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13917900000014

第14章 中国的沉沦与屈辱(3)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只有5艘战船,被英国打掉4艘,仅剩1艘。法国当时出动了60多艘军舰帮助美国对英作战。鸦片战争前,美国只有9艘炮艇和8艘配备武装的船只,当时英国有1000多艘军舰。1814年美国与英国建交后,依靠强大的英国海军,美国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海军没有兴趣。当时美国海军军费为数可怜,海军发展严重滞后。但是,就在鸦片战争爆发的那一年,美国成立了“美国东印度舰队”,名字听起来挺唬人,其实真正能够作战的只有2艘军舰。第一次鸦片战争快结束时,1842年3月,这2艘军舰到了中国。美国一改过去对中国较为和缓的态度,试图借助英国鸦片战争的淫威,靠这2艘军舰在中国获得与英国同样的好处,清政府不愿答应。于是,1843年,美国联邦政府决定首次向中国派出专使,这位专使便是顾盛,一个造船商人的后代。

为了向中国派专使,美国国内吵闹了很长时间。当时美国每年对华贸易额约为900万美元,而派遣专使的费用预算为4万美元。为了批准这4万美元,美国国会吵个不休,最终以96票对59票获得通过。顾盛的任命确定后,时任美国国务卿韦伯斯特派自己的儿子担任秘书,同时鼓励美国富家子弟自费加入使团,冒充随员,以壮声势。为了威慑清政府,与顾盛同行的有3艘军舰,还有几条帆船。其中,新式蒸汽动力的“密苏里号”为旗舰。结果,美国最新式的火轮“密苏里号”在直布罗陀失火被毁,顾盛只得改乘英国船,到了印度孟买后,才换乘美国军舰到达澳门。

基于同英国的矛盾,美国对鸦片战争的态度显得很矛盾。鸦片战争时,美国国内舆论同情中国、反对英国的多。在顾盛之前来到中国的东印度舰队司令劳伦斯·加尼就是一个激烈的仇英分子。然而,看到清朝真的战败,美国国内舆论便出现改变,蔑视中国的态度开始占主导。顾盛作为美国第一个被派往中国的外交使节,也比较同情中国。但是,在美国商人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在英国靠武力获得大量好处的影响下,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美国向中国炫耀武力的讹诈方式也获得成功,1844年7月,美国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这也是中美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之前,法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比较良好。明朝时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中,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耶稣会。利玛窦等人以及后来长期留在清朝宫廷的西方传教士,都属于耶稣会。而派遣耶稣会教士的是法国国王。因此,借由耶稣会士,中法之间的文化交往非常密切。法国的启蒙运动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的要素,兴起于法国宫廷的“中国热”也刮遍了欧洲各国宫廷和上流社会。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为自己不是中国人而遗憾,另一位代表人物魁奈被称为“欧洲的孔子”,都显示了中法之间当时的良好关系。与后来中国人说“中国的华盛顿”“中国的拿破仑”“东方威尼斯”相对应,这些称谓都是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参照。只不过魁奈那个时代,西方人以参照中国为荣。而鸦片战争之后,乾坤倒转,不光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由崇拜到蔑视的转变,此后百年间,中国人也以参照西方为荣。

拿破仑曾经说:中国是一头睡着的狮子,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震动。拿破仑说这番话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之后,法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鸦片战争之前,拿破仑与英国发生战争,遭遇滑铁卢惨败。此后不久,依仗强大武力的英国便抽出手来对付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眼看英国在中国凭借武力获得巨大的好处,新兴的美国也跟着获利,刚败给英国不久的法国,随即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在中美《望厦条约》签订一个月后,法国开来8艘军舰向中国炫耀武力,最终签订了《黄埔条约》,成为中法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人居然抛弃了历史上长期与英国结下的深仇大恨,与英国一起组成英法联军,共同对付中国。圆明园也就在那时被付之一炬。虽然法国文豪雨果将它们称为“两个强盗”,但是,法国的这一转变,与英国人用武力打败中国绝对有关。以前对中国的崇拜,变成面对中国的财富迫不及待地参与掠夺。

中美俄英法是当今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其中四个西方国家在鸦片战争以后对中国关系的转变,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鸦片战争之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然而,中国依然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列,这也说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的关系依然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只是,我们今天应该回顾历史,重新检视和确立这种关系。除了今天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外,还有一些国家与中国关系的转变,与鸦片战争有必然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与德国的交往很晚才出现。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实现了德国统一。此后不久,1897年11月,山东发生“巨野教案”。12天后,德国派出多艘军舰进入胶州湾,派兵登陆。只花了半天时间,没费一枪一弹,便占领了清军营地。并发出照会,要求清军48小时内全部撤出,清军只得“遵命”。此后,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九十九年。

过了一年多,1899年初,意大利向清朝政府提出要求租借浙江的三门湾。清政府大吃一惊。现代意大利于1870年才获得统一与独立。在此之前,中国与意大利的关系,虽然可以追溯至罗马帝国时代,但没什么直接交往,也没什么冲突。加里波第是现代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他在1852年曾到中国广州做生意,那时正是意大利独立战争的间隙,加里波第因失败而流亡海外。普法战争期间,加里波第因帮助法国,令德国宰相俾斯麦咬牙切齿地要将他抓到柏林“游街”。然而,西方国家彼此之间可以你死我活地厮打,对待中国却出奇地一致。俾斯麦统一德国的时间,比意大利统一早几年。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本质上就是对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强行“租借”香港、新界、威海卫的模仿,并且轻易就获得成功。意大利独立后不久,眼看德国很轻松地就在中国切了一块肥肉,便不甘示弱,要后来居上。于是,意大利在1899年初,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浙江的三门湾。清朝政府先是吃了一惊,然后果断拒绝。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清政府觉得意大利实力弱,不用怕它。意大利无可奈何,于当年5月宣布放弃对三门湾的租借要求。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朝政府唯一果断拒绝洋人的无理要求而获得成功的案例。此后,1900年,意大利派出53人组成的“远征军”加入以德国为核心的“八国联军”,在紫禁城的阅兵式上露了脸,由此才在天津等地获得了“租界”。此后,墨索里尼曾向中国派出“东方远征军”,一直到“二战”结束,意大利军队才完全撤出中国。

16世纪,西方人到达中国海岸后,很快也到达了日本。日本在那一时期出现了推行类似西方扩张政策的丰臣秀吉,他在统一了日本之后,发动了试图征服朝鲜的战争。只是由于当时的明朝政府实力还比较强大,丰臣秀吉吞并朝鲜的目的没有实现。但是,丰臣秀吉的胃口远不止于朝鲜,他的构想是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再征服印度,继而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在朝鲜作战期间,丰臣秀吉甚至已经计划迁都北京,还已经将北京周边的土地赏赐给他的手下。丰臣秀吉的狂妄计划,几乎与四百多年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的“田中奏折”的内容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