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61

第61章 平肝息风药

定义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物及矿石类药物。

功效

本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功效。部分平肝息风药物以其质重、性寒沉降之性,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等作用;某些息风止痉药物兼有祛风通络之功。

分类及其适应证

热极生风——凉肝息风

肝阳化风——潜阳息风(质变)

血虚生风——养血息风

阴虚动风——滋阴息风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皱纹盘鲍(毛底石决明)、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2.珍珠母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

3.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以上三味药物,性味均为咸寒,归肝经。都有平肝潜阳、平息内风的作用。但石决明平肝定眩为强。

4.代赭石为三方晶系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打碎生用或醋淬研粉用。

本品性味苦,寒,归肝、胃、心经。具有平肝潜阳、降逆止血的功效。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为矿石类药物,质重沉降,长于镇潜肝阳;又性味苦寒,善清肝火,故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本品质重性降,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上逆之胃气而具止呕、止呃、止噫之效。治疗气逆喘息是由于本品重镇降逆,亦能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本品亦可用治哮喘有声,卧睡不得者;血热吐衄,崩漏。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有凉血止血之效。又本品善于降气、降火,尤适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

用量:1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孕妇慎用。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5.刺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炒黄或盐炙用。

本品性味为辛、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平肝息风、疏风散热的功效。

本品味苦降泄,主入肝经,有平抑肝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苦泄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郁结,尚入血分而活血。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可与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药同用。本品味辛,又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为祛风明目要药。

如果皮肤出现风疹瘙痒,瘙痒难耐也可以使用本品。

用量:3~9g。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1.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立冬至清明前采集。

本品性味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凉肝息风的功效。主要针对肝经热极生风的证候。本品性凉,主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故用于头痛、眩晕。本品入肝、心包二经,有和缓的息风止痉作用,又能清泄肝热,故用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症,尤为相宜。

此外,本品具有轻清疏泄之性,能清热透邪,故又可用于风热外感、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之证。与蝉蜕、薄荷同用,可治小儿惊啼、夜啼,有凉肝止惊之效。

用量:3~12g。入煎剂宜后下。

2.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家种天麻块茎较长,为类圆柱形。本品以体大、色黄白、质坚实、断面半透明者为佳。

天麻为常用中药,性平,味甘。具有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抽搐、破伤风症。本品主入肝经,功能息风止痉,且味甘质润,药性平和。故可用治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

本品既息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不论虚证、实证,随不同配伍皆可应用。本品又能祛外风、通经络、止痛,治疗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用量:3~12g。

3.地龙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生用或鲜用。

本品性味咸,寒,归肝、脾、肾经。地龙秉承阴气,又善于走动,故可清肝息风、通络止痉。本品性寒,既能息风止痉,又善于清热定惊,故适用于热极生风所致的神昏谵语、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或癫、癫狂等症;气虚血滞引起的半身不遂、痹证都可以通过地龙的善于通行走窜治疗。本品性寒降泄,长于清肺平喘,与其他止咳平喘药同用,可增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还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用量:5~9g。鲜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4.全蝎系钳蝎科动物问蝎的干燥全体。单用尾,称蝎尾。水漂去盐质,晒干。

体轻、质脆、气微腥,味咸。

本品性味辛,平。具有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斜。对顽固难治之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之疼痛,头痛功效显着。亦可用治颈淋巴结核溃脓期,骨髓炎,骨结炎。外用可治子宫颈癌,内服可作为治疗胃癌、肝癌、肺癌的辅助药物。

用量:1.5~6g,水煎服。研末吞服,每次0.5~1g,每日2次。

辛散有毒,虚证慎用。

5.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现在仍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供应偏紧。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

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疑难疾病。这些作用与本品为动物药的灵动搜风,以毒攻毒有关。

用量:1~2条。研粉每次0.5~1g。

辛散有毒,虚证慎用,不可过服。

6.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生用或炒用。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本品性味咸、辛,平,归肝、肺、胃经。功效为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本品咸辛平,入肝、肺二经,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故对惊风、癫而夹痰热者尤为适宜。本品味咸,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治疗痰核、瘰疬。

用量:5~9g。研末吞服,每次1~1.5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