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目中无时空
13944100000019

第19章 其他名胜古迹(8)

一种看法认为“天涯海角”就是在海南崖县(今三亚市)。《人民画报》1980年第3期在介绍海南岛风光时说:“相传海边石上‘天涯’两字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贬谪海南时所题,现已被辟为‘天涯海角’游览区。”主同此说的还认为“由于崖县在古代交通十分闭塞……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被流放到这里,现在这里还保留有苏公祠,祠内有苏东坡的石刻像和数块墨迹碑等(宁山《地理知识》1980年第一期)。”张子桢在《“天涯海角”在什么地方》中说:“我国确有‘天涯海角’这个地方,就在海南岛南端,马岭附近的一个美丽的海湾处,现已辟为‘天涯海角’游览区。这里东距崖县所在地三亚26公里,西距崖城(原崖县旧址)22公里。在一片怪石中,有两块嶙峋的巨石,一个上凿‘天涯’,另一个上刻‘海角’,两相对峙,蔚为壮观(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出版)。”

另一种看法认为“天涯海角”不只一处,并非专指崖县。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记载:钦州(今广西灵山)有天涯亭,廉州(今广西合浦)有海角亭。“钦远于廉,则天涯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可见早在宋代钦、廉二州已有“天涯亭”“海角亭”,一直保存至明清时期。据史载,“天涯亭”在北宋中期即已得名,而海南崖县的“天涯”“海角”刻石要比钦、廉二州的“天涯亭”“海角亭”晚得多。据清光绪崖州知州钟元棣《崖州志》卷二记载:“天涯”石刻“下马岭海边石上,与海判南天(刻刻石距“天涯”刻石不远,大小相近,但字体不同。“天涯”二字为楷书,“海角”二字为行书,《崖州志》没有记载,时代显然要比“天涯”刻石迟。据《崖州志》“天涯”二字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哲任崖州知州时所书刻,“天涯”“海角”即因这两处摩崖石刻而得名,较之钦、廉二州“天涯”“海角”因亭而得名迟近700年之久。关于崖县苏公祠问题,据《宋史·苏轼传》和《苏东坡全集》,苏东坡于绍圣四年旧历七月三十日从惠州抵达儋州,居三年,于元符三年(1100年)旧历六月离开海南北上,次年卒于常州。但没有任何资料证明他曾被流放到崖县,并曾在崖县刻石书写过“天涯”二字。因此,宁山所说苏公祠系张冠李戴。崖县绝无苏公祠,只有唐李德裕祠,“在多港峒”。据《琼州志》记载,苏东坡在海南岛的遗迹和祠堂有儋县桄榔庵、载酒亭、东坡坐石、海口府城苏公祠等,故苏公祠不在崖县而在海口(徐恒彬《“天涯海角”辨析(一)》,《地名知识》1980年第3期)。张云石在《崖县“天涯”石刻非东坡手迹》一文中,认为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年)到儋州,居三年,所到之处均有诗作可查,现存四千多首诗中没有一首是写崖州的,因而“天涯”并非苏东坡手迹(1961年7月24日《羊城晚报》)。田青也据《宋史》和《东坡先生年谱》,认为苏在儋耳(即儋州,今海南儋县)三年内,甚至连一般的出游都有详细记载,却找不到他到六百里外“天涯海角”所在地的崖州去的任何记录,“天涯”当然不可能是他的手笔(《旅游天地》1980年第1期)。郭沫若曾去“天涯”刻石实地查考,指出“相传为苏东坡所书,但字体殊不类”,其后得见《崖州志》,“既得此资料,因三往天涯海角目验”,“天涯”二字之旁“确有小字依稀可辨”,证明的确为清雍正十一年程哲书刻,与苏东坡无关(《天涯海角》,载1962年2月20日《羊城晚报》)。

“天涯海角”在今海南崖县,几成定论,因有刻石“天涯”和“海角”为证,而“天涯”二字又传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书写,故广为人们所传颂而闻名。现有人提出“天涯海角”不该专指今海南的崖县一处,还有今广西的灵山、合浦等处,其得名较崖县还早近700年,也就是说在海南崖县“天涯海角”刻石之前早已有“天涯海角”这个地方了。

惠山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被誉为“江南第一山”。山峰九曲,蜿蜒如龙,其主峰三茅峰高达328.9米。因其有惠山泉、龙眼泉等诸多著名泉水,故俗称惠泉山。山中有春中涧、唐宋石经幢、明寄畅园和清竹炉山房等名胜古迹。

惠山泉位于惠山东麓,号称“天下第二泉”,或称陆子泉,相传得名于唐代“茶神”陆羽。该泉分为上池、中池和下池。上池呈八角形,水质最好,建有泉亭,其匾额“天下第二泉”为元书法家赵孟手书;中池为方形,也建有泉亭;下池为长方形,最大。宋徽宗时,泉水成为宫廷贡品。

寄畅园也位于惠山东麓,是江南名园之一。全园包括两个部分:东部以水廊为主,西部则以假山、树木为主。园东是一个名为锦江漪的水池,池中的方亭叫做知鱼槛,九脊飞檐,是游人观赏鱼藻的地方。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就是模仿此园建造的。

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原不是一个湖,而只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浅海湾。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是南面的吴山和北面的宝石山,后因泥沙把出海通路淤塞,进而形成内湖。湖的形状呈椭圆形,面积为6.03平方千米,而水面面积约为5.66平方千米,湖岸周长为15千米。湖平均水深1.5米左右,最深处在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底较平坦。湖中白、中还有四岛: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西湖三面环山,吴山、南高峰、玉泉山、北高峰、五云山、葛岭、飞来峰、宝石山等是其主要山峰,其中北高峰高355米,南高峰高302米。在西湖的诸多山泉中,虎跑泉、玉泉和龙井泉是最为著名的。

西湖十景源于南宋画院画师的山水小品的标题,现在则将平湖秋月、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双峰插云、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南屏晚钟、断桥残雪称为西湖十景。

白堤位于西湖北面,全长1千米,是一条游览长堤。白堤的两侧植有垂柳碧桃,每到春天,则桃花似云,柳丝泛绿,使白堤犹如湖中锦带。因据传是白居易主持修建这条堤的,因而称之为“白堤”。白堤东头的断桥是一座独孔环洞桥。民间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的“断桥相会”就在此处。白堤南边的平湖秋月,一面临堤,建有八角亭、四面厅、湖天一碧楼等,三面环水。楼前那座400多平方米的平台极利于赏月。

苏堤是一条将西湖南北风景区贯通起来的林荫大道。全长2.8千米,从南到北依次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6座石拱桥。据史书记载,该堤是宋元四年(公元1089年)由苏轼主持筑成的,后人为纪念他而称之为苏堤。

堤上铺设柏油路,两岸加砌石块,并对6座拱桥进行了改建、加固,还沿堤增植花卉、垂柳,修建亭榭、花架,因而使得景色更加清幽美丽。秋瑾墓位于西湖西泠桥之侧,以花岗石砌筑,高1.75米,正面大理石上刻着“巾帼英雄”四字,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书写。座上有秋瑾立像,以汉白玉雕成。

灵隐寺

灵隐寺位于西湖北高峰南麓,又叫云林禅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它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创建,后又多次修葺。寺周围树老林深,峰峦竞秀。

相传,灵隐寺是由印度僧人慧理创建的。他传经来到这里后,认为奇石嶙峋的飞来峰是印度灵鹫山的小岭飞到了这里。由于印度灵鹫山小岭上有个洞,洞里有两只在那里修行的白猿和黑猿,他认为二猿必随之而来,于是向山上叫了几声,果然有黑白二猿跑了出来。慧理遂面山建寺,并将寺取名为“灵隐”。

现在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前两座经幢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创建。进天王殿大门后,有一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韦驮菩萨位于弥勒佛背后,用香樟木雕成,制作于南宋时期。大雄宝殿高达33.6米,是著名的中国单层重檐古建筑之一。殿内有一尊如来佛像,高达24.8米,由24块香樟木雕成,佛身净高9.1米。大殿的后壁上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寺内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像150个。

六和塔

六和塔又称六合塔,位于杭州市区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传说“六和”之名是由佛家的六种规约得来的,为了压制钱塘江汹涌的江潮而兴建此塔。塔建成后,行驶在江中的船只可利用塔灯识别航向。11世纪初,塔因战争被烧毁,南宋定都杭州后,于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重建,后又整修过多次。1953年和1970年两次进行整修后,六和塔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今塔高59.89米,在平面为八角形的塔基上高高耸立着,占地900平方米,共13层,每层中心都有小室。塔身的柱子和斗拱等虽为砖结构,但均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每层都有壶门在廊子两则,内与小室相通,外与檐廊相通。塔内所有须弥座上,都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与《营造法式》所载没有一点出入,是我国建筑史上宝贵的实物资料。

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区

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下游。由富春江、新安江两岸景点、景区和千岛湖景区、景点构成。新山、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瑶琳仙境、七里泷、梅城、龙山岛、灵栖洞等是这个风景区内最有名的景点。

富春江在浙江省中部,是对钱塘江从桐庐至萧山市闻堰一段的别称,一般也包括桐江(桐庐至严予陵钓台)、七里泷这两个部分。两岸的崇山峻岭相互环抱屏峙,岩石奇峭而林木葱茏,景色迷人,被誉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子冈、鹳山、严子陵钓台、桐君山、葫芦瀑布、谢翱墓、双塔凌云等是沿江最有名的景点。

新安江是钱塘江的上游,发源于安徽黄山,主体在徽州境内。江水四季澄碧,清澈见底,水色佳美。在江的两岸,群山蜿蜒,冈峦青翠,飞瀑流泉甚多。朱池、白沙大桥、落凤山、刘长卿别墅、梅城等是沿江胜景。

千岛湖是新安江水库的别称,位于新安江上游。水库于1957年动工,历时3年建成。拦河坝高105米,坝顶长460米,面积为580平方千米,库容为178亿立方米。在正常水位下,可见的岛屿有398个,低水位时达1078个,千岛湖之名由此而来。湖里建筑的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达66.25万千瓦,每小时能发出18.6亿千瓦的电。库区港汊交错曲转,江水四季常清,碧波荡漾。湖水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冬暖夏凉。避暑胜地有金竹牌、花洲坞、屏风山等处。附近的白马乳洞和仙姑洞等胜景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古函谷关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齐国大贵族田文(即孟尝君),曾身居齐国国相要职,声势赫然,威望甚隆。此君有一大嗜好,即广罗食客帮闲,号称养有“食客三千”。这些食客中,虽也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之徒,但并非全是酒囊饭袋之辈,其中不乏颇有些真才实学和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还有一大特点:为主人办事,耿耿忠心,披肝沥胆,勇而有谋。

有一次,秦昭王邀请孟尝君访问秦国首都咸阳。对孟尝君的来访,秦国一些权贵十分妒恨,他们认为孟尝君了解秦国的许多情况,回齐国后对秦国不利,极力怂恿秦昭王杀掉孟尝君。秦昭王听信谗言,准备拘押孟尝君。孟尝君闻讯惊恐万状。为了逃离秦国,随他一起访秦的食客先托人去敲秦王宠妃燕姬的“后门”,要她向秦王说情,放掉孟尝君。燕妃允诺,但她提出一个条件:孟尝君必须送她一件白狐裘,才肯去打通关节。这可难煞了孟尝君,因为他仅有的一件白狐裘,到了秦国后,已献纳于秦王,怎么办呢?消息传到了他食客中一位擅长“梁上君子”之术的人耳中,此人略施小技,便将孟尝君原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完璧归赵”,孟遂将它献给燕妃。唯恐秦王反悔,孟尝君一行趁月黑风高,连夜匆匆逃离咸阳。途经函谷关时,只见关门紧闭,无法进出。原来,关上有规定,每天早晨,只有鸡鸣报晓之后,才能开关让商旅通行。就在孟尝君一筹莫展之时,随行中一位会作口技的食客说他自有妙法让关门开放。只听他一声高亢的鸡鸣,一会儿,关内群鸡“皆应”,嘹亮鸡啼声,关吏以为天亮了,起身开关,孟尝君一行终于逃离了秦国。孟尝君虎口脱险,引出一则成语典故,名曰“鸡鸣狗盗”,也造成一桩历史悬案,孟尝君逃离秦国的函谷关今在何处?

历史上函谷关有两处:一为古关,即秦关;二为新关,即汉关。新关建造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4年),关址在今河南省新安县。对此,学术界并无疑义。至于孟尝君曾经过的古关地址,则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