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78

第78章 中医妇科(2)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党参20g、黄芪60g、阿胶10g。

熟地黄12g,肉苁蓉10g,覆盆子10g,当归6g,枸杞子15g,桑寄生15g,菟丝子12g,艾叶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面色晦黯,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眼眶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党参20g,黄芪60g,三七9g。

制附子6g,肉桂6g,熟地黄12g,山药12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鹿角胶10g,当归6g,杜仲15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数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景岳全书》)合二至丸(方见经期延长)。

熟地黄12g,山药12g,枸杞子15g,山茱萸10g,菟丝子12g,鹿角胶10g,龟甲胶10g,川牛膝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血热证

(1)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燥证门》)。

人参10g,沙参10g,玄参10g,麦冬10g,玉竹10g,五味子6g,熟地黄10g,山茱萸10g,车前子10g,牛膝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实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黄芩9g,焦栀子9g,生地黄10g,地骨皮9g,地榆9g,生藕节9g,阿胶10g,陈棕榈炭9g,龟甲10g,牡蛎20g,生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生地黄20g,酒大黄6g,赤芍10g,牡丹皮10g,当归尾10g,枳壳10g,龟甲10g,桃仁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二)止血后治疗

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

(1)辨证论治。

(2)中药人工周期疗法:补肾为主的促卵泡汤、促排卵汤、促黄体汤、调经活血汤进行序贯治疗,一般连用3个月经周期以上。

(3)先补后攻法:以补肾为主,常选左归丸或归肾丸、或定经汤等先补3周左右,第4周在子宫蓄经渐盈的基础上改用攻法,即活血化瘀通经。

(4)健脾补血法:主要运用于更年期崩漏患者,可选大补元煎(方见月经后期)或人参养荣汤(方见闭经)。

(5)手术治疗:对于生育期和更年期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崩漏,或已经诊刮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提示有恶变倾向者,宜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分别选择诊刮术、宫内膜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6)促绝经法:对于年龄超过55周岁仍未绝经,崩漏反复发作又无须手术者,可选用中药或西药促其绝经。

【预后】

青春期随发育成熟可痊愈;生育期、更年期多可治愈,少数有转变为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预防调护】

(1)注意经期卫生。

(2)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

(3)及时治疗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出血性月经病。

第三节闭经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对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因非药物所能奏效,不属本节讨论范畴。

对于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前后的月经停闭不行,或月经初潮后1年内月经不行,又无其他不适者,不作闭经论。

【病因病机】

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冲任不充、血海空虚,无血可下;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瘀阻冲任,血不得下。

【诊断】

女子已逾16周岁未有月经初潮;或月经初潮1年余,或已建立月经周期后,现停经已达6个月以上,注意有无周期性下腹胀痛、头痛及视觉障碍,有无溢乳、厌食、恶心等,有无体重变化(增加或减轻)、畏寒或潮红或阴道干涩等症状。

【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迟、量少、色淡红、质薄,渐至经闭不行;神疲肢倦,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10g,黄芪60g,白术20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6g,熟地黄12g,当归10g,白芍10g,五味子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年逾16岁尚未行经,或月经初潮偏迟,时有月经停闭,或月经周期建立后,由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渐至月经停闭;或体质虚弱,全身发育欠佳,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或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倦怠乏力,夜尿频多;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方见崩漏)加淫羊藿10g、紫河车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阴虚血燥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红质稠,渐至月经停闭不行;五心烦热,颧红唇干,盗汗甚至骨蒸劳热,干咳或咳嗽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生地黄12g,熟地黄12g,白芍10g,麦冬10g,知母10g,地骨皮9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不行,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少腹胀痛拒按,烦躁易怒,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而涩。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黄10g,川芎9g,赤芍10g,牛膝15g,桔梗10g,柴胡6g,枳壳1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5.痰湿阻滞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黏腻,渐至月经停闭;伴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神疲倦怠,纳少痰多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苍附导痰丸(方见月经过少)加当归10g,川芎10g。

人参10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多数功能失调性闭经预后较好,器质性病变疗效常不满意。

【预防调护】

(1)注意经期卫生。

(2)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

(3)调畅情志。

(4)节饮食。

(5)积极治疗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等疾病。

第四节痛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冲任胞宫气血不畅;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冲任胞宫气血不足。

【诊断】

腹痛经潮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l~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6g,干姜6g,延胡索15g,没药10g,当归10g,川芎10g,官桂6g,赤芍10g,蒲黄9g,五灵脂9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牡丹皮10g,黄连9g,生地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车前子10g,薏苡仁20g,败酱草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人参10g,黄芪60g,熟地黄12g,当归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5.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巴戟天10g,杜仲12g,续断12g,乌药10g,艾叶6g,当归10g,熟地黄12g,白芍10g,益母草9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功能性易治愈,器质性可减轻,治愈较困难。

【预防调护】

(1)注意经期、产后卫生。

(2)避免受寒。

(3)调畅情志。

(4)不宜过食寒凉、滋腻、生冷之品。

第五节经行发热

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者,称“经行发热”。

【病因病机】

(1)肝肾阴虚:经行之际,营阴愈虚,虚阳浮越。

(2)气血虚弱:经行气随血泄,营卫阴阳失调。

(3)瘀热壅阻:经行之际,血海充盈,瘀热内郁,气血营卫失调。

【诊断】

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经净后可自退。

【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午后潮热,经量少色红;两颧红赤,五心烦热,烦躁少寐;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清热。

方药:蒿芩地丹四物汤(《中医临床家徐志华》)。

青蒿10g,黄芩9g,地骨皮10g,牡丹皮10g,生地黄12g,川芎9g,当归10g,白芍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自汗出,经量多,色淡质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治法:补益血气,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瘀热壅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化瘀清热。

方药:血府逐瘀汤(方见闭经)加牡丹皮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防调护】

(1)注意经期卫生,避免感受外邪。

(2)调补脏腑之虚。

第六节绝经前后诸证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病因病机】

(1)肾阴虚: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心肾不交;脑髓失养等。

(2)肾阳虚:脾肾阳虚;肾虚血瘀。

【诊断】

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目晕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方见崩漏)合二至丸加制首乌12g,龟甲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方见崩漏)加减。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