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女性更年期出现的某些症状也被认为是疾病,可以用荷尔蒙来治疗,但最新研究却又表明,荷尔蒙替代疗法虽然有一定的功效,但也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风险。
有些医学谎言甚至误导了我们很多年,比如“无糖的能量饮料更好”。很多消费者都很关注体型,因此对“无糖”这个词很敏感,但需要注意的是,饮料中除了糖,还有其他成分,像咖啡因。大约从2008年起,人们对维生素药物的作用也提出了明确的质疑。
顺便提一下一种比较“另类”的谎言。人一旦过了50岁,疾病就会成为一个高人气的话题,并成为社会评估的一个方面。2011年,德国的实际退休年龄是61岁,比法定退休年龄提前了5岁。这里反映了一种管理上的策略,即用人单位让那些上了年纪、效率不高但却拿着高薪的员工离职;同时,有些人为了早点儿退休而故意夸大、甚至捏造病痛。疾病在这个成了一种谎言,而且非常好用。
6.不多不少的秘密
太多的秘密和太少的秘密都说明精神的软弱。
——[法国]沃维纳格
人人都应该有小秘密
有人要求绝对的真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将大脑里发生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他们把这种坦诚视为真正的友情或爱情的证明。生活中的某些时候,坦率确实能够使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但那些常常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跟错误的人推心置腹的人,你要当心了,千万不要悔不当初。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相才能被拿出来。如果你说“我不想谈这个话题”,实际上已经有所暗示了,对方会开始追问:
“你不愿意说?为什么?”
“这件事跟我有关系吗?”
“你究竟想对我隐瞒什么?”
“应该不会很糟糕吧!”
面对质问,“诚实作答”和“避而不谈”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聪明的做法是:为对方制造机会窥探你已经设计好的想法。当然,前提是你在平时要尽量保持坦诚。也就是说,当你需要维护自己、保留个人隐私时,注意要假装坦诚,即利用有技术含量的谎言为自己掩护。
你不用为此感到自责或不安,每个人都有保留秘密的权利,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秘密是人格特征的核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值得小心保守的秘密,他就没有自我。
这个逻辑不难理解,倘若一个人完全没有秘密,那就说明他与某个团体已经很好地融在一起了,以致他无法感受到自己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因此,这些学者甚至建议我们自己去创造一个秘密,以便我们既能与外界环境相融,又能明确地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
沉默的大多数
有时,我们也需要保守别人的秘密,而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沉默的谎言”。律师、医生、心理治疗师、税务顾问或公职人员,若从第三方获知了一些不适合公开的信息,那么,他们就只能保持沉默。
同样,如果你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也必须学会沉默。只有在沉默的前提下,我们才会被告知更多的信息。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这样的请求:“马库斯让我很不耐烦,可我居然喜欢上他了,你可别跟别人说啊。”这种信息基本没什么保密价值,但我们不会去大肆传播。类似的情况还有——
一个女同事在找新工作,只有你知道这件事;
一个朋友向你透露,他遇到了严重的财政问题;
一个朋友身患重病,但他只告诉了你,因为他不想被人同情;
一个朋友喝醉后告诉你,他曾蹲过几个月的监狱;
一位妻子重新回到了丈夫身边,表面上看她想维持婚姻,但你知道她其实是在为离婚做准备。
在保守秘密这件事上,沉默是金。“和谁说心里话”是个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确定别人是否能替自己保守秘密,就像别人也不敢断言你能替他们保守秘密一样。很多人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秘密,之后会感到极度不安,他们会揣测:那个人真的可靠吗?我可以相信他吗?他会不会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
保守秘密,以及为保守秘密而说谎,是一件需要严肃对待的事。
晒秘密能增加幸福感
我们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即
透明区——自己知道、也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区域;
潜在区——自己知道而不能让别人发现的区域;
隐匿区——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区域。
研究者称,这三个区域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创造幸福感的能力。理想的状态下,透明区最大,隐匿区次之,潜在区最小。如果隐匿区大于透明区,或潜在区过大,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此,如果一个人有太多“不能说的秘密”,总是担心被人知道,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心理压力也会大大增加,感知幸福的能力就会降低。我们需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途径,把秘密说出来,使压力得到释放。
但是,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始终“很有分寸”地把秘密展示给别人,而且,有些秘密是连朋友都不能告诉的。很多人选择写日记,这是一种很封闭、很孤独、很自我的方式,只不过是把秘密变成文字而已。想要真正发泄,我们需要一种更开放、更有人情味儿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保守秘密,就是不想引起麻烦,或者伤害自己和别人,但网络就不一样了。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相互交流,却又没有任何现实生活上的交集。我们不必担心自己说了什么话,传到某个人的耳朵里引起误会和伤害。网络世界中的人很少会介入我们的现实生活,这能降低我们的尴尬、羞耻、自责等负面情感。并且,很多时候,人们还能给我们一些有效的建议,让我们摆脱心理阴影。
当然,与此类似的,也可以向一些因为某个机缘而聚在一起的陌生人倾诉。
7.让自己幸福起来
记着,幸福并不依存于你是什么人,或拥有什么,而是取决于你在想什么。
——[美国]卡耐基
学会敲打“不幸删除键”
自己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吗?
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你感到迷茫,因为答案中隐藏着这样的逻辑:要让自己更幸福,就要懂得对自己耍诡计,或者换个说法——必须学会对自己说谎。
在寻求幸福感的过程中,情绪管理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有效地调节短期情绪,对寻求长期的幸福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但是,诚实地说,情绪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自我欺骗的过程。
神经生理学和激素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思考时,会相应地感受到一股情绪拉力,把人拉向以下两种状态:积极情感吸引(PEA)和消极情感吸引(NEA)。而这两种状态都与大脑和身体中的某些生理过程相关,也与情感倾向、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有关。
当我们处于充满希望的状态时,PEA就被激活:呼吸放慢,血压降低,免疫系统活跃性提高,人们会感到平静乐观,充满希望。
如果我们专注于一些消极因素,则会激活NEA,人们会感到紧张,压力增大,产生悲观和防备情绪;血压上升,呼吸加快,面部肌肉绷紧,身体随时准备承受压力或伤害,并产生紧张反应,血液涌向身体中大的肌肉组织,那些不太重要的神经线路被迫关闭,人与大脑的许多部分就失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