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59

第59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定义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药性特点

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及止咳平喘药三类。温化寒痰药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部分药物质润、味咸;止咳平喘药主归肺经,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温或寒,由于药物性味不同,质地润、燥有异。

功效

化痰止咳平喘药具有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要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与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

分类及其适应证

温化寒痰药——主治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火痰证

润燥化痰药——燥痰证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半夏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本品以颗粒大,外色白净,无粗皮,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本品性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半夏为常用中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症。生品外用可治痈肿痰核。姜半夏长于辛温散结;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且温性较弱(甘草石灰水所制);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清半夏能清化热痰(明矾制,酸寒);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

用量:3~9g。

反乌头。

2.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用姜汁、明矾制过用,为制南星。河南禹州市(即原禹县)所产天南星习称“禹南星”,个大、质坚、粉足、色洁白,畅销全国并出口。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色白,粉性。气微辛,味麻辣。

天南星为常用中药,性温,味苦、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之功效。用于顽痰咳嗽、风疾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

用量:3~l0g,多制用。外用适量。

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附药:胆南星

胆南星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性味苦、微辛,凉,归肝、胆经。

功能清化肝、胆热痰,息风定惊。适用于中风、癫、惊风、头风眩晕、痰火喘咳等证。

3.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生用或炒用。性味辛,温,归肺、胃经。

能温肺化痰,降气平喘。治疗寒痰喘咳,悬饮;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

用量: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4.白前为萝摩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及根。生用或蜜炙用。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或蜜炙用。气微,味微甜。

本品性味辛、苦,微温,归肺经。具有降气、消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本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

用量:3~9g。

第二节清化热痰药

1.贝母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

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称“炉贝”。生用。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原产于浙江象山,现主产于浙江鄞县。

本品性味苦、甘,微寒,质润,归肺、心经。川贝母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浙贝母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清热散结之功为胜。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泄肺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治肺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本品还能清化郁热,化痰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等药用,治热毒壅结之乳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用量:3~10g;研末服1~2g。

反乌头。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2.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和双边栝楼的成熟果实。生用,或以仁制霜用。

本品性味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化痰、宽胸理气、润肠通便的功效。治疗痰热咳喘。本品甘寒而润,善清肺热,润肺燥而化热痰、燥痰。本品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瓜萎仁润燥滑肠,适用于肠燥便秘。

用量: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

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反乌头。

本品入药又有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之分。瓜蒌皮之功,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瓜蒌仁之功重在润燥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则兼有瓜蒌皮、瓜蒌仁之功效。

3.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的中间层。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以身干,色黄白,条细,质柔韧不易折,无杂质为佳。生用、炒用或姜汁炙用。

本品性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夹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胎动不安。本品能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

用量:6~10g。生用(凉润)清化痰热,姜汁炙(温散)用止呕。

4.前胡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干燥根茎。生用或蜜炙用。以湖南、浙江等省所产量大质佳,根条粗壮、质柔软、气香浓。广东、广西所产根细、体轻、质硬、气微香,质量较次。

前胡为常用中药,性微寒,味苦、辛,归肺经。具有散风清热、降气化痰之功效。

本品辛散苦降,性寒清热,宜于痰热壅肺的咳喘。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咳痰黄稠。又能疏散风热,宣发肺气,化痰止咳。白前与前胡,均能降气化痰,治疗肺气上逆,咳喘痰多,常相须为用。但白前性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内伤寒痰咳喘。

用量:6~10g。

5.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用或炒用。

本品性味苦、辛,平,归肺经,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具有升宣肺气、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无论寒热皆可应用;咽喉肿痛,失音时本品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用量:3~l0g。

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本类药物主归肺经,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温或寒,由于药物性味不同,质地润燥有异,止咳平喘之理也就有所不同,有宣肺、清肺、润肺、降肺、敛肺及化痰之别。

其中有的药物偏于止咳,有的偏于平喘,有的则兼而有之。

1.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成熟种子,生用。

本品性味苦,平,质润,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化痰止咳、润肠通便、降气的功效。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本品主入肺经,味苦降泄,肃降肺气而能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咳喘病证。杏仁质润可用于肠燥便秘。本品外用,可治蛲虫病、外阴瘙痒。

用量:3~10g,宜打碎入煎。

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2.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黄白色,有油性。无臭,味淡、微苦辛。

本品性味辛、甘,平,归肺、脾、胃经。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治疗食积气滞证。

用量: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3.百部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块根。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性味甘、苦,微凉,归肺经。具有清润降肺、杀虫灭虱的功效。主要用于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本品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单用或配伍应用。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紫菀等;久咳不已,气阴两虚者,则配黄芪、沙参、麦冬等;治肺痨咳嗽,阴虚者,常配沙参、麦冬、川贝母等;治阴道滴虫,可单用,或配蛇床子、苦参等煎汤坐浴外洗,治头虱、体虱及疥癣,可制成20%乙醇液,或50%水煎剂外搽。

用量: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

4.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及泥沙,阴干取净款冬花用蜜水炒至不黏手。本品呈长圆棒状。上端较粗,下端渐细或带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茸毛。气香,味微苦而辛。

本品性味辛、微苦,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功效。本品温而不燥,既可化痰,又能润肺,咳嗽无论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均可用之。可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

用量:3~10g。

5.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性味苦,微寒,质润,归肺、胃经。本品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

常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如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此外其在胃热呕吐,哕逆中也可应用。

用量:5~10g,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6.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等地;后者习称“南葶苈”。

本品性味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效。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在水肿、悬饮、胸腹积水、肺源性心脏病所致水肿等疾病中经常配伍使用。

用量:6~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