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目中无时空
13944100000007

第7章 古陵墓(4)

慈禧陪葬了多少财宝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归天,于宣统元年十月初四葬在清东陵。慈禧从她39岁的1873年开始,历时5年,耗银227万两,在咸丰皇帝陵园东侧为自己建了一座相当豪华的陵园。在1895年慈禧做完六十大寿的第二年,也即甲午战争后第二年,她置国家大量赔款、全国旱灾、民不聊生于不顾,拆除原有陵园,开始长达13年之久、一直持续到她死时才告终的修建陵园的工程,其考究、豪华居明、清两朝各帝、后陵之上。

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一层金丝织的镶宝珠锦褥,厚7寸(1寸=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5分重的圆珠2400颗。圆珠上又铺绣佛串珠薄褥一套,褥上有珠1300颗。尸身头部置翡翠荷叶,脚下置碧玺莲花。

慈禧身穿金丝绣成的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入棺后先用9串珍珠链裹住全身,头戴珠冠,上镶重4两大如鸡卵、价值白银2000万两的宝珠一颗;头边置金、翠玉佛108尊;头枕价值连城的青皮红瓤白子黑丝西瓜,约值220万两;左右置翡翠香瓜4个,其中白皮黄子粉瓤2个,青皮白子黄瓤2个,约值60万两;翡翠桃10个全是青色桃尖;黄宝石李子100个;红宝石杏60个;红宝石枣40个,约值9.5万两。又有翡翠白菜2棵,绿叶白心,叶心上落一翠绿蝈蝈,叶旁两马蜂为金黄色。口含金光四射、宝光辉煌、百步之外可见其寒光的夜明珠1颗;手持玉莲花1枝,身左置玉藕3节,上有灰玉泥污,藕上长出绿叶粉荷;黑玉荸荠1只,约值100万两,此黑玉尤为罕见。身右置珊瑚树1棵,手边置放玉雕骏马8匹,玉罗汉18尊。棺内最珍贵的要算那座翠缕花纹、烟云流动、用白玉雕成的9层玲珑宝塔。

为了填补棺内空隙,又撒入大珍珠500颗,中珍珠1000粒,小珍珠2200粒,红蓝宝石2200块,约值132万两。最后再盖上一层网珠被,上缀珍珠雕6000粒。棺头空隙又置放喇嘛玉佛48尊,均白玉雕成;足登黄鞋,披红袍,栩栩如生高2寸许,以上仅是入棺葬品的一部分。

自光绪五年至封陵的几年间,还陆续置放了大批奇珍异宝,金银祭器,据估价总计白银约数亿两之多。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夏,孙殿英率军驻扎在与清东陵一山之隔的蓟县马仲桥。这两座清朝鼎盛时期的陵墓中葬有许多无价之宝,孙早有耳闻且垂涎三尺不止一日。7月,东北军土匪出身的团长马福田趁队伍调防之机,开枪打死奉军军官,拉出一支人马,直奔东陵旁的马兰峪,准备挖坟盗宝。孙殿英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抓住这一时机,以“剿匪”的名查武器为名,出了马兰峪直奔陵区。他们四处张贴告示,声称部队在东陵搞军事演习,在陵区内安营扎寨,遍布岗哨。诸事准备完毕,一场震惊中外的所谓“军事演习”就开始了。

谭温江率领两个旅的士兵,径直开进菩陀峪定东陵的宫门。进入隆恩殿,只觉金光耀眼。头顶天花板金龙盘旋,脚下金砖熠熠生辉,金叶子贴饰的雕花砖壁闪闪发光。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的64根金龙盘玉柱,是最先遭劫的艺术珍品。

在帝后陵中,最高的建筑物是明楼,明楼下面是方城,方城正南的券门称“古洞门”。匪兵们抓到一个建陵老人,得知地宫入口的位置后,进入古洞门,到达15米长青砖券尽头的“金刚墙”地面处。炸开一个洞口,沿一条斜坡隧道向前走,就迎来第一道石门。门高3米,两扇宽3米,门、框及门楼都由汉白玉石所制,门楼上有雕刻精美的螭吻横梁、出檐瓦拢、椽子斗拱、仙人走兽。砸开第一道门,进入门洞券,又是一道汉白玉石门。进入第二道门,里面就是地宫最后一道堂券:“金券”。

金券四壁及券顶均为汉白玉石,室内正中一汉白玉座即为宝床,慈禧太后的棺椁就停放在此。宝床前东西两侧有两个小石座叫“册宝座”,上面箱子里装的是溢宝(印)和香册。棺椁的最外层是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套在内棺外面的一层套棺,涂有49道漆,最后一道是金漆,故称为金椁,上有喇嘛写的四大天王咒,用以超度亡灵。劈开金椁,露出红漆填金的内棺,棺的四周在万字锦纹上,刻着藏文佛经,经文全部贴金;棺盖上有9尊团佛以及凤凰戏牡丹的花纹。匪首判断棺中定有价值连城之宝,于是令小心撬开内棺盖子。

匪兵们小心翼翼地把五面斗形的棺盖撬开后,只见棺内放射出奇光异彩,慈禧像睡着了一样,只是一见空气,脸变黑了。棺内除慈禧的尸体外,全部是奇珍异宝。慈禧口中含有一颗很大的夜明珠,据说她尸体二十年不变就因为此。这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匪徒们为了取宝方便,把慈禧尸体扔到棺外。棺椁掀翻后,发现底下中这口井的风水“穴位”。慈禧曾亲手将她手腕上戴的珍珠手串投入其中点“穴”。慈禧生前怎会料到,自己费尽心机建造的藏满奇珍异宝的地下宫殿,却变成了大军阀孙殿英的宝库了。

生前丧权卖国、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慈禧,更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遗骨落了个被践踏于污泥中的悲惨下场。

东陵是谁选的址

清代的帝王后妃共有3处陵园,一是沈阳北陵,一处是易县西陵,还有一处就是河北省遵化马兰峪以西的东陵。当初,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亲自选中了马兰峪建东陵的。

顺治十七年秋初的一天早晨,顺治皇帝在王公大臣、八旗健儿的簇拥下,来到了昌瑞山风台岭之巅狩猎。他举目观看,眼前一片壮丽景色,只见山川纵横,峰峦献翠;平原处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眼前好似一幅锦绣河山的画卷迎面展开。顺治帝连连赞许,他翻身下马沿着风台岭转了起来。不一会,他选择了一片朝阳的地方,跪了下来,面对苍天虔诚地默默祈祷,众大臣等也都跪在了地上朝天磕头。随后,他选择了一块风水适宜的地方,把右手大拇指上戴着的白玉扳指轻轻地取下,小心翼翼地扔在了山坡上,又面对苍天祷告了片刻后,庄重地向大臣们宣告:“此山王气葱郁,可以为朕寿宫。”他看了看群臣,又接着说道:“落处定为穴。”

于是文武百官顺着板指落坡的方向寻找,不一会,就在一片草丛中找到了。于是,就在扳指落坡的地方打下了一根木桩,以为标记。顺治十八年开始破土动工,康熙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顺治皇帝的孝陵竣工。

中山陵与明孝陵

钟山山势峻拔而绵延,山体呈弧形,东西全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周长约30千米,主峰海拔高度为448米。东晋时,因其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的照映下,远望有紫金色出现,故又称其为紫金山。后又因南齐周禺归隐于此,故此山又被称为圣游山。明代时,改称神烈山。钟山周围有很多名胜古迹:山南是紫霞洞(又叫朱湖洞),洞的旁边是一人泉;中山陵位于山前正中;山的西边有明孝陵、梅花山、廖仲恺和何香凝墓;灵谷公园、邓演达墓、谭延蠧墓则位于山的东边;山北有明朝将官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墓。钟山的西部有一座魏晋时期的寺庙——灵谷寺,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及天保城则坐落于钟山的第三峰上。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东峰茅山的南麓,约8万余平方米,始建于1926年春,完工于1929年春。墓道、牌坊、陵门、碑亭和墓室等是其主要的建筑。从入口到祭堂共有392级台阶。祭堂门上,挂着一块“天地正气”匾额,堂内正中是中山先生的石雕坐像,四周则是以中山先生革命事迹为内容的浮雕,祭堂石壁上,雕刻着他的遗著《建国大纲》。墓室位于祭堂之后,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坑里安放着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卧像,上用栏杆作护围,中央是安放遗体的长方形墓穴。

明孝陵位于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之下,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动工,于1383年落成,朱元璋死后被葬于此。

墓区建筑包括两部分:神道和主体建筑,现今除了一些建筑被毁外,其主体建筑还保持原貌。下马坊位于陵园最前面,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字样。神烈山碑亭位于下马坊之东,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将钟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歌功颂德,在门内四方城里立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共2700余字。由方城向西穿过神道,便到了享殿,这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朱元璋则被葬在明楼之下。

灵谷寺位于中山陵东面,其内松木参天,环境幽雅,为紫金山风景区中最为优美之处。无梁殿、梅花坞、宝公塔、八功德水诸景是灵谷寺现存的主要名胜。

昭君墓

昭君墓又称“青冢”,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旧城南郊1万米处的大黑河两岸,相传为汉代和亲宫女王昭君之墓。唐人杜佑所著的《通典》第一次记载了此墓,此后,史书多有记载。墓冢占地20余亩,高约33米。董必武同志亲书“昭君自有千秋在”的诗碑和历代碑文均立于“青冢”之前。墓顶、墓前各建有小亭,墓旁还建有陈列馆,许多有关昭君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均在这里展出,以供后人凭吊。

相传每当入秋后,各处草地都已枯黄,唯有昭君墓上青草依旧,故称昭君墓为“青冢”。因此,“青冢拥黛”也成了古代呼和浩特市的八景之一。

成吉思汗陵园

成吉思汗陵园,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名铁木真,后世尊称为元太祖。他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蒙古各部,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即位之后,他锐行改革,制定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采取措施加强蒙古各部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的活动范围南至黄河北岸,西至中亚地区和南俄。后来他在攻占西夏时身受重伤,于1227年在军中病逝。

成吉思汗陵修建在甘德尔敖包上,陵园长15千米,宽30千米,面积东殿、西殿和后殿,四殿相互连接。房檐都用金黄色、蓝色琉璃瓦镶嵌砌筑,殿顶呈圆形,显得格外辉煌壮观。

正殿高达26.6米,东西殿高23.3米。一幅巨大的成吉思汗画像悬挂在正殿之内,两边竖立黄杆、红缨、银戈和成吉思汗生前使用的“苏鲁锭”,在蒙语中“苏鲁锭”是长矛之意。殿内四壁,雕饰着各式图案,包括山、水、草、畜,等等。

一直以来专门负责守护成吉思汗陵园的是达尔浩特护卫,如今已传至第35代孙。现在每年举行4次祭奠活动,夏历三月二十一日为传统的祭奠日期,祭奠仪式特别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