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13797300000028

第28章 骑兵“三元帅”之一铁木辛哥

———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苏芬战争

〔人物剖析〕

S·K·铁木辛哥,苏联元帅,军事家。1895年生于今敖德萨州富尔曼诺夫卡镇。1915年加入沙皇俄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俄共(布)。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历任排长、连长、团长、旅长、师长,率部参加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作战。1925~1938年先后任骑兵军军长、军区副司令和司令等职,是著名的骑兵第1集团军“三元帅”之一(另二位元帅是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

长年在外征战,使铁木辛哥对部下要求极其严格,但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虽身居高位,但对部下的情况却非常了解,知人善任;他遇事沉着、冷静,充满自信,即使在逆境中也方寸不乱;他坚定而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的一个部下曾说:“如果他下定决心,就会全力以赴地实现这个决心。”正如苏联名将朱可夫在战后指出的那样,“铁木辛哥是位资历颇深、意志坚强的军事家。无论是在战术方面还是在战役方面,他都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在担任国防人民委员期间,他的作用胜过伏罗希洛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改变了西南方面军部队和西北方面军的面貌。杰米扬斯克战役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在决定性的战役方向领导方面军作战了。虽然他的领导才能比许多方面军司令员强很多倍,但是,由于斯大林对他在哈尔科夫的失败耿耿于怀,使他失去了战争中显露自己才能的机会。铁木辛哥的性格十分坚强,他从未对斯大林阿谀奉承过。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的话,他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朱可夫这段客观的话语,应当是对铁木辛哥元帅一生功过的一个权威而公正的评说。

铁木辛哥二战前期的军事生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苏德战争爆发前,铁木辛哥是位名副其实的“苏联英雄”。1939年9月,他指挥乌克兰方面军进军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苏芬战争期间,在苏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临阵换将的情况下,指挥西北方面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而这一战也成为他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最后一次辉煌。苏芬战争胜利后,铁木辛哥出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大力促进军队建设,完善动员体制,改进武器装备,为即将来到的苏德决战进行准备。

然而,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位称雄于步兵时代、以骑兵起家的,被西方军界称为“战争明星”的元帅,面对德国军队大规模机械化军团的快速“闪击”却应对乏力。但客观地说,相较于红军其他老一辈军事统帅,铁木辛哥还是比较能适应机械化时代战争的,并没有完全脱离时代。在罗斯托夫战役中和西北方面军任上,他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指挥能力。但战后,他并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回忆录,可能是因为他对自己在苏德战争期间遭受巨大的挫折而深感痛心。作为一名老将,他不得不承认:他和他的骑兵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继他本人、布琼尼、伏罗希洛夫、秋列涅夫等人之后,将诞生一批更加适应现代战争指挥的军事统帅。

苏德战争期间,他先后任统帅部大本营主席、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西方向总司令、西方面军司令、西南方向总司令兼西南方面军司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过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等诸多重大战役。1943年3月起,他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协调几个方面军作战行动,组织协调了许多重大战役。二战结束后,铁木辛哥历任巴拉诺维奇军区、南乌拉尔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和许多勋章、奖章,其中包括苏联最高军功勋章———胜利勋章。

苏芬战争

发生时间: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

交战双方:苏联军队和芬兰军队

交战地点:苏芬边界的芬兰一侧

交战原因:前苏联为了夺占苏芬边境的卡累利阿地峡,以改善其北方大城市列宁格勒的安全条件而对芬兰发动了一场边界战争。

战例点评: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苏军轻敌自大,准备仓促,战术呆板,指挥失当,协同很差。芬兰的机动部队数量较少,但实行游击战取得很大的成功。另外,苏联空军训练较差、战术呆板,虽然数量大于芬兰空军,但在作战效果上远不如芬兰空军的表现,导致苏联空军损失惨重之外,对芬兰境内目标的轰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1939年10月,德国侵占波兰后,仍然顽固推行绥靖政策,唆使波兰拒绝苏联援助的英、法两国政府,企图把战争祸水引向苏联。与此同时,西方反苏势力还疯狂怂恿苏联的波罗的海邻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以及芬兰反对苏联。波罗的海诸国中以芬兰最为敌视苏联,由民粹分子把持的芬兰政府甘心成为国际反苏联盟的前哨基地,为了配合即将来临的大战,芬兰统治集团还与德国达成幕后交易,不断加强进攻苏联的军事设施———曼纳海姆防线和亚兰群岛等地,并在德国帮助下修建了用于进攻苏联的军用机场。

苏联政府原本希望以二比一的比例,与芬兰交换领土、租借海军基地来保障波罗的海沿岸列宁格勒的安全,并与芬兰缔结同盟条约。然而,芬兰政府在西方想要“转变战争方向”的绥靖气氛中消极谈判,终于11月9日谈判破裂。11月28日,苏联以芬军在边境地区寻衅杀死红军边防士兵为由,单方面废除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并于次日宣布断交,30日对芬兰正式宣战。“为保卫列宁格勒而打的一次先发制人的战争”———苏芬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一开始的焦点,就集中在位于卡累利阿地峡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防线。该防线又名曼纳海姆防线,始建于1927年,以当时芬兰军队总司令C·G·E·曼纳海姆的姓命名。防线全长135公里,最大纵深95公里。它以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为基础,两翼分别依托芬兰湾和拉多加湖,由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和后方防御地带(维堡后方地带)组成,整个防线预先构筑的坚固射击工事有2000多个。苏芬战争爆发前,芬军还设置了大量地雷场,破坏了可能被苏军利用的铁路和桥梁等。1939年11月30日,苏军以20个师(50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从四个方向同时对芬兰发起全线进攻。苏军企图在卡累利阿地峡———即曼纳海姆防线实施主要突击,在拉多加湖以北边境实施佯攻牵制芬军,在3天内击败芬兰。

苏军列宁格勒军区在司令梅列茨科夫的指挥下,从北冰洋至芬兰湾的广大地域内展开4个集团军,由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提供海上支援,以曼纳海姆防线为重点实施全面进攻。其中,在曼纳海姆防线方向上的是第7集团军(辖3个步兵师、5个坦克旅),负责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堡,进逼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第8、第9集团军,负责向中部地区的拉多加湖和坎达拉克沙、乌赫京斯卡亚、雷博勒方向实施攻击,以支援第7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并切断芬兰南、北之间的联系;第14集团军在摩尔曼斯克方向展开,占领佩特萨莫(今佩琴加),切断芬兰北部与挪威的联系。

芬军总兵力包括民兵、预备役约40万人,坦克约60辆、飞机100余架、火炮100余门,总司令为曼纳海姆元帅。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展开第2、第3集团军(共5个师、4个骑兵师,由奥斯泰尔曼统一指挥),坚守曼纳海姆防线;拉多加湖北岸的防御由第4集团军(2个师又1个团)负责;中部边境地区为第5集团军的9个边防营;北部拉普兰地区为4个独立营。

苏芬战争一开始,苏军第7集团军就在卡累利阿地峡迅速进抵曼纳海姆防线。由于芬军士兵充分利用当地高寒、湖泊众多、森林密布等天然地理条件并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发挥士兵擅长滑雪、精于射击、熟悉地形等特点,以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疲惫、阻滞和消耗苏军。加之苏军由于斯大林在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中迫害了一大批红军军官,使各级军官无心指挥作战,步、炮、坦协同较差,战术呆板。此外,残酷无情的严寒气候也使苏军损失惨重。经过15天的艰苦作战,苏军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放弃了迅速突破防线的企图。至12月中旬,除在北部摩尔曼斯克方向进展迅速,攻占佩特萨莫和雷巴奇半岛外,中线和南线皆进攻受挫。

苏芬战争爆发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西方国家普遍给予芬兰外交和道义上的支持。芬兰军队在苏联红军强大的攻势面前保持了顽强的作战能力,获得了西方国家人民极大的同情和钦佩。与此同时,苏军尤其是第7集团军士气低迷,到处迷漫着失败主义的倾向。加之12月底的国际联盟大会也宣布苏联“以自己的行动把自己置于国际联盟之外”,庄严而郑重地开除了苏联,使部分红军官兵对战争的前途和性质产生了怀疑。

初战失利的苏军开始总结经验,适时增调兵力,调整部署,至此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苏军统帅部临阵换将,调派国内战争时期的老帅铁木辛哥统一指挥南线———卡累利阿地峡方向上的作战,于1939年12月底在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增编第13集团军(辖9个步兵师又1个坦克旅),接替第7集团军右翼防务;次年1月7日组建西北方面军,统一由铁木辛哥指挥第7、第13集团军。

铁木辛哥一到任,首先就力图扭转南线苏军的失败主义氛围,他召集红军团以上军官检讨作战失利的原因,总结作战经验;坚定而执著地严肃军纪,严惩违法行为;深入红军基层官兵中了解官兵思想动态,澄清对这场战争的认识问题,冷静地思考着下一步的作战行动。经过对前段战事的分析,他与参谋班子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即:由第7集团军从左翼实施主要突击,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堡;由第13集团军从右翼实施辅助突击,占领凯基萨尔米。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周密准备后,铁木辛哥统率的西北方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火力支援下,于2月11日重新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猛烈突击。14日,第7集团军在苏马附近突入芬军主要防御地带,并形成宽5公里、纵深5~6公里的突破口;但其右邻第13集团军进攻受阻,未能突破芬军防御。此时,苏军虽部分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但伤亡巨大,前线指挥官数次要求停止进攻、后撤休整,但铁木辛哥下定决心后就决不罢休,枪决了数名临阵退缩的军官,顶住巨大伤亡的压力,坚定执行预定计划。至18日,芬军主力撤至第二防御地带。苏军第7集团军企图以不间断的进攻继续突破,但未能如愿。28日经变更部署,投入预备队后重新发起进攻,当日粉碎芬军抵抗,3月2日进抵芬军后方防御地带,从东北方向包围芬军驻维堡驻军;其左翼部队在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渡过冰冻的维堡湾,从西面迂回,切断维普里通往赫尔辛基的公路。至3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被全线突破,第13集团军强渡武奥克萨河,向凯基萨尔米发展进攻。至此芬军精疲力竭,弹药耗尽,被迫向苏联求和。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次日停止军事行动,战争结束。

此役,苏军伤亡约20万人,芬军损失6.8万余人。苏联达到战略目的,得到了芬兰10%的领土,其中包括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部分岛屿和雷巴奇半岛一部分,并租借汉科半岛30年。但是,这场战争也给苏联,尤其是斯大林留下深刻的教训。由于苏联红军在对芬战争中所暴露出了训练不足、各级军官无法适应未来战争的弱点,斯大林深感训练有素的军官极其缺乏,遂开设了军官集训班,不久恢复了将军和其他军官以及军士的军衔,红军军官的地位和权威提高了。在大清洗中被判刑的4000多名军官也被重新召了回来,其中包括罗科索夫斯基、罗特米斯特罗夫和托尔布欣———这些在后来的苏德战场中大放异彩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