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17

第17章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14)

过分地用奖励来促使孩子学习,会造成孩子学习兴趣的转移。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试验,将一群猴子分成两组,分别给它们相同的玩具,一组猴子只要玩了玩具就奖励食物,另外一组什么都不给。一个月后,奖励食物的猴子没有食物就不动玩具了,它们由于无聊变得精神特别不好,而另一组没有获过奖励的猴子一直保持着对玩具有极大兴趣,它们从玩具上获得了极大的快乐,每天乐在其中,由此这群猴子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根据两组猴子对待玩具不同的态度使人们发现,受奖赏的猴子不能享受玩具,所以玩具被放弃了。这就如同小红花对于孩子一样。小红花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却拿这种东西引起孩子的竞争,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转移到这种没有用的东西上,使他们不能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危害非常大,他们长大以后会为了分数和考试学习,不能很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人不能从做事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人的生命质量就会降低,也很难将事情做好。

同样,惩罚也会使孩子对探索失去热情。如孩子刚开始字写得不好,是由于他们生理没有成熟到使他们的肌肉运作能达到最高标准。成人往往忘记这些,要求孩子将作业写得非常合成人的意,以为孩子写不好只要对他们严厉一些,孩子害怕了,就会拼命往好写。所以有一些老师和家长会因为孩子一个字写不好就将孩子整页的作业都撕了,要求重写。孩子的笔画顺序不对,就给孩子擦了,要求再写一遍。这样孩子那幼小的机体还得再拼一次命写那些刚写过的字,劳累使孩子开始讨厌害怕学习。在学习中,写字是一个纯技术工作,如果因为写字使孩子认为在学习中写字是最重要的,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写字上,将来他们可能写出人人夸奖的字,大脑却空空如也。

由于对写字的过分要求和过分艰难,孩子开始害怕学习,过分地将精力用在将作业写整齐上,而没有精力思考所写的内容。再加上成人的处罚,使孩子只为不受处罚去学习,孩子们肯定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他们也就不会主动探索学习内容。所以惩罚也会破坏孩子的学习热情。

正确的方法应该从帮助孩子发展的角度,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规律,在等待孩子练习和熟练的过程中,引领他保持对人类文化宝藏的探索热情,逐渐完善与之相关的技术内容。在进行学前准备时,切不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西瓜”是对学习的热爱、探索的热情,“芝麻”是作业的整齐、字的好看。

(4)有熟练驾驭手部肌肉的能力

孩子上学后要写字,而写字使用的是手部的小肌肉群,如果不经过练习,直接让孩子写字,他就会感到特别困难,当他们感觉自己老也写不好,这样就会产生“字很难写”的认识,从而一直认为写字是一件很难的事。这是大部分孩子不愿意写字的原因。孩子的肌肉发展从大到小,先是大把的抓握,逐渐过渡到用指尖捏东西。活动也是这样,他们刚开始只喜欢大的肢体动作。工作时,肌肉也不是按照一定的框架控制运动的,所以在孩子工作中,就要设计一些能够练习写字所需肌肉的工作。

蒙台梭利教具中有一种钉板。孩子先工作钉板,练习用两个手指头将小木钉拔出,再插进板上的小洞里。小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工作,只要工作就必须用到食指和拇指。这个动作类似写字时的抓笔,脑神经会控制手部的这几块肌肉,使钉子准确地插进小洞里。钉子插得越准确,手部肌肉就越熟练精巧。还有一种叫几何板的教具,老师让孩子用一只手将这些板按在纸上,引导孩子拿着铅笔,沿着几何体的边沿将它的轮廓画在纸上,将几何板换一个位置再画,这样就出现了重叠在一起的几何体图形。孩子被这样的创造吸引,没有注意手部的工作,当他们想尽办法将几何体印在纸上时,实际手已经被几何体控制,不再乱画随意的线条,而是沿着几何体的方向进行。这进一步使手臂的肌肉按照大脑的指令运行。

下一步老师会给他们绘画用的速写本,将字和画都画在上面。老师每天都画一些大大小小的图形,有时是树叶,有时是鸡蛋,引领他们将字写在圈里。由于活动的内容使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做了将字写在一定范围内的练习。再经过几个类似的步骤,孩子才进入将字写在生字本上的过程。这个渐进的过程结束后,孩子们很容易地将字写在田字格中,但还要经一段时间才可能写得横平竖直。这时,就需要成人等待孩子的技术熟练起来。

如果没有给孩子设计这样渐进的练习过程,而直接让他抓起笔来将字写在田字格里,这是很难的。就像一个人从来没有用过剪刀,你让他用剪刀剪窗花,那是不可能的一样。如果因为他们用不好剪刀,我们再去惩罚他们,他们就一定永远都不喜欢用剪刀了。有时候人也可能出现赌气的情况,说我非要干好它不可,但这种现象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是不容易出现的。所以做家长的不应该等待出现奇迹,而应该在他们的工作材料中准备好这样的内容,悄悄地使之在工作的同时获得写字能力的练习。

(5)关注孩子的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是否匹配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要对孩子的发育年龄是否达到入学程度进行评估和判断。孩子的入学年龄是由出生日期决定的,而发育年龄是指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度,也就是他的认知水平、社会性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等方面的水平。一些孩子的实际年龄和发育年龄是相同的,另一些孩子则显出实际年龄高出或低于发育年龄的特征。发育年龄不同于智力发展水平,一个发育年龄相对于实际年龄来说比较落后的孩子,可能有极高的智力水平,但是他没有获得社会交往技能,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这时让孩子入学,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诸多困难。

父母决定孩子入学时,一般只考虑实际年龄,把此作为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上小学水平的标准。以生理年龄作为判断尺度当然相对清晰明了,容易实施。但是如果孩子发育年龄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就要考虑让孩子推迟入学,否则仅仅是发育年龄的因素就足以给孩子带来很多问题,使他一辈子都没有信心成为一个好学生。

当发现孩子已经出现问题,再进行留级或休学处理,就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无法将问题真正解决。所以学前准备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判断其是否在发育上到了可以入学的年龄。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志明是一个智商非常高的孩子,4岁时就显示出对数学极大的爱好,对于其他知识的探索也乐此不疲。5岁半时,100以内的加减乘除、连加、连减、倍数,对他来说都不是难事了,阅读和识字也早已达到小学一年级水平。但是志明的发育年龄远远没有达到同龄人的水平。在家里,妈妈总是用对待婴儿的方式照顾他,所以志明总是表现出柔弱、没有承受力的样子以唤起妈妈的关注,他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聪明的志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看来是不好的,所以自己在心力不够的情况下,他经常选择逃避,自己认为有可能做不好的事情就坚决不做,即便内心被失落折磨,也坚决拒绝参与那个可能做不好的活动,他表现得很容易放弃,稍感不适或者累一点就放弃正在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