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霸王项羽传
13922700000008

第8章 楚国贵族发轫江东(8)

李良的部下最了解他的为人,他一向是一个骄傲的人,怎么会经得起这种无礼的待遇,于是就劝他说:“现在是天下的人一起来反对秦国,谁有能力谁就可以自立为王。赵王论才能一向就比不上将军您。可是现在他们家的一个女人见到了将军竟然都不肯下车。将军,请让我们追上去,杀了她吧!,’

李良本来就是在犹豫之中,受到赵王姐姐的侮辱,在部下的怂恿下,他下了反赵的决心。他不但马上命令他的部下追上去杀了赵王的姐姐,而且,他亲自领兵进攻赵同的都城邯郸。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邯郸城被攻破,赵王武臣与他的丞相召骚被杀,张耳与陈余侥幸逃出。

为了平定李良的叛乱,张耳与陈余在各地征兵,一下子集合起了几万人马。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二人现在连个根据地都没有,想要安定赵国,难啊!你们也很难以你们的名义自立,应该立一个赵国的后代,你们扶保他,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张耳和陈余认为也有道理,立六国的后代为王的念头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以前他们二人正是用同样的话题去劝说陈胜王,现在轮到他们自己当权的时候,他们又怎么会不按这条路子走下去呢?

于是,他们就找了一个赵国的后代名叫歇的,立为赵王。

虽然在张耳与陈余的努力下。赵国又重薪安定下来,但是,在这次动乱中。赵国的国力也大大地受到了消弱。

韩国就更不用说了。在反秦战争中,六国的旧贵族们纷纷复国,就只有韩国没有这个能力。在项梁立了楚怀王以后,韩国的旧贵族的后代张良去见项梁,说:“现在您已经立了楚国的后代为王了,韩国的后代中,横阳君韩成最为贤明,您可以把他立为韩王,这样可以扩大您的影响力。”于是,项梁立韩成为韩王,任命张良作韩国的申徒。他们君臣二人带着几千的人马去收复韩地,可是见效不大,总是刚刚收得几座城,就马上被秦军抢占回去。眼下,他们君臣二人还都在进行他们的游击战呢,根本就没有在韩地站住脚。

就凭齐、魏、燕、赵、韩这五个国家的这个情况,他们哪一个有能力与项梁领导下的楚国相比呢?如果项梁可以打败章邯,灭亡秦国,可以说,其余五个国家的力量不值一提,他们一定会对项梁俯首称臣的。

项梁对形势的判断也许是正确的,问题却在于,他的思维中深深地渗入了骄傲心理,影响他判断力的正确发挥。

判断存在于他的头脑中的时候是正确的,用之于指导他的实践时却成为了错误。

错误就在于项梁还没有打败章邯,却在思考着战胜后的一些事情。项梁的思维中存在着一个假设,他是从这个假设出发思考他的所有问题的。而这个假设就是他完全可以战胜章邯。

项梁真的可以战胜章邯吗?

如果项梁不是那样的自信,如果他不是以这种假设为前提思考他在以后所要进行的事情,他也许是可以战胜章邯的。可是项梁对战胜以后的事情想得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他对现实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章邯是注定要失败的。

项梁甚至在开始时就有一种失落感。

以前,他一直以为秦兵是十分强大的,所以才会将他的父亲逼得战败自杀。他总是以为战胜秦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现在他一努力,不单是战胜了秦兵,而且是连续地取胜,在他的手下秦兵显得不堪一击。他为了寻找机会等了20年,在这20年中,他苦心孤诣地研究兵法,以求可以在军事才能上超过他的父亲——楚同名将项燕。项梁以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实现他的毕生愿望,打败秦国。可是现在看来,这20年中,他所付出的努力竟然有一大半是可惜了。为此,他感到自己以前把对手估计得太强大了,一接触之后,他开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对手太差激不起英雄的斗志。

但是战争可不是竞技,它决定的不仅仅是胜负,还有生死。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的疏忽。

项梁忘记了这一点。他太松弛了。

也许是胜利来得太容易,才使项梁与他的部下都产生了轻敌心理。

但历史始终在对它所选择的人物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考验,有逆境的考验,也有顺境的考验。在逆境的考验中,项梁是成功者;在顺境的考验中,项梁是失败者。

不是所有的人都经得起顺境的考验。

项梁产生了骄傲轻敌的心理,他的部下宋义发现了这一点,就以十分婉转的语言劝谏:“如果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兵就懒散、那就一定会失败。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士兵当中已经出现了懒散的现象,而敌兵却在不断地得到增援,我觉得这是一件可怕的事。”

宋义的优点也许就在于他能够在胜利后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翻遍了史书,在有关宋义的那一点儿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实在是不能找出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以至于当他无罪而被项羽杀死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对他表示同情。可是他仅有的这一项优点,也正是项梁与他的部队当时所需要的。也许这就是历史恩赐给人的机会。

历史并不是不肯给人机会,但是还要看你自己是否能把握得住。

项梁这一次没有把握住。

对宋义的劝告,项梁很不以为然。

项梁认为宋义是没事找事。说什么将领骄傲,他怎么就没有发现哪一个将领是骄傲的;说什么士兵懒散,他项梁的士兵还懒散吗?就是这样,他们不也在一直战胜着秦军吗?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敌人增援又有什么可怕的,在战斗中,敌人来了一点援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的队伍也在扩大嘛!再者说,我们不是早就领教了秦兵的战斗力了吗?就是这样的部队,再增援又能有什么用?他们怎么会是我们八干子弟兵的对手?何况秦国也没有可以再增援的部队了。

项梁心中是这种想法,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他尽管不赞成宋义的说法,但是他也不想让人家说他刚愎自用。项梁知道,现在正在用人之际,如果落下一个刚愎自用的名声,对他今后的发展,对楚国以后的发展,将都是十分不利的事情。所以,为了不听宋义的唠叨,项梁派宋义去出使齐国,干脆不让他在自己身边。

项梁虽然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部队实际上已经成为反秦力量的主力。由于各地小股起义军的来归和项梁在战斗中不断地扩军,他的主力人马已经超过10万人。这在复兴的六国旧贵族势力中是首屈一指的。可是项梁没有认识到,他本人力量的强大加上项梁拥立了一个新的楚怀王,使秦王朝的统治者感到十分可怕,他们惧怕自己的宿敌强大起来。因此,秦国也就会集中他们所有的力量,来进攻项梁的部队。当时的秦国,在国力上虽然不比统一六国以前,可是,也绝不是衰弱到不堪楚军一击的地步。

项梁的部队成为章邯的主攻目标。

项梁不但是轻视他的对手,同时也轻视了他自己。

章邯在静静地寻找战机。连日的战斗失利并没有动摇他对胜利的信心,也没有给他的主力部队造成重大损失。章邯心中十分清楚他在等待着什么。

他是在等待他的对手出现破绽,骄兵必败。

只要项梁出现一次失误,章邯就会使他的这次失误变成是致命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章邯在决定与项梁的部队决战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设计着他所追求的这种情况。他的偏师的失利,对项梁是一种引诱,引诱他轻敌,以至于对形势的判断出现错误。不是这样的话,凭军事实力,章邯感到他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至少是没有在短时间内获胜的把握。

章邯心中比项梁更清楚的是,只要他能够打败项梁,其他五国的实力不足以与他相抗衡,他可以有把握个个击破,重新安定秦国的江山。能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可以成为留名青史的中兴名臣了。

从长远角度说,秦国的安危系于章邯与项梁的一战。章邯如果失败了,秦国与他本人都面临着灭顶之灾。

对于项梁来说却不是如此。他即使失败了,他可以转移他的部队重新培养力量;他也可以与诸侯联合对敌;他还可以暂时放弃他的楚国,投奔到某一个诸侯的部下去,以图日后的重新兴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甚至可以不必与章邯进行大决战。战败对于项梁来说不过是延迟了他成功的速度,对章邯来说则是毁灭。因为天下还有各种各样的反秦力量,可是除了秦国以外,再也没有反项梁的力量了。

从军事的角度说,项梁决战的目的不过是保全他的江东根据地。因此,他完全可以不必主动进攻,只要是据险而守,使章邯的部队不能东进,他也就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了。章邯需要的是速战速决,如果项梁死守相持,他甚至可以把章邯的部队拖垮,也可以把秦国拖垮。因为在河北各地的六国旧势力绝不会没有任何举动。

章邯清楚这一点,但是项梁却不清楚。

项梁在章邯部队必败的思想指导下,不是坚守不战,而是主动进攻。章邯也看出了项梁的弱点,所以在先头进行的几次小战役中,他故意地出现失误,导致秦国的部队失败,以增强项梁进攻的信心,不会再考虑防守的方案,同时也是增加项梁的轻敌心理,促使他放松警惕。

当项梁认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太晚了。

公元前206年的九月,章邯的部队在定陶对楚军发动偷袭。大败项梁。

项梁战死于乱军之中。

项梁还没有走到自己事业的顶峰就离开了人世。他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恢复楚国。可是他却没有活到看见他开创的楚国最终战胜秦国的那一天。

历史要上演一出规模庞大的悲剧,项梁的死不过是这出悲剧的一个小小的序幕。项梁的悲剧不过就是项羽悲剧的开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项梁成为中国历史上并不太出众的人物。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苦苦地追求了几十年,却仅仅因为一次骄傲失去了自己几十年追求的一切,甚至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无情!

无论从个人的修养、军事才能、深沉多智,还是从善于把握形势、接受正确的建议、从全局着眼,项梁都远远强于他的侄儿项羽,但遗憾的是,历史却过早地要求他退出了历史舞台。

项梁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他只是为项羽开辟了道路。

历史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以盘的事实向人们陈述着它早已告诉人们的真理,但遗撼的是,人们却总是要求它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下去。

项梁原本可以成就很多事业,但是他过早地失去了一切,只留下他那个不如他的侄儿,在历史舞台上做了比他充分得多的表演。

一切都是悲剧的一部分。

一切都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