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13917900000051

第51章 实干兴邦(1)

2013年4月2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习近平在北京接见了全国各界劳动模范代表,并发表讲话。习近平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习近平还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与全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一起参加了纪念“五四”青年节的主题团日活动。习近平在与青年代表们座谈时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在座谈中借用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的一个说法,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说:“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不能靠等,不能靠说,也不应该是政府装点门面的说辞。实现“中国梦”要靠每一个人踏踏实实地劳动,要靠光荣、体面、勤奋的劳动。诚实劳动创造财富,体面劳动受人尊重,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梦”的实现不能靠耍小聪明的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投机取巧的一夜暴富、空手套白狼都为人所不齿。只有每个中国人都靠诚实劳动创造财富,“中国梦”才会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之梦,也是个人之梦,连接点就在于实干才能兴邦。

一、教育要为“实干兴邦”服务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多方位的目标,其中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要靠扎扎实实的真实劳动。2013年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十六大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的报告,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经济增长与拉动就业的密切关系。我认为,政府的“保就业”与民众主动的体面劳动、光荣劳动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以经济政策推动就业固然重要,但是,单靠政府的经济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实干兴邦”的问题,它还需要观念上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就业面临两种情况:每年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工作岗位,2013年数量最多,达到699万。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安排这些新增就业人口也未能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获得工作岗位,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目标是,保证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在70%以上。也就是说,还是有1/3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及时找到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从农村转到城镇的农民数量也很庞大,也需要就业机会。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近年来都面临保就业的压力。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与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相比,当今中国同时还存在劳动力短缺现象,而且,这一现象正日益严重。数据显示,中国近五年来劳动力数量减少了3300万,与此同时,行业岗位增加了3000万。由于人口政策和人口结构的原因,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力供应量还将减少2000万,到2020年再减少2200万。近几年来,国内企业不断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来吸引就业,但是,劳动力绝对数量减少的问题,很难用提高工资来解决。按理说,在劳动力数量减少、企业用工需求依然旺盛的情况下,青年就业应该不成为问题。然而,偏偏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企业用工短缺与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的同时存在,其实体现了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即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按理说,人才的范围很广,社会上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需要人才。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与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的现象说明,当今中国的教育培养了不少社会并不紧缺的无用人才。虽然有人指出当今中国的教育投入不像西方国家那么高,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投入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无效投入,其结果不仅没有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因为造成大批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几乎是西方国家的通病,有一种说法,说西方国家的大学“毕业等于失业”。那时候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国家包分配,感觉西方国家的事情离我们很远。但是,没过多少年,西方国家教育中早已经出现的事情,终于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如今,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40%上下。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文章称:“这是失业的一代。”一些跟西方国家学习的国家,例如突尼斯成为所谓“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的导火索,起因据说是一个街头小贩被打死,人们也将其称为“一个小贩引起的革命”。而突尼斯那个被打死的小贩就是失业的大学生。与之类似,英国前几年发生的街头暴乱,瑞典、法国等欧洲国家发生的骚乱,都与青年失业数量众多有关。相比来说,中国很多地方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70%,还是很高的,可能会让很多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羡慕不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大学教育日益走向华而不实的“人上人”教育。以美国为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学的毕业生中,成为工程师的比例还比较高。到了80年代,律师成为大热门,很多年轻人放弃工程师的选项,涌入律师一行。从90年代起,美国大学教育中工商管理变得日益热门,MBA成为无数年轻人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金融行业又成为优秀青年学子的首选。结果,金融危机之后,华尔街的金融“人才”大批失业。与此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早已经开始出现人才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教育方向失误的结果。

西方国家大学教育的失误,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过度产业化、商业化。由于律师、MBA、金融等领域收入比较高,商业化教育便趋之若鹜地投入。就国家政策来说,一方面政策对教育偏差的纠正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经济政策总体上也存在轻视实体工业的工程师,重视白领乃至高端白领的现象。因而导致教育大量投入在顶尖高端领域,与实体空心化形成相互配套的结果。我们应该看到西方教育的这种倾向在中国也已经开始出现,虽然还不算太严重,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就产业工人和工程师的待遇来说,在西方国家并不低,相比中国更是高出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在这一领域投入,应该还有很大的收入增长空间。即便在今天,很多让人“看不起”的体力劳动,在中国的收入待遇已经高于坐办公室的白领。而这种“看不起”,恰恰就是教育偏差的产物。

我们今天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干兴邦”,应该从教育源头上抓落实。中国近几十年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各个领域,我们的科研、技术,与西方国家还有差距。如果我们把教育资源过度地投入于培养管理型的人才,大量优秀人才都指望靠坐在办公室里玩电脑就能成功,中国的科学技术将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得突破。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根据中国的现实需要达到一个平衡。与之相配套,中国应该加强职业教育。

事实上,职业教育也能出人才,也能创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例如,德国制造在全世界都有良好的口碑,金融危机开始后,德国受影响相对较小。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的职业教育相当发达,而且很有特色。职业教育有点类似过去的师徒传授,在追求现代教育的时髦面前,似乎属于落后,其实不然。普及教育是面,师徒传授是点,点面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对此,中国一方面应该提倡劳动光荣,重视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群体,提高他们的待遇,将更多年轻人吸引到这些领域,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教育的长处时,应该有所分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能盲目模仿。勤劳勇敢既是中国人的优秀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必然产物,而绝不是“不懂得休闲,不懂得生活”。社会更应该树立勤劳致富的普通人中的英雄榜样,中国的各行各业都需要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郭明义这样的实干家。

当今中国教育领域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高度注意。“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一个说的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苏秦,一个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孙敬。类似的故事还有西汉时期匡衡的“凿壁偷光”,晋代孙康的“囊萤照雪”,唐代韩愈的“焚膏继晷”,等等。这些流传千年的中国故事讲述着一个共同的道理:任何学习都要下苦功夫,没有十年寒窗,没有这种耐得住寂寞的苦读和钻研,就不会有优异的学习成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说这个俗语比较势利,但它却是真道理。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快乐教育”,与上面所引中国传统对读书学习的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国传统的教育被视为填鸭式的、不人道的、摧残孩子的,等等。与之相对应,从西方引进的所谓“快乐教育”被视为先进文明。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中国古代的那些故事,从个案上说,有的是有点极端,但从道理上说,它是对的。西方的“快乐教育”有它的合理性,比方说在“快乐”之中刻苦学习,在“快乐”之中苦下功夫,但稍有不慎便会走偏,便会成为纯粹只讲快乐,放鸭子式的自由散漫教育。这个结果并不是我们需要的。

“快乐教育”更多地适用于所谓天才。我们不否认人群中会有某些天才,我们不否认少数天才需要特殊的教育手段,但必须指出,真正的天才永远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天才就是爱迪生说的话,即“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即便1%的灵感再重要,没有99%的汗水,也无济于事。对于大数人来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就是真理。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快乐教育”的一个潜在的迷惑性,即,只是面对公众的普及教育、公立教育讲“快乐教育”,而在贵族学校、私立名牌大学,这类说法很少见。西方贵族学校至今还有对学生的体罚。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是,让广大贫寒子弟在“快乐教育”的名义下学不到什么东西,从而保证精英的特权能够延续。

鼓吹“快乐教育”的人还说,中国教育死板,所以没有创新,西方因为实施“快乐教育”,所以才有大量创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创新的确重要,但创新绝不是异想天开,创新总是在前人的积累上才有可能,没有积累,没有对前人成果的充分掌握,没有对前人成果各种利弊、正谬的分析鉴别,创新不可能发生。换句话说,创新不是拍脑袋的产物,创新只有在不断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来。不管是科技创新还是理论创新,都是前人成果与现实结合的产物。

由此要说到出国留学。西方的科技和经济领先世界很多年,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出国留学在未来较长时间里还会是一种趋势。但是,如果出国留学抱着“快乐教育”的想法,恐怕学不到什么东西,白白花费了巨额学费。这几年,拿着洋文凭却没什么本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认为,出国留学首先要有报效祖国的心愿,学习既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其次应该注重具体的实用技术,尤其是中国缺乏的,与西方有差距的实用科技。对于西方流行的虚拟经济那套东西,我们应该学习了解其手段,掌握对付和防范的措施,而不能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实干兴邦”需要各行各业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从低端到高端,实体经济永远是立国之本。虚拟经济是华而不实的欺骗。在西方的虚拟经济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现象。当西方自己的实体经济日薄西山的时候,它的赚钱手段会更多地依靠建立在文化崇拜基础上的虚拟经济,例如艺术品收藏等。艺术品的价值往往是虚拟的,它之所以能存在,关键在于对文化的崇拜。如果我们崇拜西方文化,西方的艺术品、奢侈品,就容易卖出高价。对于西方来说,这正好成为实体经济衰落后实现平衡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