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14

第14章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11)

在两个月的探索期我们可以忽视并让孩子有所发现,但在建构期(探索期过后),成人却要注意,每一次都要尽可能让孩子的谎言不能成功,如果哪次又让孩子钻了空子,撒谎成功了,这个孩子就会获得极大的愉悦,又会连续不断地撒谎。

一般情况下,孩子撒几次谎后会自动地不再撒谎,如果成人能够做到在孩子探索心智的那几个月中每次发现孩子撒谎,都既不鼓励也不指责,平静地听着,孩子也会失去对撒谎的兴趣。

怎样面对4岁孩子的魔幻现实

(1)孩子只是分不清想象与现实

有时,人们给4岁多的孩子叙述一件真实的事情,经过几次重复后,如果讲述的方式是诱导孩子将自己听到的说成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孩子就会顺应成人的思路,把听到的说成是自己看到的。有时候,孩子还会在这种暗示之下把想象的说成是实际发生的。这是因为孩子还不太注意去区别哪些是实际发生的,哪些是想象的,孩子们不太在意把想象的说成实际的有什么不好。所以,把想象的事情说成真实的,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模糊的界线。

很多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不能作为证人,在法庭做证,童言无忌这句话是不对的。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群4、5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个人先进来告诉他们:莫丽太太家的珠宝被一个小偷偷走了,莫丽太太回到家,看到珠宝丢了很着急。说了三遍后,这个人就离开出去了。然后,另一个人进来,接着问孩子:谁看到莫丽太太家的珠宝被偷走了?

孩子们马上举手抢着说:我看到了,一个叔叔打开窗子,从窗子翻进来,他还朝两边看看,看见没有人的时候,才跳到屋里。然后他拉开莫丽太太的抽屉,看到里面有一串紫红色的珠宝项链,就拿了装在兜里。偷到了项链以后,他肚子饿了,就跑到莫丽太太的厨房里,打开了冰箱,拿出面包吃了两口,然后又翻窗子逃跑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孩子想象了关于小偷偷项链过程的所有细节,这些细节有可能是这些孩子自己曾经偷吃面包或者饮料时的行为再现,也可能是看的电影或者是听别人讲的关于小偷的故事里的情节。可以肯定的是这群孩子没有看到偷莫丽太太项链的小偷,因为莫丽太太和小偷都是不存在的。当提问的人用暗示的方式问孩子:谁看见……时,孩子们就开始满足问话者的愿望,向他陈述自己看见的情节。这大概是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因为成人想要孩子看到,所以孩子就去满足成人。这时,孩子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所说的“我看见”“我猜到”“我曾经听说”这几种说法的区别。

如果我们只看现象,这些孩子确实在撒谎。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需要我们成人理解的。我们知道他们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所以,要保护孩子美好的心灵,不要随便将撒谎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

(2)孩子故意捉弄别人

一个5岁的男孩告诉老师:昨天晚上有一架日本人的飞机飞过他家,扔了两颗炸弹,把他家的房子炸坏了。当时老师不能区分这个孩子是要捉弄老师,还是在想象,还是仍处在撒谎探索时期。因为5岁的孩子一般撒谎都是故意的,所以老师问:“真的吗?”

“真的,还炸坏了我家的热水器,热水流了一地。”老师惊讶地说:“天哪,要是日本鬼子真炸了你家,这可是一件大事情。我知道在很多年以前,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炸了很多的房子,炸死了很多的人。我一定要帮助你,你家遭受了这样的灾害,我们去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我要慰问你妈妈。”

老师知道这个孩子说的是谎言,打电话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人需要为说出来的话负责。5岁的孩子他会很清楚这个验证的结果是什么。但是这个孩子居然还是说:“好吧。我们去打电话。”拨了两次电话没有拨通,可能他的妈妈正在忙,老师又再次验证:“日本鬼子真炸了你家啦?那我们现在就打车去看看你家。”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被逼到胡同里,于是说:“老师,我是骗你的。你知道日本鬼子不会炸我们家的,你还相信。”说着嘿嘿地笑起来。

老师现在判定他真的是故意在捉弄别人,于是就利用这个机会,蹲下来,抓住他的两只胳膊,告诉他:“你不可以用谎言捉弄别人,你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们家真的被炸了,我会很难受。作为你的好朋友,老师非常爱你,你这样来捉弄老师,老师会非常伤心。”最后老师拥抱他,说:“谢谢你,告诉我真相。老师还是爱你的。”

有时候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和某人的关系已经好到一定程度,像铁哥们那样用捉弄对方来检验友谊,表达情感。但是孩子对他人的需求和承受力都没有太多的了解和经验,把握不好哪些是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快乐,哪些已经超越了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伤害。这时,我们成人的责任是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这样的行为会使别人对他采取怎样的行动,有时直接用语言制止孩子即可。

(3)孩子遇到了困境,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一个刚5岁的孩子从其他园转来不久,老师发现他非常抗拒上课,一要上课,他马上就会说自己肚子疼。如果没有让他离开上课的地方,会发现实际上他对课程还是很感兴趣,老师推测可能是以前的上课给他留下了很深的不好的印象,孩子为了逃离痛苦的感受,只好谎称肚子疼,借机逃避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判断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同时,又不能让孩子的撒谎得逞。

这一天,午休起来,下午有非常好玩的陶艺课,孩子知道下午有课,但不能想象陶艺课是什么,于是就对老师说他肚子疼,他要回家。并要求老师给妈妈打电话。作为老师,即便这个孩子一百次地说肚子疼是假装的,在一百零一次老师还是需要搞清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

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躺在沙发上,对他说:“你肚子疼,那我们上医院吧。”

这个孩子说:“你让我妈妈来接我,我回家,不用上医院,我回家躺在我们家的床上,就行了。”老师继续试探,说:“噢,你们家的床有治疗作用?如果在床上躺一会儿,肚子就不疼了?”孩子不知道是老师在试探他,就说:“嗯,是的。”老师现在可以判断出来这个孩子是在假装肚子疼,于是,给他妈妈打电话时就说:“你们家孩子今天上课的时候又说他肚子疼,他让你来接他回家,他说他只要回家在你们家的床上躺一会儿,他的肚子就不疼了,不用上医院,你不用着急。”

孩子的妈妈一听就明白了,在电话里跟孩子说:“我现在很忙,只能够下午接你,在班车站接你回家。”

然后,老师跟孩子商量:“办公室里没有床,只有沙发,你要不要躺在沙发上试一会儿,看能不能好,这样你就不用回家去了。要是你一定要回家,我也只能把你锁在你家的卧室里,因为卧室里只有一张床,是比较安全的。”

孩子听了,想了想,说:“那算了,我在这张沙发上躺一躺,肚子也能好。”

这个孩子的行为,正是一个通过撒谎来逃脱困难的案例,孩子是在用撒谎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成人需要帮孩子把这个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使孩子不再担心,不再需要用撒谎来保护自己。如果我们成人给孩子的成长环境过于恶劣,就会促使孩子撒谎,成人需要检点自己的行为。

如对这个因为极其讨厌和恐惧上课而撒谎的孩子,我们约他的父母来了解在以前的学校,孩子是怎样上课的,孩子再去幼儿园时是怎样的表现,有没有发现孩子对上课的恐惧?了解之下我们发现,其实他的爸爸妈妈早发现了孩子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孩子在那里没法再继续上幼儿园才转了过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们就针对孩子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方案:

(1)先容许他可以不上课,但要待在课堂门口不远的地方,在上课时不给他提供别的玩具。

(2)老师在课堂上设计非常好玩的内容,使孩子发出阵阵大笑。

(3)在他被课堂吸引后不邀请他进课堂,但告诉他的位置在哪里。

(4)在教室门口给他安排一个空位置。结果是,这位孩子一步一步上钩,从在教室门口往里张望,到趴在门框上听课,再到自己坐在位置上,然后他和老师都忘了他曾经是一个害怕上课的孩子。当孩子撒谎时,成人要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当孩子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要和孩子一起把东西送回去并让孩子向别人道歉。当孩子遇到障碍时,帮孩子找到那个障碍,替孩子拿掉它。这时父母需要平静耐心,不放过每一次机会,也绝不向孩子发脾气或使用情绪,更不必焦虑。孩子这个“撒谎期”马上就要过去,而恐惧和焦虑以及不良的情绪只会促使孩子用更高超的手段去撒谎,使这个自然发展的行为成为孩子身上的坏习惯。

此外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孩子。

(1)耐心听孩子的叙述,不管他们叙述的内容多么不着边际,不要去评价孩子的叙说内容,只说“原来是这样”“噢,我知道了”。相信孩子有一天会了解事实的真相。真相要通过孩子的探索和认知来获得,而不是通过父母在这种时候直接地告诉孩子,使孩子感到羞愧和自卑。

(2)不要因为孩子给你讲述的思想像童话,你就给他读一些更不着边际的童话,你给孩子读的故事应尽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生的,是能够得出结果的。否则会唤醒孩子对生活的不正确认识,产生忧伤、悲凉的情绪。

被夸张的思想冲突

孩子4岁半就开始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表达,都会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孩子也明确意识到了自己的想法。如关于星期六星期天去做什么,关于零用钱怎么用,关于个人行为的策略等,这些设想有很多会跟成人的要求和成人的想法有冲突。有很多时候孩子的策略是不合理的,这时成人会非常的着急,明知道孩子那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成人想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对孩子加以指导,但孩子却不买账。在这种时候,成人往往忘记了孩子需要探索和自己领悟自己的策略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而把追求效率节省资源这些成人的需求当成了孩子的需要。实际上我们应该理解,孩子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不需要追求效率和节约资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由笨拙达到善巧。这样的过程,正是人类各种知识各种发明的产生过程,这个过程对人类才是重要的。

当然,儿童必须受到成人的指导,这时,成人在儿童心目中的权威地位非常重要。成人要成为儿童佩服的人,否则就会出现孩子和成人之间为一些想法和计划不断地争吵甚至打架。在这种冲突中,成人只要不用自己的威权来威胁孩子,不用情绪来施暴于孩子。争吵和辩论本身对孩子是有意义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要让孩子产生太多的不良情绪,毕竟孩子还小,让他们舒缓平和地去实践自己,对他们是有利的。当他们需要技术和指导时,孩子自然会去寻求帮助。

如果成人的心态是与孩子平等的、尊重的,4岁的孩子还是很容易接受成人的意见和建议的。如果成人不能说服孩子,就去听孩子的,并支持孩子达成孩子和成人在一起劳动愿望,这样孩子就不会每次都为自己的想法与成人不同而感觉到担心和发愁。这种担心和发愁会铭刻在孩子心中,造成孩子将来与别人沟通时,因为担心别人不接纳自己的意见,在一开始就会带着不自然的迹象,如口气过于严重,态度过于强硬等,结果真的使对方从一开始就拒绝他,使他成为一个无法与人沟通的人。其实被拒绝的不是他的想法,而是他的态度。

孩子为什么挑战强者和权威

在孩子的群体中,孩子慢慢地发现有些人身体比自己强壮,这些人在群体的某些活动中会表现出一些优势,使孩子非常欣赏和羡慕。有些孩子非常智慧,总是能想出一些点子带着别人玩,因而成为领袖,这也会造成孩子的欣赏和羡慕。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也有一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一般情况下,在男孩子身上出现试验力量的情况比较多一些,他们会从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试起,慢慢地去惹那些比小孩子大一点的,然后去挑战年龄跟自己相仿的,接着再去挑战那些身体和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麻烦起来,每天与别的孩子发生许多冲突,这会给他带来不良情绪,但孩子自己好像却觉得这段时间有这么多的人对自己不好,跟自己产生冲突。他回家后会向家长诉苦,比如,老师罚他坐反思角,没有罚别人;××老爱告状,老爱哭,讨厌死了;××老是欺负他……根据孩子的哭诉,家长可以看出来他试验力量的过程。如果他在说老师罚他坐反思角,一定是他在拿年龄比他小的孩子试验力量的时候,一天无数次地去碰那个比他小的孩子几下,如去动人家正在工作的材料,惹得那个小孩子总是哇哇大叫,老师就会警告他,警告无效就会让他去坐反思角。

如果他去惹同龄的孩子,一般他们都从挑战女孩开始,女孩大都会向老师告状。一般他就注意了这个女孩的的告状,印象深刻,回家见了亲人就会诉说别人告状给他带来的不愉快,会抱怨某人老爱哭,却没有注意自己是怎样把别人给惹哭的。这个年龄段男孩子还没有反思能力,所以还不能进行这种关系连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