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肖伟尔将军觉得总算可以放心了。晚上,当他快要入眠时,有一个人在房间外拼命地大喊,要他赶快出来。原来这是舰上的一个水手,这个水手认为现在整个舰队不但偏离了航线,而且正朝着锡利群岛附近那些大暗礁驶去。他大喊道:“将军,如果舰队不改变航向,我们将必死无疑!”“住嘴!”肖伟尔对他大声斥责道:“我不想听你胡言乱语,再喊就惩罚你!”没想到这个平时一向顺从懦弱的水手不但不住嘴,反而狂喊不止,舰上所有的人好像都没法堵住他的嘴,两个小时之后,他以扰乱军心为罪名被当场绞死在桅杆上。
当那个可怜的水手被绞死之后,将军自己却突然变得焦躁不安,他在房间里再也躺不下去了,便来到甲板上。抬头发现天空中有一种黑色的、像粥一样的东西呼啸着穿过空气,然后又急速在云层里落下来。凭借多年的航海经验,将军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
突然,一个大副惊喜地递给将军一个望远镜,“长官,你看,我们的救星就在眼前。”肖伟尔将军拿起望远镜匆匆一看,就大声发出了命令:“赶快抢救船帆,改变航向,驶向灯光,只有那里能帮助我们确定方向。”
于是,舰队调整航向,全速向灯光信号驶去。当尖刀一般的礁石从汹涌的水面中突现出来,横挡在他们前面时,大副和肖伟尔将军同时发现自己的舰队正在一步步撞向巨大的灾难,但一切都为时已晚。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撞击声,船舱像细木头一样断裂,甲板摇摇欲坠,水手们都摔倒在了地上,船体内发出劈里啪啦的断裂声。随后,战舰开始向右舷倾斜,海水顷刻间涌入“联合”号船舱内部,几分钟之内,船头和后甲板便被摧毁殆尽。
肖伟尔将军在万分惊恐之中看见自己的水手们一个个被巨大的浪涛卷人水中,转眼间消失在了大海深处。更可怕的是,“燃木”号等另外几艘军舰也转眼就被扔上巨浪中的岩石或者暗礁之中。
那么,是什么导致肖伟尔将军率领下的这支舰队遭遇如此灭顶之灾呢?
原来,舰队导航并没有过错,而是锡利群岛附近的海盗们用错误的灯光信号误导舰队偏离了航线。舰队被暗礁撞击后,这支英国舰队所有成员共2000余人全部葬身于大海之中,而出事地点距离英国本土仅仅只有45千米。
也许人们会问,难道这么多人中就没有幸存者吗?回答是确定的,没有幸存者,因为那些拼尽全力游到锡利群岛的水手也都被海盗和当地的居民杀死了。
为什么海盗和当地居民对落水者必欲置之于死地呢?
因为根据当时大不列颠的一条法律——如果海难中还有余生者,搁浅船只或船只残骸的发现者可以得到运载货物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人生还,则所有从搁浅船只或船只残骸上抢救出来的财产都归发现者所有。
海盗们为了独吞舰队的财富,当然会把幸存者当成累赘。
这样一来,就造成当肖伟尔将军的舰队驶向锡利群岛的暗礁时,海盗们不但不去救助,反而幸灾乐祸地拿着望远镜,静观着遭遇海难的人们在咆哮大海中垂死挣扎。而那些拼命游到岸边原本可以获救的水手们,也都被岛上居民杀死。就连肖伟尔将军本人游到岸边,当他向一个渔妇伸手求救,那个渔妇发现他伸出的手上戴着一只金光闪闪的戒指,便将他掐死,随后砍下了他僵硬的手指,然后将尸体草草掩埋。直到数年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的尸骸并运回伦敦,经过隆重的追悼仪式之后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
风暴过后,海盗们坐着轻便的渔船,划向暗礁,然后分成小组,从触礁的残骸带回金币、银币、木板、滑轮、钢索、滑车组、索具、皮带、手枪、弹药和刀子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而这支舰队最大的一批财富,即舰队的钱箱,在舰队遇难之前就已经沉入了海底。
专家估计,不仅“联合”号,在锡利群岛周围,至少有1000多艘来自欧洲大陆不同国家的船只触礁搁浅。所以这个区域被看做欧洲最大的“船只公墓”。
“慕尼黑”号失踪之谜
1980年5月,欧洲大报都在显著版面刊登一条新闻:“不来梅海事法庭经过一年多调查审理,将于6月2日开庭,裁决‘慕尼黑’号沉船案。”消息传开,西方航运界人士议论纷纷,等待结果。
“慕尼黑”号是一艘新型的现代化船舶,装有先进的导航通讯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1978年12月7日,4.5万吨级载驳船“慕尼黑”号装上最后一艘船舶后,缓缓驶出原联邦德国不来梅港向目的港——美国萨瓦纳港驶去。
“慕尼黑”号在阴沉的大西洋上连续航行了四昼夜。11日午夜零时7分,“慕尼黑”号报务员恩斯特同他的好友——“加勒比”号报务员通话,告诉他“……天气不好,风浪很大,海浪不断冲击船身……”,此时两船相距450千米。
两小时后,“慕尼黑”号发出遇难求救信号。希腊货船“麦里欧”号第一个收到求救信号,但始终未能同“慕尼黑”号建立联系,于是迅速发出了“慕尼黑”号遇难的方位和信号。
3时15分,一个幽灵船的电台向“慕尼黑”号发出了奇怪的呼号:“向前,左舷50度……”但“慕尼黑”号仍无声息,始终没有报告出事原因。12日早晨,美国海难救助中心发布公告,要求在“慕尼黑”号附近海域的船舶相应改变航向,协助寻找。
救助拖轮分别从荷兰、比利时、原联邦德国、英国等地相继以最快速度开往出事地点。英国皇家空军出动最先进的反潜飞机参加救助。可是,停泊在离“慕尼黑”号最近的一艘苏联船“阿梯米达”号却反常地启锚往东南方向驶去,在距葡萄牙海岸370千米处又抛锚停下。
110艘船及13架飞机在方圆100千米的海面上来回搜寻,但没有任何踪迹。12月13日上午9时许,比利时人西诺特在很少使用的8238.4千赫收到一个德国口音的英语呼号。
这一讯息传遍了大西洋上空,燃起人们救助“慕尼黑”号的希望。然而,几小时后,荷兰救助船收到了“慕尼黑”号无线电浮标的微弱信号。按国际惯例,只有当船舶行将沉没时才能投放无线电浮标。据此推测,“慕尼黑”号已葬身海底。
美国海难救助中心当天下午正式宣布:联邦德国籍载驳船“慕尼黑”号于12月13日11时左右在亚速尔群岛以北遇难沉没,船上28人失踪。
正当救助工作准备结束之时,事情又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当晚18时以后,美国海军监听站在2182千赫连续听到十次内容相同的“慕尼黑”号海难求救呼号,其中还有用英语呼叫“Have28personsonboard(船上有28人)”。从电台的发射功率判断,“慕尼黑”号并没有沉没。
但“慕尼黑”号为什么不通报方位和遇难原因?是否有人故意以此来混淆视听?这一个个问号为“慕尼黑”号事件增添了恐怖而神秘的色彩,美国海难救助中心决定重新判定搜寻方案。但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慕尼黑”号仍无下落。“慕尼黑”号的不幸事件震动了西方航运界。原联邦德国报刊惊呼:“慕尼黑”号悲剧是1912年“泰坦尼克”号灾难的再现!“慕尼黑”号装备堪称世界第一流,而遇难后无一幸存者,且不留痕迹,电台呼号时隐时现……这一切在人类航运史上闻所未闻。
不来梅海事法院经过细致调查认为,没有充足的证据足以说明“慕尼黑”号沉没的原因。气候恶劣和火山爆发等原因很难解释围绕“慕尼黑”号出现的奇怪现象,潜艇起伏时撞沉它也绝不会不留痕迹,因此各方面专家便集中研究“慕尼黑”号沉船之后的难解之谜。
“慕尼黑”号发出“SOS”信号后出现的奇怪电台呼号是什么意思?显然这艘船试图同“慕尼黑”号保持联系。有人认为是前苏联的“阿梯米达”号在作崇。它的神秘行踪,早就引起西方谍报机关的注意。
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了解“阿梯米达”号在12日和13日的电台通讯情况。可是苏联方面解释说:“阿梯米达”号是拖网渔船,“慕尼黑”号遇难时电台无人值守,但以后从“阿梯米达”号的电台日志副本上了解到12月12日3∶00~4∶00的监听频率为500千赫,引起了专家们更大的疑惑。
人们为追寻“慕尼黑”号的下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断定它已葬身海底。从它第一次发出SOS信号到最后一次电台呼号相隔40多小时,在寒冷的大西洋乘救生艇坚持这么长时间是不可能的。即使如此,反潜飞机的搜索雷达也未能迅速发现目标。
有人推测,“慕尼黑”号在全船电力系统和电台发生意外故障后,遭到突然袭击被劫持或者带到某地。电台修复后又断断续续发出几次求救信号,其代价可能是惊人的。但如果要澄清事实,证实这一推测,还将进行大规模调查。
1980年6月2日,不来梅海事法院首席法官米尔茨宣布开庭。法院对“慕尼黑”号的沉船做了详细介绍。来自原联邦德国、美国、比利时、荷兰等国证人先后到庭作证。许多证词自相矛盾,引起了长时间的激烈辩论。
连续开庭10天之后,法院宣布了最终的审理结果:“……1978年12月12日,原联邦德国籍载驳船‘慕尼黑’号在驶往美国萨瓦纳港途中遭遇大风暴,随后全船电力系统、通讯系统和主机发生故障。在亚速尔以北沉没……建议进一步改进通讯和救生设备……”
这个含糊其辞的结论,并不能平息有关“慕尼黑”号的种种推测。“慕尼黑”号的悲剧已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慕尼黑”号沉船的真相,仍是待揭之秘。
“贝奇摩”号失踪之谜
浩瀚无垠的大海中有着许许多多神秘的故事,而大多数故事都是以船舶的发现或失踪结尾的。在这些曲折离奇的故事中,至今还没有结局、也许永远是个谜的大概要算幽灵船的故事了。这些船舶几十年来被人们弃置一旁,就像幽灵似的在海上游荡,还时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人们议论纷纷的焦点。
加拿大哈德孙湾公司有一艘1300吨的蒸汽货轮,这就是不幸的“贝奇摩”号。它的烟囱高耸,驾驶台弯弯曲曲,船首又高又长,显得雄伟、漂亮而且坚固结实,足以抵挡北方水域可怕的大块浮冰和流冰的袭击。
1931年7月6日,这艘货轮从加拿大温哥华港起航开始了新的航程。“贝奇摩”号在炎夏阳光的照耀下向西北驶去。每到一个停靠港,船员们卸下给当地带去的物品,装上一些毛皮。最后,货轮顺利地抵达了终点——维多利亚海岸。在那里,他们把船舱装得满满的,然后掉头准备返回温哥华。
不幸的是,那年的冬天过早地来到了这块不毛之地,狂风和酷寒迅速地把流冰群带往南方。到了9月底,茫茫大海只剩下一条狭窄的水路了。10月1日,“贝奇摩”号已被海冰团团围住,冰封起来了。船上的主机停止转动,船身已无法移动。船长康韦尔命令全体船员穿过大约1千米长的浮冰到阿拉斯加北岸港口附近的村子里躲避。船员们在该村的几间小客栈里待了两天,冻得半僵,谁也不敢冒险外出。
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流冰群突然松散开来,慢慢地从船两边移动起来。船员们急忙从屋里跑出来,踩着正在移动的流冰,纷纷爬上了船。他们花了整整3个小时,才把主机发动起来,开足马力向西驶去。正当船员们庆幸自己战胜了这场灾难时,不料冰块又一次紧紧缠住了“贝奇摩”号。
10月8日,随着一阵令人心惊的破裂声,冰上出现了大裂缝,包围着船身的冰块裂开了,船又慢慢移动起来。康韦尔估计,要不了几个小时,这艘货轮就会像鸡蛋壳那样被挤得粉碎,于是便发出了呼救信号。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见到援兵的踪影。哈德逊湾公司出于无奈,派出两架飞机运走了22名船员,留下船长和其他14名船员等冰块融化后把船和货物抢救出来。
11月24日漆黑的深夜里,暴风雪降临这个地区。船员们只得躲进建造在坚冰上的小木屋。暴风雪减轻后,他们跑出木屋一看,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座20米高的冰山,而“贝奇摩”号却不知去向了。他们四处搜寻仍一无所获,便推测它已被暴风雪击成碎片、沉入海底了。
船员们大失所望,只得回到陆地上的安全地带。不料几天后,一个以猎取海豹为生的因纽特人带来一个喜讯:他曾在西南方72千米的地方看到过这艘船。船员们风尘仆仆地赶到那里一看,“贝奇摩”号早已被坚冰结结实实地冻住,根本无法把它开回去了。船长康韦尔只好带领船员从船舱中取出一些贵重的毛皮,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贝奇摩"号,乘飞机返回家园。
在以后的几个月中,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的温哥华基地多次接到因纽特人的报告,说他们抛弃的那艘船又出现在朝东几百千米的地方。1932年3月12日,青年探险家赖斯莉·梅尔文坐在一架由一群狗拉着的雪橇上,从赫舍尔岛前往诺姆的途中看到“贝奇摩”号漂浮在离岸边不远的海上。他设法上了船,发现船舱里的毛皮原封未动,只是他孤身一人无法搬动这些珍贵的货物。
又过了好几个月,一群迷途的探矿者也看到了“贝奇摩”号,并登上了船。这时,船上的一切设备仍完好如初。
1933年3月间,这艘货轮又漂回到当初康韦尔船长离船的地方,悠闲地漂浮在冰水之中。接着又有一阵猛烈的暴风袭来,这些可怜的人在船上足足待了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