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
13830900000042

第42章 海参

盛夏的一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纷纷投入大海的怀抱,享尽人间之乐趣。突然在前方礁石处,有一个像黄瓜似的动物,在慢条斯理地游动着,它对周围的一切好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正在这时,在它后方有一条大鱼正直追上来,眼看那黄瓜似的动物就要落入虎口了。

说时迟,那时快,转眼之间,但见那“黄瓜”将一团又腥又臭的东西喷放出来,自己却逃之天天。这一幕并非电影中的虚幻镜头,而是发生在海洋中实实在在的事情。

那么,“黄瓜”喷出的是什么东西呢?好奇的人们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是一副肚肠内脏,吐出肚肠迷惑敌手,真可谓“舍车保帅”了。

人们知道海洋里的乌贼,可施放墨汁来迷惑对方,而这个动物竞用内脏来保护自己。其实,熟悉它的人们根本不会为它担心,过不了多久,一副新肚肠内脏会重新在它的体内完整地长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海洋动物呢?说起来可能出乎你的意外,是你知道的动物,只是相逢不相识罢了,这就是海参。

海参除了有抛肠救生的本领之外,还有一种分身技术,它可以把身体一分为二。当你把它拦腰截成两段,过不了几个月,这两段各成一个有头有尾完整的新海参了。是什么造成海参有这种奇特的本领呢?原来海参体内有一种结缔组织,它是一个细胞群。结缔组织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工作态,执行生理机能的功能;另一种是造形态,是进行器官再生补偿功能的,也就是修补受伤或坏死了的细胞。当你用显微镜来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细胞群迅速恢复机体的功能。一条海参可一分为二,那这样用截断海参的办法来大量繁殖岂不容易?实际上这是行不通的,因为海参的生长期相当缓慢,要花整整三年的时间才能生长成商品海参那样的大小。

海参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如果把一只硬邦邦的活海参,拿在手中不及时加工,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一摊鼻涕似的黏液,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海参对于人们来说,最为可贵的特性,还在于它能预报天气。出海的渔民对于天气的变化,特别是风暴的降临,是十分关切的,而海参每到狂风到来前夕,便纷纷躲避在石缝等安全地带避难。据此,有经验的渔民往往利用海参的这一习性,来判断风暴的来临,及早作出应急措施。

说起海参,人们都知道它是美味佳肴,在海味八珍中,海参是榜上有名的。

海参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本草求原》说它“润五脏,滋精利水”,《纲目拾遗》说它“生百脉血,治休息痢”。可见医生们早已认识了它。在古代的医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说海参有“滋阴、补血、壮阳、调经、养胎”等多种功能,难怪古人有“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和,足敌人参,故日海参”这样的话。所以,古人把海参与人参相媲美是不无道理的。在现在民间中,也有种种利用海参作药材的处方。

海参在海洋动物世界里,呈现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呢?海参的身体为长圆筒形,像个大黄瓜,背部有肉质突起,很像菠萝的外皮,样子确实不雅观,它没有眼睛,也没有头和尾的区别,体的前端中央生有许多小孔,这就算是它的嘴了。全世界海参大约有1000余种,我国沿海约有海参60余种,其中食用海参最大的为产于西沙一带的梅花参,长达1米以上,晒成干品一个也有0.5千克重。有趣的是梅花参肚子里专门生活着一种吃其残羹剩饭的小鱼名叫隐鱼。这种寄生鱼长约20厘米,它们共生共存,这也符合海洋界常见的一个规律。

各种海参大多数生活在岩礁、沙泥底,活动十分缓慢,以海底泥沙中的腐殖质、有机碎屑、小型动植物为食。与一般动物不同的是海参没有“冬眠”,却有“夏眠”的习性。当夏季水温上升到20℃以上时,它们便聚于隐蔽场所,不吃不喝,身体紧缩,终日昏睡,直到秋季之后又开始觅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夏以后上层海水温度上升,海底小生物都浮到水面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而留在海底的海参无法进入海洋上层,由于食物来源中断,海参就不得不在夏季进入休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