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形成的原因在科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其中有1955年苏联著名天文学家阿姆巴楚米扬提出的“超密说”。根据他的学说,恒星是由一种神秘的“星前物质”爆炸而形成的。具体地讲,这种星前物质密度非常大,体积非常小,它的性质人们还不清楚。不过,多数科学家都不接受这位科学家的观点。和“超密说”不同的是“弥漫说”,其主要理论是:认为恒星由低密度的星际物质构成。星际物质是一些极为细小的尘埃物质和稀薄气体,它们在宇宙各处构成庞大的像云一样的部分。
根据观测,星云可分为两种:被周围恒星照亮的星云和暗星云。它们的形状有面包圈状、网状等,这些星云中,最有名的是猎户座的“暗湾”,其形状像一匹披散着鬃毛的黑马的马头,所以也被称为“马头星云”。虽然星云是构成恒星的物质,但真正构成恒星的物质量非常大,所以构成太阳这样的恒星需要一个大约900亿立方千米的极为庞大的星云团。
由星云形成恒星,分为快收缩阶段和慢收缩阶段。前者历时几十万年,后者历时数千万年。星云快速收缩后,半径仅为原来的1/100,平均密度提高了1×1016倍,从而形成一个“星胚”。这是一个又黑又浓的云团,中心是一个密集核。在这之后进入慢收缩,也被称为原恒星阶段。这时星胚温度不断升高,高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闪烁身形,以示其存在,并进入幼年阶段。但这时发光还不稳定,依然被弥漫的星云物质所包围着,并且向外界抛射物质。随着近几十年射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恒星起源问题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就研究本身来说还是有很多细节不清楚,特别是对快收缩阶段的物理机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需进行更全面的观测和更深入的研究。
古典力学创立者牛顿设想:宇宙就像一个无边界的大箱子,无数恒星均匀地分布在这个既空虚又无限的箱子里,依靠万有引力联系着。他的观点引出了有名的“光度怪论”:如果宇宙真的是无限的,而恒星又是平均地分布着,那么夜晚的天空就会变得无限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