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钱理群作品系列
1394800000002

第2章 高中生眼中的“经典”(2)

在孩子们开列的书单中,排在前三个梯队里的经典图书无一是外国名著。其余,除了《鲁迅全集》之外,全部为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这除了孩子们的课本中多有涉及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大家认为中国古典文献对修身养性非常有帮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对“阅读经典的目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提高自身修养”。

点评:

中学生们对经典的两个理解都抓住了要害:“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阅读经典,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明的传递,是和大师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自己在人生起步时,就占据精神的高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对一生的健康发展的意义,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因此,经典阅读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言情小说、网络小说什么的,看后觉得太浅,不成熟。读书总要读些让你的心沉下来的,让你获得提高的吧。”——这里说到了网络作品阅读和经典阅读的关系。不可否认,网络作品阅读对开拓学生眼界,缓解他们精神紧张有作用,但它确实有这位学生说的“浅”的一面,完全沉迷于缺乏精神深度和类型化的网络作品阅读中,是会影响孩子长远、健康发展的。而经典阅读正是一种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它让人的心沉静、沉稳、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这也是一个教育的启示:对孩子喜欢网络作品阅读,不要采取围堵、禁止的态度,要理解孩子这方面的阅读需要,同时又适当地引导他们阅读经典。

为修身而读

小小年纪,会有强烈的修身需要吗?的确如此。

教育学认为,十六七岁至十九、二十岁,也就是相当于我国的高中教育阶段是人生身心发展基本“定型”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对世界、社会、自己和未来都开始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较深入的思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也就是说,学生们会主动寻求精神养料,来满足自我提升的需要。

北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学生赵艳凝在读了《诗经》、《论语》、《荀子》等儒家经典之后就认定,理想的人格就是书中形容的“君子如玉”。“如玉的君子应该要遵守仁、义、礼、智、信,而且要执著,要为坚持这理想的人格而付出终生努力。”在读过梁启超写的《王安石传》之后,赵艳凝又发现,王安石便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践行者。“自从魏晋之后,文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了点孤芳自赏的名士气。这种做作,在后世文人身上酝酿成一种有话不直说的矫情。”但王安石不同,她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结局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但王安石仍然敢于坚持,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