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国宝有秘密
13944500000006

第6章 始皇陵、始祖陵之谜

“文官俑”身上的尘埃尚未散尽,青铜仙鹤已翩然临世,屡有奇迹出现的秦始皇陵在7000多件兵马俑的“护卫”下,已历经了2200多年的风雨。最新的考古勘探与研究表明,这个困扰人们多年的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被解开。

专家认为,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面积约2.13平方千米,整个陵园布局可分为4个层次,即核心部位的地下宫城(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

“40年来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现在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基本清楚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专家袁仲一说,“秦始皇陵园坐西向东,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5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形,其城墙总长约12千米,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

陵园核心的核心是地宫。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有宫墙,其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

在地宫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等用途的建筑。内城之内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南北两部设施的基本内涵,均属于皇帝宫廷的范围。

在内城和外城之间是秦陵园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48座后宫人员的陪葬墓、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东区的南部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惟妙惟肖的“百戏俑”坑则在其南侧不远处。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

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其东边除了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还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其西边则有3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其北边发现有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其南边靠近骊山则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

秦陵考古勘探队队长段清波说:“陵园的内城垣是里外双面皆有回廊的回廊式城垣,其四角也各有角楼。这些尚属首次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其布局再次提供了有力证据。”

袁仲一分析,秦始皇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秦始皇陵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陵城“若都邑”的旧制和“皇权至高无上”的新规建设的。它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还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之风气。同时,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发现皇后陵,其过渡性与复杂性常常出人意料。

困扰人们多年的秦始皇陵布局之谜刚被解开后的十多天,甘肃省有关文物考古专家便披露,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谜团终于大白于世。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完成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文化的发展史也成为海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974年,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被发现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轰动。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秦人应有四大陵园区,并努力寻找它们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第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在陕西先后被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在哪里,却始终无从得知。

目前考古学专家和历史学专家已一致确认: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庄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礼县,甘肃礼县是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专家们指出,秦第一陵园和“西犬丘”两大千古谜团的解开,填补了先秦文化的研究空白,为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陵寝制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使秦人四大陵园区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阳的发祥、发展壮大、统一全国的历史渊源流变得到系统可靠的解释。

“秦俑坑是世界的第八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这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评价。而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更是激动地推荐说:“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当到这里看一看。”

位于西安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02年5月初首次公开展出两尊秦陵彩绘绿脸俑,之前的几天还首次展出了两尊红脸跪射俑。它无疑为“世界第八奇迹”又抹上了一道亮丽而神秘的色彩。

据秦俑馆负责人透露,兵马俑至今共出土了1000多件,“绿脸俑”却仅此两件,1999年出土于秦俑二号坑。宝物为何是“绿脸”的谜团至今仍未解开。

“绿脸俑”形同跪射俑,虽历经千年,绿脸依旧,面部表情极为平和自然。“绿脸俑”一出土就被护送至文物修复室接受色彩保护,秘不示人,“绿脸”之谜也引起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它是“彩绘工匠的恶作剧”,有人认为它表现了“艺术品的多样性”,有人解释它是“用来恐吓敌人的魔面”,有人则说它是“正常肤色的反映”,各种猜想和推断层出不穷。

两尊红脸俑约高1.2米,左腿蹲屈,右膝着地;左小腿下蹲有力;左臂铠甲略有红色;领口、襟边袖口等处有彩色残迹。跪射俑左手虎口张开,为扶弓状;右臂伸直,五指成拳,仿佛正紧握着待射之箭。跪射佣的脸色泛红,薄唇紧抿,眉毛微挑,双眼瞪视,恰似临阵的士兵勇气十足、随时待命。

据介绍,这两尊红脸跪射俑是1999年3月陆续从秦俑二号坑十八个洞中出土的,当时共有七尊,还有两尊为绿脸。其中六尊色彩保护较好。

“三分雕塑,七分彩绘。”兵马俑从塑模、彩绘到烧制,全过程质量严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责任到人。许多俑像身躯上打印着号码与制作者的姓名。《吕氏春秋》记载着当时的严格制度:“物勤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以行其罪,以究其情。”就这样,描绘着各种色彩的兵马俑,构成了“一俑一情、千人千面、千姿百态”的古代艺术雕塑群像。

考古专家发现,兵马俑在雕塑成型后,当时描绘着各种色彩,包括朱红、大红、紫红、粉红、橘黄、深绿、粉绿、紫、蓝、黄、黑、白等。这些颜色的来源,基本上是天然矿物质。

但在考古研究中,一个关于秦兵俑色彩的不解之谜几乎同时出现了。这些色彩中的一种紫色,不知从何而来?

袁仲一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这一紫色不存在于当时的矿物质原料中,它是人工合成的。经过化验确定,这种材料的科学名称叫硅酸铜钡。但这又奇怪了,因为据报道,硅酸铜钡是当代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超导体研究中才合成产生的。那么,2200多年前兵马俑身上的紫色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专家曾在中国汉代陶器上发现这种紫色,并冠名“汉紫”。而秦朝兵马俑的紫色,显然比“汉紫”更早。不久前,共同参与研究的中德科学家宣布了秦俑神秘紫色的惊人发现。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水平是相当高的。

可惜,彩绘兵马俑经过水浸、火浇、风化等无情破坏,今人仅能看到一些色彩残迹。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博物馆研究人员终于研究成功兵马俑色彩保护技术。光研制出保护色彩的特殊材料技术还不够,还要有保护色彩的精致功夫。涂保护液的全部时间,只能控制在五六分钟之内。一不小心,当年绘施于兵马俑表层生漆上的颜色,就会脱落损坏或超时风化,极其宝贵的彩绘颜色就会因此瞬间湮灭,无法再现。

兵马俑象征着威风凛凛、军容整齐的秦军,在统一六国时,“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让人油然产生崇敬感。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概括的崇高:一在力,二在量。观赏兵马俑,正是能产生超越感官或想象惯常极限的“力”与“量”。

21世纪之初,秦始皇兵马俑惊现“彩绘美”。它辩证地展示了秦军威武勇猛与五彩缤纷的统一。专家考证,当时的军服多样,色彩随意;“流行色”是绿、红、紫、蓝,其中绿色最多;军官和士兵在服装颜色上没有等级差别。这折射出奴隶主社会刚刚崩溃、中国封建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特定阶段时,社会生活色彩丰富、新兴制度活力洋溢的情景。

新亮相的彩绘俑只是“冰山一角”,兵马俑的发掘与修复工作还在进行。有关方面计划以秦俑博物馆为基础,组建规模更大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今人期待着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