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4050200000010

第10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4)

第五节 辨溃疡的色泽和形态

一、辨溃疡的色泽

一般阳证疮疡的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肌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而新肌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多为虚陷。

二、辨溃疡的形态

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或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色坏死组织,渗流血水。瘰疬之溃疡,疮口里有潜形性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附骨疽、流痰之溃疡,疮口呈凹陷形,常有漏管形成。麻风之溃疡,疮口呈穿凿形,常可深及骨部。梅毒性溃疡,其边缘削直而如凿成或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褥疮之溃疡,均发生于人体易磨擦的部位,如臀、背、足跟等处,疮面坏死组织不易脱落,或疮口凹陷甚深,肉色不鲜,日久不易愈合。

第六节 辨经络部位

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情况,可以推断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根据各种情况,结合经络用药,提高疗效。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 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乳部 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耳部前后 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 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臂部 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腿部 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腹部 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其他如生于目部的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的为肾经所主,生于舌部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为脾经所主。

二、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由于疾病所发部位和经络的不同,故须结合经络之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选用一些治法或一些引经药物,从而取得更为显着的效果。凡病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治疗时必须注重破血及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治疗时必须注重行气及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治疗时必须注重行气活血。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气、滋养。此外,结合经络之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选用一些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更能提高疗效。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蒿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第七节 辨善恶顺逆

辨善恶顺逆是指综合参看局部症状的顺逆及全身症状的善恶,来全面判断外科疾病的预后好坏。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由于不断观察的结果,总结出一套判断外科疾病预后好坏的具体内容,提出“五善七恶”“顺逆吉凶”的辨证。善恶大多指全身症状的表现,顺逆多指局部情况。善、恶、顺、逆,系指病理过程的相对而言,其中的“善”和“顺”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所以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就是正常的现象,称为顺证;反之,则为逆证。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者,就是好的现象,表示预后较好;出现恶的症状者,就是坏的现象,表示预后较差。

一、辨善证、顺证

善证、顺证是人体在感受病邪后而发生一系列的局部和全身症状,但由于正气未衰,气血尚充,能与病邪抗争,而且人体的正气占优势地位,故发生外科疾病后,其在初起时根脚不散,已成时顶高根收,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腐肉易脱,肿痛很快消失,收口时新肉易长,疮口易敛。而且正能胜邪,毒邪不易扩散,不致侵及人体内脏,也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因此预后良好。

(一)五善

1.心善 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2.肝善 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 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4.肺善 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5.肾善 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二)顺证

1.初起 由小渐大,疮顶高突,焮红疼痛,根脚不散。

2.已成 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

3.溃后 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肿消痛减。

4.收口 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感觉正常。

二、辨恶证、逆证

恶证、逆证是因人体感受病邪后,正气虚衰,气血不充,在邪正相争过程中,正不胜邪,毒邪扩散,内侵脏腑,故恶证频现。

(一)七恶

1.心恶 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 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3.脾恶 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4.肺恶 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5.肾恶 时渴引饮,面容渗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败坏 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7.气血衰竭(阳脱)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二)逆证

1.初起 形如黍米,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

2.已成 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

3.溃后 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

4.收口 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

以上所述的善恶顺逆的辨证,在临床上还应注意,即使见到预后良好的善证、顺证,也不能疏忽,应时刻预防转成预后不良的恶证、逆证;若见到恶证、逆证,也不可惊惶,应及时进行救治,如治疗得当,也能转为善证。

【小结】

本章重点介绍了四诊在外科疾病中的运用,包括望颜色、精神、形态、舌苔;听声音,嗅气味;问寒热、汗、二便、饮食、病因、旧病、家庭、月经等;切脉和触诊。外科疾病的辨证要辨阴阳,主要的局部证候辨别阴阳,依颜色、温度、肿形、软硬、范围、疼痛、脓液、病位等。应将局部症状与全身情况结合起来分析。辨风、湿、热、虫、血虚作痒等性质;辨脓的有无、性质、色泽、气味等。应按溃疡形态的虚实性质进行辨证。外科疾病的发生部位与经络有一定的联系,并作为辨证论治的参考。辨善恶顺逆方面,如善证、顺证说明外科疾病的预后良好,如恶证、逆证说明外科疾病的预后不良。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外科疾病如何辨别阴证、阳证。

2.如何从疮疡的外形来辨肿?

3.如何从病因来辨痛?

4.风胜作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症状?

5.局部辨脓有哪些方法?

(常 柏 李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