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简单的教子说明书
13796600000007

第7章 孩子喜欢搞破坏怎么办?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孩子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

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

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批评、指责、惩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纯洁幼小的心灵。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破坏东西呢?这就需要父母去细心的观察。其实,孩子破坏物品是与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经历紧密相关的。

1.活泼冲动的孩子

他们毁坏东西往往是无心的,这些孩子往往精力过剩。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可以在家里划出不允许孩子随便出入的范围,以便减少孩子闯祸的可能性。如果孩子的求知欲特别强,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收集可以刻划的废旧物品,启发孩子的创造性,并允许他随意刻划。

2.好奇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很想弄清楚某件东西的工作原理,还想看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们把它拆开刻划,其实并不想损坏它,但是不知道怎么再弄好。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给他选择一些需要动手的简单玩具。

3.不能控制情绪的孩子

孩子小,还不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的孩子发泄情绪时往往会模仿大人发泄情绪时的一些破坏性行为。比如,有些大人生气时会摔东西,孩子不敢摔东西,只好在一边搞破坏——刻画桌椅。所以,父母不仅要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且要教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感情: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感受,给孩子示范怎样用恰当的方法表达情绪。

4.不爱惜东西的孩子

孩子得到东西太容易了,就会觉得无所谓。如果父母本身不珍惜东西,孩子肯定也不会特别珍惜。所以爱惜物品,是父母和孩子应共有的生活态度。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东西,也不要因为他喜欢什么就满足他什么。东西坏了,要教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或利用废物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此孩子将会更懂得珍惜,养成节俭的习惯。平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使用东西时,要怎么爱惜它。

5.有报复心理的孩子

少数孩子故意毁坏东西,是想让别人知道他的厉害。有这种现象,父母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可能是孩子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迹象。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应重点培养孩子的韧性,发展孩子对挫折的容忍力。同时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恶作剧、任意损坏东西的孩子让父母很头疼。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呢?

1.防患于未然

凭以往的经验,当父母觉察到孩子马上要“出手”时,应迅速跑过去加以制止,但不要怒气冲冲地大喊大嚷。

2.以静制动

孩子的破坏行为往往是其愤怒与挫折的表达。他们实施破坏行为常常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获得一种权力感,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当父母对他们的行径暴跳如雷时,刚好中了他们的圈套。因此,面对孩子的“战场”,父母应尽量保持平静。当然,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3.共同收拾残局

在开始时,孩子是不愿意收拾自己所造成的残局的。这时,父母千万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惩罚,强迫孩子去收拾。应该等孩子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既然我有能力造成这种场面,那么我也有能力亲自来收拾。之后,再让他与自己一道收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体会到什么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当然,整理完之后,父母不要忘了说“谢谢”。

4.宽容以待

在有意或无意识中,父母往往会对破坏欲强的孩子高度警惕,对他们的行为过多地加以限制。但无形之中,这样做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只能使情况更糟。因此,父母应该对他们宽容一些,让他们拥有正常孩子一样的自由,多让她们参加一些活动。因为通过各种活动,孩子才有可能体验到以其他途径吸引他人注意所带来的快乐,才有可能学会如何正确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例如,他会发现当自己以“大哥哥”的形象出现、保护弱小儿童时,会更加受人欢迎,这样会增强孩子的保护欲从而减少破坏欲。

教子点拨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物权”的概念并不明确,经常会破坏一些物品,比如,他们经常会拿小刀在物面上乱刻乱划。这个时候,父母应给孩子灌输“尊重物权”的观念,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