者即腐。桑柴火烘法,功能助阳通络,消肿散坚,化腐,生肌,止痛,适用于疮疡坚而不溃,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之症。烟熏法,功能杀虫止痒,适用于干燥而无渗液的各种顽固性皮肤病。

3.注意点 随时听取患者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避免引起皮肤灼伤;可致室内烟雾弥漫,要注意保持空气流通。

(六)熨法

熨法是用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可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的疗法。目前常因药物的炒煮不便,而较少应用,但在临床上单纯的热敷方法还是普遍使用的。

1.适应证 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以及乳痈的初起或回乳。

2.用法 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240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功能温经祛寒、散风止痛,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酸痛。又如以皮硝80g,置布袋中,覆于乳房部,再用热水袋置于布袋上待其溶化吸收,功能消胀回乳,适用于乳痈初起或哺乳期的回乳。

3.注意点 一般同熏法;禁用于阳证肿疡。

(七)浸渍法

古称溻渍法,是用药物煎汤淋洗患部,使疮口洁净,祛除病邪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

1.适应证 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皮肤病痛痒、脱屑;内、外痔的肿胀疼痛等。

2.用法 临床上常用的有淋洗、坐浴、浸泡等。如2%~l0%黄柏溶液,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疮口难敛者;苦参汤,功能祛风除湿,杀虫止痒,适用于洗涤尖锐湿疣、白疕等病。香樟木煎汤沐浴,功能调和营卫、祛风止痒,适用于瘾疹。五倍子汤煎汤坐浴,功能消肿止痛、收敛止血,适用于内、外痔肿痛,脱肛等。鹅掌风浸泡方,功能疏通气血,杀虫止痒,适用于鹅掌风,对灰指甲部分有效。用时可将药加醋同煎,待温,每天浸泡1~2h,连续7天。

3.注意点 在浸渍时,冬季应该保暖,夏令宜避风凉,以免感冒加重病情。

【小结】

本章内容包括内治法,以消、托、补为纲,作为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的治疗大法。内治法在外科的具体运用分为解表、通里、清热、温通、化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每法举出代表方剂、常用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外治法包括药物疗法如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等,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其他疗法包括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浸渍法等。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托法?其代表方剂有哪些?

2.中医外科内治法有哪些具体的治疗方法?

3.简要说明临床如何使用箍围药。

4.乳房部乳痈成脓其切开方向如何掌握?

(常 柏 李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