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13922100000007

第7章 广涉猎,增情趣(2)

他还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起,规定每年正月初二日至初十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联句活动,君臣即兴赋诗,并定为家法传承下去。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九月,乾隆帝在翰林院赐宴,分韵赋诗。在他的倡导推动下,清代上层吟诗言志蔚然成风,朝廷里一派附庸风雅。

乾隆作为一个业余诗人,能有如此之多的诗作,实在令人敬佩和惊叹!

当然,乾隆身边有专门帮他写诗的诗从,有些诗是别人帮他写的,或帮他最后完成的,他的许多诗也只是应景之作,其数量虽多,但艺术价值不可与唐诗同日而语。正如乾隆帝自己所说:“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

此外,乾隆还撰写了大量文章,编成文集的就有《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共1350余篇。另有《清高宗圣训》300卷。

写字作画,陶冶性情

中国历代的皇帝大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这既能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又能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因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又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健身功夫,因此,书法家往往健康长寿。书法同绘画同源,爱好书法的人,也常常喜欢绘画,而且出手不凡。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造诣堪称一流。书法评论家认为,唐太宗的书法深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之遗风,字体雄浑苍茫,风格道劲飘逸,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大家风范和王者气度。这一点,从他的代表作《晋祠铭》和《温泉铭》两座碑文中,就可以领略一二。

唐太宗虽然从小跟随其父唐高宗李渊南征北战,但他热爱书法的秉性不移,并把王羲之尊为“书圣”,一有空就临摹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唐太宗在位期间,为了倡导书法艺术,特地颁诏设置了弘文馆,委任书法名家担任书法博士,专门培养书法人才,并下诏京师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弘文馆学习书法。在唐太宗的推动和影响下,高宗、睿宗、玄宗、肃宗等皇帝都十分爱好和提倡书法。因此,唐代书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诸如褚遂良、欧阳询、孙过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纷纷脱颖而出,名噪一时,而且对中国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唐代的书法同唐诗一样光彩夺目,彪炳日月。

提到帝王将相的书法,不能不说宋徽宗和宋高宗这两位宋代颇有名气的皇帝。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也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在被称为“积贫积弱”的宋代,宋徽宗偏听偏信,重用奸臣蔡京为相,推行苛政,劳民伤财,并迷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还培植私党,祸国殃民,终于导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在政治上可谓一个昏君。但此公却在书画艺术上天赋甚高,一生痴心书画创作,在书法史上推出了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金体原称瘦筋书,意为笔画瘦劲笔力金坚。此类书风来自“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落笔雄奇,坚劲有力,并吸收了“初唐四家”中有着“瘦硬劲逸”之风的薛稷等书法大家的优点。这种瘦金体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说。宋徽宗所书《瘦金书千字文卷》保存在上海博物馆,为他23岁所作,是一件稀世之宝。

宋徽宗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给后人留下了价值连城的绘画作品。他的传世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晚秋》《听琴图》等,并擅长赋诗作词,故其画作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为“南宋第一帝”的宋高宗赵构,同其父宋徽宗一样,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虽说也曾任用了岳飞等抗金名将,最终还是听信秦桧谗言谋杀了岳飞等忠良,但其书法也颇有造诣。据史书记载,赵构自幼便好书法,登极后,在金兵步步南下侵袭的时候,他竟然“访求书法名画,不遗余力”。至晚年,他在自己所著的《翰墨志》中说,“凡五十年间,未始一日舍笔墨。”他的书法初效其父徽宗,继之又学米芾,再学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等,终至追摹魏晋法度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归,而自成一家。他曾自谓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他认为:“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壁信手之愧。”他自己善摹《兰亭序》,还将临摹品赠予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让宋孝宗学书。在高宗影响下,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宋高宗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干字文》《光明塔碑》等。

清朝的康熙与乾隆皇帝都喜爱书法,造诣精深。

清史学家阎崇年说,乾隆帝长期痴于书法,至老不倦。从内廷到御苑,从塞外到江南,从园林胜景到名山大川,所到之处,无不挥毫题字,留下一代文才的墨宝。他收藏的《三希堂法帖》包含了历代名家名帖,今北海公园阅古楼《三希堂法帖》石碑,就是乾隆命人镌刻的。

乾隆帝不但精于书法,擅长诗词歌赋和古玩鉴赏,对绘画艺术也情有独钟。乾隆在当太子时,就爱好绘画,并经常动手作画。登极之后,经常看画,亦偶尔作画。经他的倡导,清宫设有如意馆,汇集一批画家。他去如意馆观画,“对用笔草率者,辄手教之,时以为荣。”

宫中画家耶稣会教士郎士宁等,是乾隆帝很欣赏的西洋画家。乾隆花几十年觅得马和之作《国风图》藏于学诗馆。又得一位著名画家的《五牛图》藏于春藕斋,经常观赏。

唱歌跳舞,深得音律之妙

听音乐、唱歌,也是皇室常用的养生方法。

唐玄宗李隆基喜爱音乐,素有“梨园祖神”、“戏曲圣人”之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精晓音律”,结交道情艺人,钻研曲法,深得音律之妙。他在任平王期间,曾创建过一个散曲戏班。登极后,他设置了左右教坊,以教通俗音乐。又选乐工数百人,亲自在梨园教法曲,并教宫女练习学唱。他还选一些能歌善舞的女性,设置宜春院,让她们专门从事音乐伎艺活动。每次听朝后,唐玄宗都与他的弟兄们一起吹拉弹奏,其兄宋王成器善吹长笛,其弟岐王范善弹琵琶,“与上共舞之”。故此,人称玄宗为“皇帝梨园弟子”,历来的戏剧艺人都尊唐玄宗为“梨园祖神”、“戏曲圣人”。

作为大唐皇帝,唐玄宗这种迷恋音乐而误朝政的作法实不足取,甚至是一种很腐败的表现,但音乐确实有益健康,且能治病,经常听音乐听戏看戏,无疑增进了唐玄宗的健康,延长了这位“半明半暗”的皇帝的寿命。

唐玄宗的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也喜好音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唐朝收服突厥,设宴庆祝,皇帝李世民自弹琵琶,并伴随音乐翩翩起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腊月,皇上还得到一批来自高昌的乐工,并增九部乐为十部。

金代的金世宗完颜雍也对音乐情有独钟。他平生除了爱好打猎、观稼、观鱼、击球、阅马外,尤爱唱歌。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正月,金世宗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宴请宗室时,亲自带领宗室男女高唱女真族歌曲,怀念先祖,寄托未来,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金世宗认为,音乐的作用是调节情感。他认为既要及时抒发自己的感情,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他对侍臣说:“凡修身者,喜怒不可太极。怒极则心劳,喜极则气散,得中甚难。是故节其喜怒,以思安身。”大定十七年(公元1187年)五月,有一天内监所进御膳味道欠佳,金世宗下旨追究,宫廷为之震惊。尚食局负责人如实奏报:臣听说老母亲病情很重,自己一时心中方寸愦乱,如丧魂魄,结果对皇上的御膳没有先尝,臣罪该万死,请皇上息怒。金世宗听罢,不但不再追究其罪,反而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立即批准他回家侍奉老母,等母亲病好了再回来。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曲威武雄壮的交响乐,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一首舒缓的小夜曲,使人柔情顿生,心旷神怡。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丰富人的感情世界。

轻松欢快的音乐旋律,还可以作用于人的大脑皮质、下视丘和内分泌系统等,从而对人体产生良性刺激,可改善上述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并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因此,清代吴师机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写道:“七情之病也,看二牿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听曲、唱歌不但能消愁,还能养生健身。现今有专家研究表明,唱歌是一种“有氧活动”,唱歌时的吸气与呼气动作能够不断增强肺功能,使呼吸系统的肌肉得到积极的锻炼,它在增强胸部肌肉的作用方面不亚于游泳、划船和瑜伽。事实证明,有节奏的运动比随意的运动对身体更有益处。当我们的身体按照音乐节奏运动时,我们的心跳和呼吸等也都能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统一。另外,唱歌还能提高体内免疫球蛋白A和抗压力激素的浓度,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由于音乐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世界不少国家已将音乐治疗纳入高等教育,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美国有百余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培养本科生和硕士、博士,成千上万的经国家注册的音乐治疗师活跃在美国的医院、疗养基地及戒毒中心。我国现代音乐治疗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数百所大医院和疗养院开展了音乐治疗。中国音乐学院也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并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这一点上,唐玄宗李隆基等封建统治者,堪称中国音乐治病的“开山始祖”。

赏花养鸟,适闲人生

据史书记载: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的一大爱好是养鹦鹉,并坚持在宫中保持100只不变。有一只大红鹦鹉,原来在其父宋徽宗宫中,高宗对它备爱有加,它死后,宋高宗竟亲自写了祭文以表示哀悼。

宋高宗还爱养鸽子。绍兴初年,宋徽宗夫妇被金人所虏并囚于漠北,宋高宗却依然在宫中悠闲地养鸽子。他给百只鸽子系上金铃,每天早晚亲自放收,乐此不疲。有人作诗讽刺道:“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个南飞雁,沙漠能传二帝书!”宋高宗知道后,并不怪罪,反而让诗人做了官。

应当指出,尽管养鸟、观鸟能娱乐身心,但作为一个大兵压境下的皇帝,宋高宗如此“临危不惧”,如此胸无国家大局,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纵观历史,这种提笼驾鸟、剥夺鸟类自由而取乐的陈规陋习,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甚至延续到当今的北京城及其他一些悠闲的城市!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与生态和谐的理念格格不入。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为了保护好仅存的鸟类资源,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这种提笼驾鸟、剥夺鸟类自由、破坏鸟类资源的不文明行为,是应该受到批判和唾弃的时候了!

慈禧太后喜欢赏花、观鱼、养鸟。德龄女士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她(慈禧太后),像普通人一样,爱着各种生物,像花草、树木、狗、马等都是她所喜欢的。”有一只狗很美丽,慈禧非常喜爱,特赐名“水獭”。西太后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太后还在颐和园万寿山的一角建立了御犬厩,养着十多只美丽的哈巴狗供其玩乐。据说,有的狗还认识西太后,当她一来到御犬厩时,它们就汪汪乱叫,并把身子直立起来,缩着前腿,做着像作揖的样子,表示迎接太后。太后见了,不由得眉开眼笑,似乎比受了大臣们的参拜更高兴。光管这些宠物的太监就有4个,他们在宫中终年不问别的事,只和那些小狗们做伴,精心地伺候它们,像伺候他们的主子一样认真和周到。

西太后很爱养蚕,常常光临蚕室,细观蚕姑娘吃桑叶、吐蚕丝的全过程,对“春蚕到老丝方尽”的精神深有感悟。有一次,她无不感慨地指着忙碌的蚕儿对随从们说:“你们看,它们从出生起,匆匆地做完了一生应做的工作,便很快地死了。其问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天;但这一二十天工夫,对于它们,却和找们钻出娘胎,由幼而少,由少而壮,由壮年成中年、老年,以至于死一样,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西太后非常爱花,她让太监在颐和园种菊花数干盆,集名贵菊花于一园。她尤爱荷花、玉兰,不但常看不厌,甚至还用其花蕊做点心吃。

西太后的另一个爱好是看戏——其实,清朝皇帝不少都是“戏迷”。惟独西太后不但爱看还会唱,会编写戏剧脚本。太后平时最喜欢点的戏是《四郎探母》,戏情热闹,颇有吸引力。看完戏后,太后对唱得好的小太监给予奖赏。据说,慈禧对京剧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这大概是她在历史上惟一起到的正面作用,仅此而已。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兴趣和爱好,是激发心智、成就事业、增进健康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同普通人一样,皇帝有无高尚的兴趣和爱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和寿命,进而影响着他们帝业的兴衰荣辱。大凡有作为而寿命较长的皇帝,一般都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或者喜爱打猎巡游,或者擅长吟诗作画,或者酷爱读书,或者深谙音律,从而让身心得到良好的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