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13917900000057

第57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4)

当今中国的国防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国保持必要的军事力量是出于维护自己尊严的需要。与美国军费占全球一半相比,中国的军事力量主要就是用于防御,对此,美国不必大惊小怪。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在军事上被别人打败,虽然每一次中国都以文化的力量同化了其他民族,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之一,但是,不被人打败不是更好吗?今天的中国要保持适当的军事力量,并不是谋求侵略、占领别国的领土,也不是要抢夺别国的权利,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我们和平发展的环境。实现“中国梦”,战争不是选项。不管是全球性的还是地区性的军事冲突,都可能影响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中国必须警惕有些人试图用战争打断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甚至试图用战争使中国倒退、一蹶不振。中国人热爱和平,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需要和平。但是,中国绝不会允许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等再次重演。

四、中美永不战?

2012年以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关系日趋紧张,很多人推测中日之间是否会爆发战争。我认为,中国一定会保持最大的克制,万一真的发生战争,只可能是日本是肇事方、挑衅方,中国不得不还击。最近,日本官员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以及叫嚣“甲午年”是日本好运年的言论,日益显出日本不断挑衅的疯狂。在这背后,美国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与日本有“安保条约”,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当口,美国又重申“安保条约”,一定程度上给了日本心理上的依赖感。事实上,日本对美国也在玩弄两面派的手法。日本既需要“美日安保条约”给它撑腰,又要突破美国给它制定的“和平宪法”,日本一方面躲在美国的羽翼下张牙舞爪,另一方面又认为是美国束缚了它的手脚。因此,如果美国看不清日本的真相,姑息养奸到最后很可能自食其果。

美国扶植日本,当初有冷战的重要因素。如今冷战结束,美国利用日本遏制中国绝对是得不偿失的选择。这种做法首先把中国当成美国的对立面,严重不利于中美两国良好关系的发展;其次,日本当年对中国的伤害是巨大的,日本今天对当年侵略行为的态度,不断挑衅全体中国人的感情底线,美国如果依然拉着日本遏制中国,很可能对中美关系的维护都造成困难;最后,日本对侵略战争的态度是它与亚洲国家交往的最大障碍,过去日本有钱的时候,多少可以弥补一点。如今,在经济实力上中国已经毫无悬念地超过了日本。在用经济实力做外交武器的能力大为下降的情况下,日本的道德缺陷将日益成为它在亚洲发展的瓶颈。没有了冷战因素,加上日本对当年的侵略行为缺乏真诚反思的态度,日本在亚洲的形象将日益坍塌,将逐渐成为亚洲的孤立者。美国如果依然与日本紧密地绑在一起,只能伤害美国自身的道德形象,而未必能获得多少经济上的好处。

中国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与日本过度紧密地合作,并非显示了美国对昔日敌人的宽容,日本也未必会领情、感恩。当冷战成为历史,日本对美国来说,利用价值已经降低,日本将越来越成为美国最大的负资产。对此,美国应有长远的认识。在中美关系和美日关系之间,美国应该有轻重和取舍,这也关系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如果美国依然将日本作为给中国添麻烦的工具,虽然中国并不害怕,但此举肯定会影响中美之间的信任,成为中美发展良好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彼此信任非常重要,而信任要靠实际行动来体现。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引发世界的关注,有人将其解读为中俄结盟联手抗衡美日。我认为,这一解读是不正确的。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座谈会”上指出:“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这些理念,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中国要现实“中国梦”,不仅需要和平,还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更需要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在与中国接壤的十几个国家中,俄罗斯是最大的邻国,与中国有着4300公里的边境线。从历史上说,中国与俄罗斯或苏联曾经有过关系良好的时期,也有关系紧张甚至冲突的时期。如今在共同利益的原则下,中国与俄罗斯保持比较紧密的关系,其实是把它当成周边外交最重要的一部分,让中俄关系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良好样板。换句话说,就算历史上有过不愉快,但只要现在能够认可共同利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中俄完全可以摒弃前嫌,友好合作。因此,当前中俄关系只是为周边外交做一个榜样,而非结盟或“准同盟”地抗衡美日。

相比较而言,当今日本对中国不仅缺乏真诚的良好意愿,还不断挑衅中国。日本试图重蹈军国主义覆辙的迹象显示,日本再次为自身利益而不惜伤害中国的倾向又开始抬头。虽然日本作为岛国并不与中国接壤,但中国人经常称与其“一衣带水”,也算是一个重要的邻国,宽泛点说,日本也能纳入“周边外交”的范畴。然而,由于当今日本的用心就是与中国作对,因此,换个角度看,中国对日本毫不妥协的态度,也是汲取历史教训给周边外交做一个教材。这与是否结盟,是否抗衡美日同盟没有关系,而是中国独立外交的体现。

我认为,美国应该看清这一形势,对自己的外交政策做出调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说:“昔日的‘头号’强国都面临着共同的困境,这就是,尽管它们的相对经济实力都在下降,但对其地位日益增多的挑战却又迫使它们拿出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军事领域,从而挤掉了生产性投资;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将导致低增长和重赋税的徘徊不去,加深国内对重点开支项目的意见分歧,削弱其承担防卫负担的能力……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对美国能否保持其现有的地位这一引起公众日益广泛争论的问题的唯一答案,只能是否定的。”这是保罗·肯尼迪对历史上以往“头号”大国命运的分析,它确实是有道理的。那么,当今美国该如何面对这一历史宿命呢?

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美国的经济一直在苦苦挣扎,最近才有一点起色。之所以美国经济复苏能显出良好的势头,一个重要原因是奥巴马政府大批削减了军费开支。因此,对当今美国来说,这变成一个两难的选择:为了国内经济而削减军费,但削减军费后可能会影响国际环境,因而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如何才能摆脱这一两难?美国要重返亚太,一方面是因为亚太经济在当今世界最活跃、最有前途;另一方面是美国因为经济负担问题,只能在全球收缩,把亚太当成重点。如果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或者在压缩军费开支后,收入增长有限,又难以进一步压缩国内开支,美国最终是否只能不得不在亚太收缩?使“重返亚太”的策略半途而废?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国需要在亚太地区有一个合作者,就像它在欧洲与欧盟合作一样,一个合适的合作者能使美国在负担不太大的情况下实现同样的目的。那么,在亚太地区,谁能成为美国的合作者?日本能行吗?

我认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适合的合作者只有中国。这是美国最现实的选择。中美全面合作,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完全可以有突破历史的举动。例如:中美两国签署条约或互相宣布在军事意义上“永远不战”。

中美两国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首先需要建立高度互信。“中美永不战”简单说就是中美之间互相承诺,双方的所有分歧和矛盾都不用军事手段解决,而用谈判方式解决,这是建立最大互信的基础。它会带来几个好处。第一,双方都可减轻军费开支过大的压力,对本国经济有好处。第二,核武器出现后,有评论认为世界反而和平了,世界性大战打不起来了,这是一种恐怖平衡。中美军事互信将使过去的“恐怖平衡”变成“信任平衡”“合作平衡”,将“恐怖平衡”下的世界“冷和平”变成“信任平衡”下的全球“温和平”,这对世界和平大有好处。第三,其他国家不必在军事上“挑边”,不必选择依中或依美来维护自己的安全。第四,对第三方的军事行动,中美互相协商。第五,美国与某个小国一起搞联合军演的方式更多地改为中美联合军演,联合军演内容由目前的救援减灾扩大到其他军事领域,或由中美加上其他方的“2+n”军演,使中美两国的军事力量共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力量。

此外,中国还可以同美国一起主导与联合国其他几个常任理事国达成共识,相互之间不使用核武器,世界上任何国家若首先使用核武器,五个常任理事国将共同实施惩罚。这一合作将有效防止核武器扩散,使得任何国家继续谋求核武器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或要承担极高的风险。

中国和美国的这一军事互信,类似北约,但不同于北约。中美之间是高度互信,绝不以对方为敌,不以对方为战争或军事目标,而非军事同盟,但有一定的协调军事行动的机制。中美由此可以相互扶持、共同分担,为各自利益、地区事务、国际事务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共同成为世界新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美国由于其地理上的原因,既是大西洋国家,也是太平洋国家,中国并不想把美国赶出亚洲、赶出太平洋,中国只是希望与美国保持更为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这一关系建立在价值观平等、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维护对方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展开全方位合作与良性友好的和平竞争。

五、联合国与世界政府

中美军事互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任合作,将有助于联合国的改革,为世界新秩序提供新的构建方案。欧洲人早就提出过“世界政府”的概念,但始终未能有效推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主导下成立了“国际联盟”,简称“国联”,试图将世界政府的概念朝具体实践方向推进。由于英国的自大、实力下降和能力有限,“国联”未能阻止法西斯的产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而是一个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美国主导成立了今天的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