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26

第26章 教育的误区(4)

孩子的行为是一个成长行为,是要经历认知挫折和烦恼的,在经历这些认知挫折和烦恼的时候,人们会出现一些情绪和别人不喜欢的状态。而对于大多数成人来说,人们都喜欢一个孩子既漂亮又听话,在任何场合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不会破坏成人的氛围,最好既给成人带来开心,又不会给成人添乱。但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要做到这一点是基本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孩子真的能达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孩子就需要我们拯救了。在孩子与他人之间发生关系的时候,孩子需要一步步慢慢地认识人类的群体生活、群体氛围和群体感情,经过很多的冲突烦恼才能成长起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哪些情绪状态该在哪种情景下表露,哪些情绪状态可以在哪些人面前表露的经验。在4岁之前,儿童是不能够建构起对这方面的认知的,以致经常给一些成人美好的活动带来不良的破坏,甚至让成人感觉到非常烦恼和惋惜。这时,我们成人应该从孩子在成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这种破坏,理解孩子,给孩子机会去发现和成长。

一个正在执拗期的孩子,跟着妈妈去参加一次美好的聚会,妈妈穿着美丽的真丝礼服,其他所有的妈妈都打扮得优雅而美丽。聚会设在一个高档的餐厅里,现场有钢琴师弹奏着高雅的乐曲,服务员端上来一盘盘造型优美的菜肴。其中有一道菜叫火凤凰,用虾等海鲜和水果雕刻的凤凰造型。菜一上桌,这个孩子就大叫:“妈妈,看,我要那个菜。”妈妈立刻说:“可以,你要吃什么?”这时其他妈妈为了表示对别人孩子的关心,就伸筷子从盘里夹起凤凰尾巴上的一个大虾放在孩子的盘子里。想不到这个孩子一把将自己的小盘和虾打落在地,接着躺倒在地尖叫大哭,在场所有的人尴尬极了。孩子的妈妈非常自责自己不该把孩子带来参加这个聚会,其他妈妈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好几个人离开座位来帮小孩的妈妈安抚孩子,但是越安抚越糟。最后这位妈妈只好把孩子夹在腋下,用非常不优雅的行为把孩子带出了餐厅,剩下的人也草草吃完了事,没有心情再继续玩下去了。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们理解孩子,知道那个完美的拼盘在孩子看来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已经不是可以吃的东西,而孩子又那么珍惜它,我们成人完全可以少吃两口,先让孩子去观赏和爱护它;既然我们破坏了那个美丽的造型,我们就可以试着帮孩子恢复。如果我们理解孩子的痛苦,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定是要哭的,找一个地方让孩子将痛苦发泄出来,妈妈们平静地继续聚会即可,不必产生那么多的不良情绪,影响自己的心态。可见在这个成长的冲突中,我们成人需要理解孩子,并且帮助孩子很好地成长也是需要能量的。其实我们不太赞同这位妈妈带孩子去参加这种只为成人准备的社交宴会。一旦去了,就得限制孩子的行为,给孩子事先讲好规则,那么孩子能享受自由的范畴就在自己的舌头尖范围了。

1~2岁的孩子,在探索中做出没有伤害别人也没有伤害自己的事情,只是给别人带来麻烦时,成人一定要支持孩子,要懂得孩子是对的。这个年龄,所有的人应该是孩子的支持者,要给孩子探索的自由。

当孩子工作的时候

我们知道人类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越早,就会生存得越好,但是在6岁之前,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越早,人类越会失去自己的本质。在孩子低龄,特别在3岁之前,他人和他物在孩子的心中就是自己,世界对他们来说全都属于他们自己,他们不能把自己与别人分开,把自己与世界分开(很多人成年之后也还没有分开),于是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只知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知道去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麻烦和感受,这就势必造成他们的工作和探索波及别人的生活秩序而侵犯到别人的领属。这时,作为一个年龄比孩子大的人,我们要向蚂蚁学习:任何一个工蚁都在无私地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养育无论属于谁的幼崽。无论是谁的孩子,当他们在发展和探索中给我们带来麻烦时,我们都得宽容他们,并且大度地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完成他们的工作,我想这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孩子的发展为我们人类准备了更加聪明的未来人群。

2岁的坤坤,正处于探索空间的敏感期,他会拿任何东西去探索他的空间。有一天他发现别人放整齐的东西由他来弄乱,使那些物质变换了空间,这使坤坤非常着迷,接下来的许多天里,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老师摆放好的整齐的蒙台梭利教具弄乱,把装在一个塑料筐里的塑料块倒在地上,并且用脚把它们踢来踢去。在这之前,他经历了把鞋子扔到垃圾筒,用自己的脚把全班小朋友的鞋子和老师的鞋子挨着试了一遍,以及把书扔到暖气罩中等他能拿到手的所有空间的探索。现在他发现装在筐子里成千上万的碎塑料块撒落一地,滚到各个地方去还能够被他掏出来,于是每天都沉迷于这方面的探索。在小朋友的集体工作时间,坤坤这样的工作会影响到所有的小朋友无法正常工作,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小朋友们工作结束后,另外给他时间工作,并且最终和他一起把所有的物品归位。

在这个过程中,看上去坤坤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是坤坤不是为了给别人带来麻烦和捉弄别人去做这样的事情,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所以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为坤坤提供方便,使他能够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使他获得发展。我们人类一代一代地养孩子,不就是为了繁衍物种,使我们人类生生不息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好好发展呢?又养孩子,又不让他们发展这是很奇怪的人类现象,其他动物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成人必须为孩子设计适应社会的节律,并在生活中使孩子遵守,引领孩子培养起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能适应生活的习惯,引领孩子行使属于自己个性的行为模式的自由,然后给他们探索、学习和发展的自由。

引领的意思是濡染而不是逼迫和命令。“你要遵守原则”是命令,“你要去工作”是命令;默默地在孩子面前做一件他也能做的对他有好处的事,然后跟孩子去分享自己的愉悦,最后把工具留在那里给孩子选择,让孩子自己去实验,这是濡染,引领。

2岁之前孩子几乎不需要引领,如果我们把孩子工作需求给扼杀了,那么,你给孩子自由孩子也不要了。

4.不能给孩子自由的12个方面

在前面我们讲了在什么方面给孩子自由,现在我们简单罗列一下,在哪些方面不能给孩子自由:

(1)错误对待他人的态度。

(2)不好的生活习惯。

(3)对他人的身体和财物的蔑视与破坏。

(4)不遵守群体中已成的道德规范。

(5)对人群氛围的破坏。

(6)对家长老人的不敬行为和语言。

(7)在有人身危害的环境中。

(8)在出现了明显的有碍发展的问题上。

(9)孩子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探索。

(10)面对自己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物时。

(11)故意的,为了破坏而破坏的行为。

(12)妨害了别人自由的行为。

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先进教育,除了强调给孩子自由外,还强调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作为家长,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曾经获得过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不能明确这种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样的形式。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很相信自己的感受,以为爱就是内心的那种被自己认为爱的感觉,当那种爱在我们内心中激荡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能够表达这种爱的行为。我们会认为我们所做的所有的事都对对方有好处,都是在爱对方。实际上不然,很多时候我们在爱的感觉引领下为被爱的人做的事却是对对方没有益处的。

比如,热恋中的一对情侣,心中除了爱没有别的了,于是不断地向对方表白,我要牺牲我的一切为你而付出,然后真的就去做了,女孩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和爱好成天跟在男方的后面,男方做什么,女孩就去协助他。这样不久男孩就开始为此感觉到压力特别大,生怕自己耽误了对方的事业发展,阻碍了对方去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使对方失去自我,于是便会拼命地要求女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时女孩子还以为自己不为男孩子所爱,便产生了很多的猜测,最终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再如,一位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全部的爱给孩子,于是每天精细地盯着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结果她发现孩子比起其他孩子显得更加胆小,更加容易受伤,看上去没有力量,甚至孩子的智力发展都有些滞后,这位妈妈也因抱孩子抱出了肩周炎;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忽略了先生,使得夫妻间的感情破裂,在孩子2岁多时先生提出离婚。这位妈妈自己成为一个不快乐的妈妈,自己的不良情绪散发在孩子的生活中,影响了孩子的心理。这些都是错误的爱。

以下6种爱,是给孩子内心带来伤害的爱:

公式化的爱

内心有一种爱的想法,却不知道怎样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也不去修炼自己,使自己找到真正的心灵深处的爱,而是用大脑想象出一种爱的模式,需要用的时候就把这种模式照搬出来。

一般人很难通过自己创造出这种假爱的模式,多数是受一些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影响,加上家长自己的想象,酝酿出一种概念式的爱。这种爱是可以被表演的,当一个母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时,可能就会寻找这种感觉。这样的母亲一般都由于对自身隐藏的某些习性不认可或感到恐惧,或者认为自己不能自然而然地爱孩子,认为自己的心力不足,没有力量再去爱孩子,而用一种公式化的爱来驱除自己的恐惧,使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在爱孩子了。

一位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劳,在夫妻的关系中,先生又不能用爱给她足够的力量,所以她无法在回到家后获得舒适的爱和深厚的关怀来补充自己的能量。因为觉得自己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这样的状态,同时对自己成天这么忙碌没有更多的心力和时间给孩子而感觉到愧疚,于是这位母亲决定每天拿出40分钟来陪孩子玩,给孩子以爱。

这位妈妈下班后一脸疲惫、一脸烦躁地走到家门口时,会挺起胸,让笑容回到脸上,然后走进家门。看到孩子正在那里玩耍,爱的感觉一下涌上心头,妈妈立即冲到孩子面前,用超级快乐和超级亲切的状态对孩子说:“哇,宝贝,妈妈回来啦,你在玩什么呢?”然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孩子的游戏中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开始欣赏起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创造出那么有意思的游戏,看上去孩子要比刚才一个人玩耍时快乐得多,情绪也高涨得多了……时间到了,妈妈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于是就告诉孩子应该去找奶奶,妈妈要去做某事不能陪他玩了。这时孩子就会非常失落,就像被惹起了馋性又吃不到东西的那种人,孩子内心会感到非常委屈和悲凉。不满和不愉快慢慢积聚在心中的孩子,以后只要跟妈妈在一起,就会找机会发泄情绪和胡闹,或者软塌塌的没有力量,不愿意自己工作,只等着妈妈回来跟妈妈一起玩。

实际上这个妈妈用孩子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使自己良心不再受到谴责,却剥夺了孩子担当主角的工作,使孩子配合自己,而且不满足孩子对兴趣游戏的需要。这样的爱是索取的爱,这样的家长是索取者,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利用孩子。使用这种爱的家长一般都有以下几种心理:

一种是觉得自己工作很忙或者长期工作在外,与孩子相处时间太少,认为自己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而心存内疚想尽力地弥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