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底奇异世界
13943900000015

第15章 海洋文明的遗迹(4)

这个论点还有另一个证据,那就是1949年“伯德南极探险队”使用空心筒,在罗斯海海底捞起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分为许多层,区隔十分清楚,反映不同时期中不同的环境状态,诸如“粗冰海层”“中冰海层”“细冰海层”等等。最令人惊异的发现是:“其中好几层是由细密精致的沉淀物组成,而这些沉淀物似乎是从温带(无冰)地区,经由河川口进人海洋的。”

如果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马瑞博士发明的一种年代鉴定法,检视在海水中发现的三种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就会发现,大约6000年前,携带细密精致的沉淀物入海的河川,确实曾经存在于南极大陆,一如费纳乌斯地图显示的。直到公元前4000年之后,“冰河式的沉淀物才开始堆聚在罗斯海海床上……其下的核心沉淀物显示,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南极地区曾经享有很长一段时期的温暖气候。”

费纳乌斯的地图让我们瞥见了历史上没有一个制图家看见过的南极洲。当然,光凭一幅地图并不足以说服我们:一个已经消失的文明曾经在南极大陆留下踪迹。可是,如果有五六幅类似的地图摊在我们眼前,我们是否还能等闲视之?

譬如说,我们是否还能睁一眼闭一眼,继续漠视16世纪最有名的制图家吉拉德·克雷摩绘制的一些地图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要知道,他发明的“麦卡脱式投影法”,至今仍应用在大部分世界地图上。据说这个谜样的人物(1563年,他突然造访埃及的大金字塔,行踪十分诡秘)“一生孜孜于探寻……古人的学问”,并且花了很多时间搜集古代地图,为自己建立一座庞大的包罗万象的参考图书馆。

值得注意的是,1569年,麦卡脱编制地图集,将费纳乌斯的地图搜罗进去。同年,在他亲手制作的地图中,也描绘了南极洲这块大陆。这些地图呈现的南极地区(当时犹未被欧洲人发现),可供辨认的包括:位于马利伯德地的达特岬和赫拉契岬、亚孟森海、艾尔斯华斯地的瑟斯顿岛、白令豪生海的佛雷契群岛、亚历山大一世岛、南极半岛、威德尔海、诺维吉亚岬、穆德后地的雷吉拉山脉群岛、穆里格一霍夫曼山脉群岛、哈拉德王子海岸、施雷西冰河在哈拉德王子海岸的人口、卢特性一霍姆湾的帕达岛以及思德比地的欧雷夫王子海岸。哈普古德教授指出:“这些地理特征,有些比费纳乌斯地图上描绘的还要清晰。显然,麦卡脱手头掌握的一些原始地图,是费纳乌斯未曾使用过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又何止麦卡脱一人呢?

18世纪法国地理学家菲立比·布雅舍,早在南极大陆被正式“发现”之前,就已经绘制出一幅南极地图。最不寻常的是,这幅地图显示,它使用的蓝本似乎是年代更为久远的一些地图——比费纳乌斯和麦卡脱使用的蓝本地图也许早上数千年。布雅舍地图呈现的是南极洲被冰层覆盖前的真实面貌。它揭露了如今已被冰封的整个南极大陆的地形,而这种地形,直到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家对南极展开全面性的地质调查后我们才略有所知。

这项调查证实了布雅舍于1737年出版南极地图时所提出的看法。以古老地图(现已遗失)为依据,这位法国地理学家画出一条明显的水道,将南极洲分成东、西两块大陆,而中间的分界线就是今天的“南极洲纵贯山脉”。

如果南极洲不被冰层覆盖,这条连接罗斯海、威德尔海和白令豪生海的水道就确实有可能存在。正如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调查所显示的,南极大陆(在现代地图上,它是一块连绵不绝的陆地)是由一个庞大的群岛组成,而这些矗立在海面上的岛屿,彼此之间阻隔着厚达1.6千米的冰块。

许多正统地质学家认为,在冰封的南极盆地出现水道,最后一次是在数百万年前。从正统学术观点来看,在如此古远的时代,人类根本还没有演化完成,更不必说具有测绘南极大陆的能力。然而,布雅舍的地图和“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调查却显示,在冰封之前,这块大陆确实曾被测绘过。这一来,科学家们就得面对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而无所适从。

那么,到底哪一个观点正确呢?

如果我们赞同正统地质学家的观点,认为南极最后一次处于无冰状态是在数百万年前,那么,我们就得将达尔文以来的科学家所搜集的人类进化证据一举推翻掉。情况可能不是如此,因为化石记录很清楚地显示,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还没有“进化”;他们只是一群额头低垂、行动笨拙的“类人猿”,根本没有能力从事先进的智能活动,诸如绘制地图。

难道说,真有一群外星人出现在那个时候,乘坐宇宙飞船绕行地球,对还未被冰层覆盖的南极洲进行勘探,绘成一幅幅先进、精密的地图?

或者,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哈普古德提出的“地壳移置”理论,承认南极大陆在15000年前确实曾经处于无冰状态,一如布雅舍的地图所描绘的?

有没有可能,一个高度发达、足以测绘南极大陆的人类文明,在公元前13000年左右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然后忽然消失?若有这个可能,那么,这个文明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纵观费纳乌斯、麦卡脱和布雅舍的地图,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持续好几千年的一段时间中,南极洲可能一再被勘探测绘过,而这期间,冰层逐渐从南极内陆向外扩散,直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将南极大陆所有的海岸吞没。皮瑞·雷斯和麦卡脱所依据的蓝本地图,极可能是在这个时期的末端,冰层逼近南极海岸时绘制成的;费纳乌斯的蓝本地图,显然更为古老,当时冰层只存在于南极内陆;布雅舍使用的原始地图,甚至更为古旧(可能绘制于公元前13000年左右),当时整个南极大陆犹未被冰层覆盖。

从公元前13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这段时期,地球上其他地区有没有被勘探,并且精确地绘制成地图?在皮瑞·雷斯地图上,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这幅地图蕴含的奥秘,不仅仅南极洲而已:

(1)绘于1513年的皮瑞·雷斯地图,却相当完整地呈现出南美洲的地形,令人惊异。它不但描绘出南美洲的东海岸,也勾勒出西部的安第斯山脉,而当时的欧洲人根本还不晓得有这座山存在。皮瑞·雷斯地图正确地显示,亚马孙河发源于这座尚未被欧洲人探测过的山脉,向东流入大海。

(2)依据20多份不同年代原始文件绘制成的皮瑞·雷斯地图,两次描绘亚马孙河(最可能的原因是,皮瑞·雷斯一时疏忽,重叠使用两份不同的原始文件)。第一次描绘时,皮瑞·雷斯将亚马孙河流经的路线一直画到帕拉河河口,但是,重要的岛屿玛拉荷却未出现。

从哈普古德教授的观点看来,这就显示,皮瑞·雷斯依据的原始文件可能具有15000年历史,当时帕拉河是亚马孙河主要或唯一的人海口,而玛拉荷岛是亚马孙河北岸陆地的一部分。第二次描绘亚马孙河时,玛拉荷岛却出现在地图上,而且画得颇为精细,尽管直到1543年这座岛屿才被欧洲人发现。这使我们不能不怀疑,地球上曾经出现一个神秘的文明,在好几千年的漫长时期中,对改变中的地球面貌持续进行勘探和测绘,而皮瑞·雷斯使用的不同年代的蓝本地图,正是这个文明遗留下来的文件。

(3)位于今天委内瑞拉境内的奥利诺科河和它的三角洲,并未出现在皮瑞·雷斯地图上。但是,哈普古德教授指出,这幅地图显示:“两个入海口一直延伸到内陆(纵深达320千米左右),位置就在今天的奥利诺科河附近。地图上的经线和今天奥利诺科河的方位相符,而纬线也大抵无误。这是否显示,皮瑞·雷斯使用的原始地图绘成后,这两个入海口就被泥沙淤塞,三角洲也日益扩大?”

(4)直到159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才被欧洲人发现,但它却出现在1513年的地图上,纬度正确无误。

(5)皮瑞·雷斯依据古老的图籍,描绘出了一座位于南美洲东边大西洋中今天已不复存在的大岛。这座“想象”的岛屿,刚好坐落在赤道北边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脊上,距离巴西东海岸1120千米,而今天这儿有两座名为圣彼得和圣保罗的礁石突出在水面上。难道这只是纯粹的巧合吗?有没有可能,这幅原始地图是在最后一个冰期绘成的呢?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得多,足以让一座大岛出现在这个地点。

神秘的南极大陆,你蕴藏的种种谜团到底何时方能真正地解开呢?

让人困惑的海火

1975年9月12日傍晚,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微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跳跃,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傍晚,亮光再现,亮度更强。到第七天,海面上涌现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以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这种海水发光现象被人们称为“海火”。海火常常出现在地震或海啸前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有这种发光现象。

早在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海啸发生时,人们看到了更奇异的海火。波浪涌进时,浪头底下出现三四个像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横排着前进,色泽青紫,光亮可以使人看到随波逐流的破船碎块。

海火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认为是水里会发光的生物受到扰动而发光所致。如拉丁美洲大巴哈马岛的“火湖”由于繁殖着大量会发光的甲藻,每当夜晚,便会看到随着船桨的摆动,激起万点“火光”。现在已知会发光的生物种类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性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其发出异常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