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歌德(名人传记丛书)
13950800000004

第4章 先驱者(1)

处女作

1771年,获得法学学位回到故乡的歌德成了一名律师。卡斯帕很高兴,对歌德的未来寄予厚望。但是歌德在法兰克福市的数年间,只处理了28件诉讼,这使他的父亲非常失望。

歌德在法兰克福市初期的文学活动,仍脱离不了在斯特拉斯堡所受到的影响。最受他关注的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为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学世界观作准备”成为他努力的目标。10月,他曾在友人之间发表了一篇演讲,题为《与莎士比亚在一起的日子》,就是在强调自己的这种准备与理想。

歌德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哈姆雷特》的由衷的热情,并公开提出要在文学界掀起一场革命。这就是后来的“狂飙运动”。它宣扬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是破坏陈旧和寻求清新的一种运动,促成了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

歌德在反复研读莎士比亚后,与一些志同道合者认为,戏剧应该从讲究情节、时间、地点三者之统一的古典模式中解脱出来,他们主张生活及文学都应该受到“自然”的支配。

所谓“自然”不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自然,而是“人类的本性”,也就是每个人心底最真实的要求。自然意味着人类全部性格和宇宙整个的统一,同时也意味着善恶二元论的概念和以神为主的思想被抛弃,直接从破灭和死亡中洞察人类的命运。

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歌德在这次演讲之后立即着手整理戏剧题材。

他在阅读16世纪著名的侠士葛兹的自传后,就深深地被剧中的人物性格所吸引。他开始着手创作《铁手骑士》:

我忘我地将全部精神投入其中,无视于外在环境的存在。我将一位高贵的德国人的传记加以戏剧化,让这个男子的勇敢不致于被埋没。同时,我也正在从事一件不可延缓的工作——使人们得到真正的消遣。人们在生活中,无法找到一种发泄心理感情的方式,这是绝大的悲哀。我将心中的感触,强烈地投注于笔下的人物,并尽我所能地描写出来。

歌德戏剧的处女作《铁手骑士》在1773年完成,这使他一举成名,并开始成为“狂飙运动”的中心人物。

《铁手骑士》是一出历史剧,主角葛兹刚强正直,见义勇为,他失去了一只手臂后装上铁手,依然勇猛无比,在16世纪的农民战争时代大显身手。歌德借对这位骑士的描写向文坛挑战,剧中有很多多姿多彩、掷地有声的台词,并且不顾时间、场景的配合,违反古典戏剧模式的剧场原理,完全脱离了古典主义的风气,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法律实务见习生

歌德本身的生活方式完全符合他天才性的变换,他不囿于家庭与故乡人民的风俗习惯,他的写作方式被人称为是“有失礼仪、伤风败俗的”,这使身为律师的他受到法院的非难。在他的滑稽剧、讽刺剧中,他也经常对当代的作家或自己的朋友加以冷嘲热讽甚至是诟骂,这使得他逐渐被法兰克福市的文学界所孤立。

我生活在街市中,像游魂一般奔走于山峦平地间,经常一个人徘徊于似乎与自己毫不发生关系的故乡街道上。我酒足饭饱,漫无目的地到处溜达,我比以前更关怀广大自由的自然世界。在旅途中,我经常高唱着奇妙的赞歌和狂热的颂曲。遇到狂风暴雨,我也毫不躲避,口里无意识地唱着歌,沐浴在大自然的洗礼中。

这时期,歌德又认识了几个朋友,他们都来自一个叫做“圣者之会”的团体,其中包括枢密顾问官夫妻和顾问官夫人的妹妹,也就是赫尔德的未婚妻。谐谑刻薄的枢密顾问官具有非同寻常的锐利眼光,不久之后就接替赫尔德,成为歌德严厉的批判者。

1772年5月,歌德遵照父亲的意思,前往韦茨拉尔的德国最高法院担任法律实务见习生。在韦茨拉尔,歌德更加放纵自己地生活着。在写给枢密顾问官的一封信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

离开你之后,希腊人成为我研究学问的唯一对象,起初仅限于荷马,接着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至此我才发觉自己的贫乏无知。如今我仍停在以前的水平上,一事无成。我纷乱但情况良好的精神,像啄木鸟一般,努力地发觉自我的根性。一首诗如暮鼓晨钟般唤醒了我。

当你大胆地驾驭四匹新马所拉的马车时,

你勒住马缰要马儿偏向路侧,

它们却抬起前蹄不知所措。

此时必须鞭策马儿共同前进,

然后再控制马缰使它们转变方向,

如此反复训练,

直到它们能了解你的指挥,

步履一致地向目标迈进,

这才是高明的驾驭者。

为什么我们四处闯荡徘徊而未有所得?

应抓住的就该确实把握,

这才是上策……

我要像旧约中的摩西一样祷告:“主啊!请赐我狭窄的胸中有更宽阔的余地!”

此时23岁的歌德在他朋友的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一位朋友曾这样评价歌德:

歌德才华横溢,是个真正的天才,而且是个有品格的人。他有特殊的想象力,喜欢借比喻表现他的思想。他的感情无论对哪方面都是激烈奔放的,但同时又有很好的自制力。他的思想是高贵的,不存在任何社会成见。他只做他想做的,至于这是否不合时宜、忤逆他人,则不是他所顾虑的。他厌恶一切强迫。

他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且正努力寻求某种体系。他极推崇卢梭,但并不是盲目追随者。他不是所谓的正教派,但也不把自己的异行作为炫耀的资本。他愿意把自己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但却不愿意因自己而影响他人的思想。

歌德憎恶过分怀疑的人,他相信真理。他不去教堂,很少做祈祷。他所尊敬的是基督教义,但不是神学家和教会所制定的教条。他相信美好的未来,他努力要达到真理,他注重人在感情中悟得的真理,而非说教式的真理。

邂逅夏绿蒂

歌德到韦茨拉尔后不久,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布弗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夏绿蒂的风度和美貌深深地吸引着歌德,他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但是她已有婚约在身,而且她的未婚夫是歌德的朋友。三个人之间虽然彼此信赖,但相处起来却日趋尴尬。9月底,朋友们都劝歌德,在“感情尚能控制之前尽早远离”,歌德接受了这个忠告。离开韦茨拉尔的前一晚,歌德带着迷惘而痛苦的心情,来到花园。那儿曾是他和夏绿蒂并肩走过,欣赏绮丽风景的地方。他想着往日甜美的回忆,决定无论如何要和夏绿蒂见最后一面。这次见面不但没有让他安心地离开,反而更加深了他的离别之苦,以及日后对夏绿蒂的思念。

离开了韦茨拉尔,歌德陪着枢密顾问官拜访了一位女诗人和她的女儿。之后,才回到法兰克福市。

这次回家比以前更使他感觉不快,夏绿蒂的一双明眸仍像往常那样在他心里顾盼生姿,但是她已经订婚;从小到大被视为知己的妹妹科尼丽亚出嫁了,即将远行;女诗人的女儿令歌德十分欣赏,她这时候也嫁给了法兰克福的一个富商,因为她丈夫的嫉妒,她与歌德再不能继续来往。这些接踵而至的事情使歌德痛苦万分,没想到祸不单行,他回到法兰克福没多久就接到他在韦茨拉尔的朋友,因为爱恋朋友之妻而自杀的消息。凡此种种,都成为他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原因。

对朋友之妻的畸恋,造成了他的自杀,这件事把我从梦中惊醒。我不仅以单纯而冷静的态度审视他和我所遭遇的类似际遇,并且将我真切炙热的感情,贯注在我的作品中。我完全生活在孤独之中,连朋友来访都谢绝,甚至是与这件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在思维,也全都摒除在外。反之,凡与写作有若干关系的事物都加以搜集。就在这种长久,且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准备之后,我花了四个礼拜,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不曾事先构想全文,也没有预先拟定其中的文字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