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简单的教子说明书
13796600000017

第17章 孩子不自立怎么办?

自立能力是指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只会让孩子对家长形成很强的依赖性:从智力方面讲,自主性差的人遇事容易依赖别人,没有自己的主张,不善于独立思考;从性格上来说,则会使意志软弱,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能力,碰到困难掉头就跑。

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呢?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例如,让孩子从洗自己的小袜子开始,逐渐学会洗自己的小毛巾、小衣服等;从帮父母拿碗筷,逐渐学会洗米、煮饭、洗菜;从与小朋友玩儿游戏开始,逐渐学会在客人来时,迎接客人、拿食品招待客人、主动地与客人讲话、求教、讨论,等等。

这样,一方面能锻炼孩子的敏捷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孩子控制自己和应变的能力。使孩子逐渐学会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引导和具体的指导,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要进行及时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自觉地完成各种事情,提高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孩子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2.不要认为孩子干不了干不好

如果孩子自愿要求帮助家长干点小事,家长应该鼓励并指导孩子去干,不要常常认为孩子还小,干不了,就不许孩子动手。结果一方面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另一方面打击了孩子热爱劳动、喜爱探索的积极性,孩子将来就不愿主动去做事情。形成了一旦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指导,孩子就什么事情都不懂干、不愿干的习惯。

对于孩子主动做事情的行为,家长应该特别地加以鼓励和赞扬。如果孩子做对了,得到了家长的表扬和奖励,孩子知道了这样做会得到家长的奖励,孩子就很乐意在以后常常主动地去做这些事情,以期待继续得到家长的表扬和奖励。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做了些家长不愿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随便发火,应该看到孩子的本意是想把事情做好,获得家长的奖励,并非有意捣乱。所以家长应该安慰孩子,并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可以多做。

3.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家长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其他的部分则留给孩子自己用脑袋去想,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偶尔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这时孩子必须更努力的配合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达成自己的要求,还得费心去说明或是说服。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依赖心变淡。给予孩子工作或角色的话,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产生责任感,而引发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4.适当地找“苦”给孩子吃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少年时代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贫贱忧戚的生活,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经千锤百炼,终有所成。少年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培养高尚品行情操和良好气质的关键时期。贫贱忧戚,固然不是我们故意追求的东西,但它确实可使有志气的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懂得如何勤奋努力、创造未来;而养尊处优,把享受寄托在他人的劳动之上,就会缺乏危机感,不思进取。

建议家长能适当找“苦”给孩子吃,避免他们染上“富贵病”。而经历过艰难困苦环境锻炼之后,人不仅有坚强的意志、实干的本领,而且还会产生尊重他人、珍惜时光、爱护财物等优秀品质,其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都会加强。这对于他们适应社会,有所建树,将会大有裨益。

教子点拨

不能自立的孩子无法在社会中生存,所以,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孩子以援助,而是传授孩子独立生存的本领。遇到问题,父母要告诉孩子处理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