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97

第97章 中医内科(3)

(2)解痉平喘汤:全蝎(研末吞服)3g,蚂蚁(研末吞服)3g,制半夏10g,麻黄6g,杏仁10g,紫苏10g,麦冬10g,甘草4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咳喘明显者。

(3)麻杏苏茶汤:麻黄6g,杏仁10g,紫苏10g,茶叶6g,桔梗6g,干姜3g,诃子6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病程日久者。

3.外治法

(1)敷贴法:药用炙白芥子、延胡索各21g,甘遂、细辛各12g,共研细末,在三伏天适用。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将药面放在6块直径5cm的油纸上贴在背部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位上,然后用胶布固定4~6小时后去掉,每于初伏、中伏、末伏共贴三次,连续贴治3年。

(2)针灸法: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穴。咳嗽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取1个或2个穴位,用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背部可加拔火罐。

缓解期取穴肺俞、大椎、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中脘、脾俞。每次选用2个或3个穴位,用较轻刺激,间日治疗1次。在发作前的季节针灸,可作预防性治疗。

【预防调护】

注意避免感冒,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体育锻炼,青壮年人可经常进行耐寒、体育、呼吸三锻炼,不断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如酒、鱼、虾、肥肉、浓茶等,勿过饥过饱。保持良好情绪。平时要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等。居住环境的空气宜新鲜,有吸烟嗜好者,应坚持戒烟。

第五节心悸

心悸指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常见诱因为惊恐、劳累。发病特点表现为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病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参照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嗜食膏粱厚味,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心神不宁而心悸。

感受风寒湿外邪,内舍于心,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引起心悸。

【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可见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及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扶正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配合养心安神;祛邪以化痰涤饮,活血化瘀为主,配合重镇安神。

【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党参10g,茯苓10g,远志6g,石菖蒲10g,酸枣仁15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茯神10g,远志6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炙甘草5g,木香10g,熟地黄10g。水煎服,每日1剂。

3.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麦冬10g,生地黄10g,玉竹10g,丹参15g,黄连5g,栀子10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磁石(先煎)25g,珍珠母(先煎)30g。水煎服,每日1剂。

4.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10g,炙甘草10g,党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15g,桂枝10g,炙甘草6g,白术15g,泽泻15g,制半夏10g,陈皮10g,桑白皮10g,远志10g。水煎服,每日1剂。

6.心血瘀阻

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0g,赤芍、白芍各10g,川芎10g,延胡索10g,香附10g,青皮10g,生地黄10g,当归10g。水煎服,每日1剂。

7.痰火扰心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5g,陈皮10g,制半夏10g,茯苓15g,竹茹10g,枳实10g,丹参10g,远志6g,栀子10g,黄芩10g,陈胆星10g,神曲10g,大枣5枚,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酸枣仁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适用于心律失常,证属心肝阴血不足者。

(2)朱砂安神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律失常,证属心血不足,心火亢盛者。本品不宜久服。

(3)柏子养心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心律失常,证属心脾两虚者。

2.简易方

(1)苦参20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心悸而脉数或促者。

(2)红参10g,当归10g,赤芍15g,茯苓15g,炙甘草20g,桂枝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心律失常阳虚者。

(3)党参30g,丹参30g,苦参20g,炙甘草15g,柏子仁10g,常山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心律失常,心烦不安者。

3.外治法

(1)胆南星10g,川乌10g,共为细末,用黄蜡融化摊于手足心。每日1次,晚敷晨取,1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心悸心阳衰弱、瘀血阻络者。

(2)生地黄45g,五味子30g,麦冬20g,竹叶10g,党参20g,上药加水3000ml,煮沸30分钟,去渣取药液,待药温后浴双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每剂可用2日。适用于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气短懒言者。

【转归预后】

心悸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等情况。

【预防调护】

做好患者的思想开导劝慰工作,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由药物引起心悸者,应停止有关药物使用。如患者为孕妇,必要时要中止妊娠。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第六节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指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本病可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其他疾病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胸痹重症属真心痛,涉及救治也包含在本节之内。

【病因病机】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发为胸痹心痛。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本病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且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病理变化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诊断】

(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需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做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治法。

治疗上当予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滥补、猛攻,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至于补泻之多少,当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辨证论治】

1.寒凝心脉

症状:猝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12g,细辛3g,薤白10g,瓜蒌15g,当归12g,芍药12g,甘草6g,枳实12g,厚朴12g,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2.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2g,枳壳12g,香附12g,陈皮6g,川芎10g,赤芍12g。水煎服,每日1剂。

3.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味。

瓜蒌15g,薤白12g,半夏10g,胆南星6g,竹茹6g,人参15g,茯苓12g,甘草6g,石菖蒲15g,陈皮6g,枳实12g。水煎服,每日1剂。

4.瘀血痹阻

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2g,柴胡10g,桔梗6g,枳壳12g,牛膝15g,当归12g,生地黄15g,降香12g,郁金12g。水煎服,每日1剂。

5.心气不足

症状: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人参12g,黄芪12g,肉桂10g,浮小麦15g,大枣2枚,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6.心阴亏损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