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
13830900000011

第11章 贻贝

随遇而安,辞海上说其意是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当然,这只是说人的一种境界,不过在自然界中,还真能找到这种动物,海洋中的贻贝就是其中之一。

古日:“东海夫人,生东南海中,似珠母,一头尖,中唧少毛,味甘美,南人好食之。”这“东海夫人”可不是高贵的人物,而是一味廉价的海味食品,名字叫做贻贝。

说贻贝,大多数人或许比较陌生,说淡菜大家就熟悉了,食杂商店到处可见;这淡菜便是贻贝的干制品,就像虾米是虾的干制品,蚝豉是蚝的干制品,干贝是扇贝的干制品一样。由于新鲜贻贝不易保存,在市场上常以干制品淡菜出现,于是人们熟悉淡菜,而不熟悉贻贝。

贻贝与牡蛎一样,也是南海沿岸最常见的养殖贝类之一。

贻贝营养丰富,从综合营养系数来看,如果把鸡蛋的营养指数比做100的话,那么虾的营养为95,牛肉为80,而贻贝则为98,仅次于鸡蛋。

我国的水产科研部门也曾对贻贝做过测试分析,认为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贻贝一应俱全,其中与婴幼儿发育生长密切相关的3种氨基酸,甚至超过全脂奶粉的含量;此外,贻贝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猪、牛、羊等畜肉为低,因而这样的食品对防止动脉硬化有利,所以贻贝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食品。据最近科学研究发现,淡菜里还含有一种肝糖,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很有帮助,可见淡菜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

贻贝不仅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唐代的《本草拾遗》,宋代的《食疗本草》以及明代的《本草纲目》,都先后对贻贝的药用做过记载,称贻贝可治虚劳伤惫、精血衰少等症,称之为“补虚养肾之药也”,对那些盗汗、眩晕及高血压等症有效。

国外的一些医学专家,在研究了太平洋中部波利尼西亚群岛渔民的健康后,发现当地的气候十分潮湿,而那里的人却很少有关节炎、风湿病。

经调查发现,原来当地人有食鲜贻贝的习性。

于是科学家们对在潮湿环境下工作的人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食用贻贝一段时间后,100例病人中有72例病人的风湿疼痛感到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贻贝的这种药用价值,能否对那些因潮湿而引起风湿骨痛的人们有所启迪呢?

如果要翻阅一下贻贝的药用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过光辉的一页。那时医生对于小儿患软骨性疾病几乎束手无策,这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所致,维生素D在蛋黄中较多,可这远远满足不了药用的需求。于是科学家们从贝类中,特别是从贻贝肉体中提取,经紫外线照射处理,得到了维生素D,从而解决了当时的这个难题。

讲了贻贝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现在还是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贻贝在海洋中的生活史吧。贻贝生活在浅海滩深处,属贝类中的双壳类,它的分布范围和总产量仅次于牡蛎而居第二位。

贻贝的身体构造与牡蛎类似,不过贻贝的两个贝壳左右对称,不像牡蛎左壳稍大、稍凹,而右壳略小、略平。

由于长年来一直生活在泥沙中,头部及其上面的一些器官随之退化消失,唯一发达的便是它的足,贻贝的足除了用来慢慢地移动身体外,主要用来固着身体,它是靠足丝固着在浅海海底的岩石或沙砾上,过着穴居的生活方式,贻贝身上没有任何捕捉食物的器官,依靠摄食周围海水内的藻类植物为生。

贻贝的繁殖能力极强。对于大多数双壳类而言,它们的性腺只分布在消化腺的外围,而贻贝的性腺还延伸到腹嵴和整个外套膜上,这就使它的性腺较之其他双壳类增加好多倍。贻贝没有交配的生殖器官,每当繁殖季节来临,公贝和母贝便大量排精和产卵,卵在水中受精后逐渐变为幼虫,幼虫浮游在海水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任其自生自灭。

贻贝的排卵量可高达1500万粒,由于大量繁殖,常常固着在船底或是沿海工厂的抽水管上,由此而影响船的航行速度,堵塞水管管道,所以贻贝有时又成了人们不欢迎的东西。不过贻贝毕竟是功大于过,是人类重要的养殖对象。贻贝养殖方法基本与牡蛎相近。

贻贝的种类在我国约有30余种,比较有经济价值的有3种,紫贻贝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等地,厚壳贻贝主要分布在江浙沿海,翡翠贻贝主要分布在南方的福建南部、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翡翠贻贝与其他两类相比,肉质肥,味鲜美,而且外壳也相当美丽,呈翠绿色,因而常被用作雕刻工艺品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