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13917100000013

第13章 不说谎言是存在的底线(3)

目前,人社部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在总结国内外一些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论证,随着社会共识逐步增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表面上看,制定上述政策理由很堂皇,它是在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缺口大的背景下提出的。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介绍,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26%增加到16%;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到2050年,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的10∶1下降到2.8∶1。

而由于国家总体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太多,负担过于沉重,缺乏科学合理的保值增值手段,长期以来,中国养老金账户寅吃卯粮,2010年空账运行金额竟高达到1.3亿。加上社保基金总体收益率仅为5%,难以适应当下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短时也无根本改观的可能前段时间广东传出千亿养老金入市的消息便招致社会各界激烈抨击。

在此背景下,如果增加缴费年限,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一则相关人员可以延长拿到较高在职工资的时间,另一方面退休时由于缴费年限增加,还会带来养老金上涨的好处。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不料公众不满情绪被瞬间点燃。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0%以上的网民对人社部的这一做法提出质疑。

究其根源,在养老双轨制没有打破的今天,很差钱的养老金背后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8%的费率是全世界最高的费率,但八成以上补贴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了减负,政府自2008年启动5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向企业看齐以来,利益所涉阻力重重,改革并无实质推进。来自社会的尖锐质疑是:公务员是人民公仆,为何在该牺牲一些既得利益、为改革率先做贡献的时候,却将自己体制内的亲密战友事业单位职工推到风口浪尖?

这些年国家致力于加大对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的投入,并努力推动全国一盘棋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务院连续8年上涨了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但其2011年月均1400元的收益与按兵不动的公务员退休金仍有巨大落差。

因此,当养老金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公两个难题一同来临时,由于后者与分配不公形成的负面公众情绪叠加,更为当下社会关注。

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低水平、广覆盖成为中国社保的基本原则,加上社保公平无法短期化解,实现养老基本公平操作便显得进退维谷。都享受公务员待遇,资金根本无法支撑;都拉低到企业职工的平均水平,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不高兴。且既得利益集团手里往往掌握制度设计的权力,改革必然遭遇巨大阻碍。

就“弹性延迟退休年龄”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握有公权、工作稳定、福利完善的政府机关更易推动。除了此次人社部方案,前段时间上海推出女处长延长退休年龄便获得政府积极支持。但遗憾的是,公务员一般是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有个问题便浮出水面:支付公务员提前退休所花的养老金带来的社会负担重,还是让其在位子上再留五年给纳税人造成的压力大?这也与中央提倡的干部年轻化以及精兵简政的潮流相悖。

除此之外,“弹性延迟退休年龄”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压力形成的冲击也值得有关部门仔细权衡,认真调研,进而形成真正意义的科学决策。在养老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下,现阶段提出“弹性延迟退休年龄”便显得与民意相悖,执意推行势必会加剧官民对立,影响社会稳定。

仅就缓解养老金压力而言,似乎有更好的缓解途径:财政收入两年创新高和垄断央企效益节节攀升,都为加大养老金投入创造了现实的可能,遑论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费也有大力缩减的空间;从长远看,提升养老金基本起征点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都可以有效做大存量;而在法治框架下保障养老金保值增值在股市治理结构完善后寻找更好的投资空间是做大增量的捷径,也符合国际惯例。

总之,完善中国养老制度当本着公平正义原则推进,该走出谁设计谁受益的误区了。

为什么收入增长了你却在变穷?

2013年7月份CPI同比增速为6.5%,再创新高,普通居民更多地感受到“压力山大”。

改革开放伟大成果之一是全国人民都能吃得起肉了,但随着猪肉价格一路飙升,部分群众似乎需要“戒肉”。

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统计局再度挺身而出,为政府积极分忧,为人民打下一针强心剂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大于CPI增速,其中29个省区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而且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跑赢城市居民,达到惊人的20.4%。

对此,按理说,多数群众应该笑逐颜开。谁料广大群众一片哗然,称自己“被增长者”云集。对于统计而言,最怕“平均”二字,而这是国家统计局屡试不爽的不二法宝。显著的成绩背后往往掩盖了相当多的深层矛盾。

但可以肯定一点,13亿中国人中肯定有些同志收入增长喜人。

比如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主要为外出打工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同比增幅达到20.1%。同时,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0%。这一方面说明伴随着结构性用工荒的出现,随着企业用工市场化的进程,工资集体协商显现了明显成果。而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则更多是在还历史欠账。

首先要对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兄弟表示热烈祝贺。但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维护稳定层面,对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有限。

就拉动内需而言,80%的力量来自城镇居民。而这个主力军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收入实际增长仅7.6%,低于GDP 9.6%的增幅,更无法与财政收入增长超过30%同日而语。而这个增长是在基本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房价飙升、子女教育开销剧增、医疗养老等社保残缺不全的背景下发生的。维持现有生活水平都困难,哪有闲钱去为内需再做贡献呢?能交得起个人所得税、月薪3500元的城镇居民只有2400万而其总数为6亿以上。这意味着这轮收入上涨难掩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这个可怕事实。

而业绩辉煌、工资福利缺乏透明度的垄断企业,则是对统计局喜人收入数据的贡献大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近发布的信息显示,上半年我国物流总费用达到3.7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我国物流业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到2倍,且仍呈上升趋势。2010年路桥收费的19家上市公司毛利率高达59.14%,成为国内最暴利的行业之一。权威部门发布的2011年中国信息化蓝皮书也显示,我国宽带速率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3,而资费却是发达国家的3倍。这还不算总是制定出超过美国油价的中石化、中石油。

这意味着收入数据被平均的背后,是少数人赤裸、公开、合法、有组织地对多数人的掠夺。挣取垄断的超额利润加剧了通胀,分配上的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则在加剧社会矛盾。

真正能保障增收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力量的中小民企,却身陷国际国内双重困境对外处于世界产业链最低端,缺乏大宗商品定价权,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对内缺乏国民待遇,劳动力成本上扬,税负压力沉重。而没有这些实体经济的振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再辉煌,地方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再上扬,加薪也只是少数人的盛宴离政府越近就离政策资源资金越近,就离垄断越近,就离高薪越近。不然春江水暖为何总是鸭先知?

除了按照法治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破除垄断,全力全面推出微观经济,结合财政收入如此惊人的增幅,是否可以考虑对实体经济全面减税在中国的全部税收收入中,90%以上的税收都是由企业缴纳的,并由企业通过价格渠道转嫁到公众身上。如此恶性循环,企业何以完成转型升级,多数居民能不变穷吗?

另外,按照构建现代服务性政府的要求,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必需,国家财政应该进一步向社保等民生领域倾斜公开三公消费不就是为了压缩行政开支吗?会有丰厚回报的按国际惯例,每向社保投入一元钱,就能带来十元的消费预期。而这种预期是实体真正的福音,进而成为多数人加薪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