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
13830900000050

第50章 儒艮

“南海有鲛人,身为鱼形,出没海上,能纺会织,哭时落泪……”这是南朝时我国古人在《述异记》中对儒艮的记载。

儒艮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海域和印度洋沿岸,从非洲东岸到亚洲、澳大利亚、东南亚、我国的南海及台湾和日本都有。成群的儒艮常在浅海处觅食、嬉戏,从十几只到200多只不等,场面非常壮观。儒艮是茫茫大海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属于海牛目。它与海牛目的其他动物(如海牛)的最大区别在于:海牛的尾部呈圆形,而儒艮尾部形状与海豚尾部相似。让我们来看看儒艮的“美貌”:一双小眼长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头大,嘴长得十分奇特,上唇成圆盘状,占据头的大部分,脸上长有硬毛,可谓“丑恶的嘴脸”;舌大,这使其更利于进食海底植物而将沙子排除开,光秃秃的头顶根本无美女的卷发,皮肤厚厚的,布满皱纹,全身灰色或橄榄绿色,这哪里是“皮肉白如玉,发如马尾”。唯一同美女相似之处是有一对小而突出的乳房长在胸部,和鲸类的乳房位置明显不同,这可能是早期的航海家、渔民、探险家、学者和文人墨客等称之为美人鱼、海美女、海鱼人的唯一原因。儒艮进食的时候可以看到它在如雾般的海底沙尘里穿来穿去,确也十分漂亮。儒艮的气孔在头部顶端,平均15

分钟换一次气。头部和背部皮肤坚硬无比,非常厚实,骨骼也十分致密,可能起压重的作用,有利于抵消海底摄食时产生的浮力,厚实的皮和坚实的骨骼对鲨鱼的攻击有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

小儒艮生命脆弱,皮肤很薄,常常容易夭折于鲨鱼口中,所以小儒艮需要大量的营养以快快长大。小儒艮平均需要跟随母儒艮生活1年半至2年才能断奶,而母儒艮哺乳期间的进食量是平时的几倍。小儒艮有门齿2对,第1对至成体时脱落,第2对呈獠牙状,最大可达18厘米,主要在争夺配偶及防御敌人时起作用。此外,上下颌每侧有颊齿6枚。儒艮的平均寿命是78岁,当然这指的是自然死亡。

儒艮最喜欢的食物是海草,如海菖蒲、喜盐草、二药藻、丝粉藻和大叶藻等,对于小型植物它们就连根吞食,较大型植物则从根部以上切断。

它们生性害羞,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逃避,所以一般情况下,儒艮不会被人看见。在哺乳期,儒艮会带着孩子在浅海游弋,这时的成年儒艮乳头肿大,古代的水手们在光线不好的时候看到它,误认为是女人。由于传说的渲染,儒艮便有了“美人鱼”的称呼。

儒艮的厚皮可制造优质的皮革,致密的骨骼和牙可代替象牙制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工艺品。在印尼的阿鲁群岛上有用儒艮牙的末端做成香烟嘴高价出售,还把环椎当做手镯奖励有功之人。许多民族相信儒艮的身上具有医药和激发性欲之功效,如阿鲁群岛的渔民一直把“儒艮膏”作为一种春药出售。印度南部的一部分人认为儒艮像猪,总想杀死它,同一地区的人也会杀死儒艮,因为他们认为儒艮破坏了他们捕鱼的渔网。人类活动正使儒艮的生存环境受到致命威胁,儒艮数量本来就比海牛少,生命力又比海牛脆弱一些,所以处境就更加危险。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处于近海的儒艮背上有可怕的被螺旋桨打伤的痕迹。工业污染过的近海,海底植被彻底破坏,儒艮面临饥饿的威胁,不得不离开家园迁徙别处。仅1995~1997年,澳大利亚就有3次儒艮的大规模迁徙。渔民使用带钩的渔网,也使得大量儒艮死亡。由于小儒艮在成年以前是无法独立生存的,所以只要猎杀了一只成年并处于哺乳期的雌性儒艮,就意味着一群小儒艮的死亡。

经历了海牛的灭亡惨剧以后,儒艮面临的危险越来越多地被人类所认识。中国将儒艮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广西合浦设立了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合浦国家级儒艮自然保护区,是历史上儒艮栖息数量最多的海域,主要是由于这里拥有优良的深槽、海草和滩涂而成为儒艮的主要活动区域。由于儒艮的繁殖率很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们似乎失去了踪迹,许多人怀疑儒艮已经在这里灭绝,直到最近才零星地被人们发现。

而现在对“美人鱼”来说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它们不仅面临直接或者间接被捕捉的威胁,更受到栖息地消失的威胁。澳大利亚政府已经拆除了几个码头,并明令禁止污染物直接人海,许多渔民已经自觉废除了用带钩的渔网捕鱼,同时政府明确规定,如果捉住儒艮,应立即放生。但儒艮的处境仍不乐观,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因近亲交配而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与许多海洋动物一样,已经十分稀少的儒艮急需更多的关心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