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05

第5章 阴阳五行学说(3)

事物的五行归类,是以取象比类与推演络绎为基本方法的。所谓取象比类,即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征,直接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方位、五时、五脏的五行属性即是用此思维方法确定的。所谓推演络绎,即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的五行属性(如逻辑推理的“三段论”)。

(二)五行归类的意义及其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通过五行归属,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征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归于五行之中,如此则构建了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确立了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另一方面,也是更有意义的,就是此种归类将五行的内涵作了扩充,发展了五行的方法论方面的意义,使五行变成联结宇宙万物(包括人类),表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世界万物共有的功能性结构模型。

二、五行的生克规律及其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一)五行生克规律

五行的生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生、相克变化;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是指五行系统中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维持五行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一般用于阐释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

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犹如母子之间的代代相继,故《难经》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实为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与促进。

2.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及制约关系。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克关系《内经》称为“所不胜”与“所胜”之间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此,五行相克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制约与克制。

(二)生克规律在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五脏之间的某些联系五行学说以五行相生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以五行相生来阐释,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肝生筋,筋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血,血生脾”,即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温脾;“脾生肉,肉生肺”,即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气以充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即金生水,如肺气清肃下行有助于肾的纳气;“肾生骨髓,髓生肝”,即水生木,肾所藏之精滋养肝血。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也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其中“主”,即制约之意。五脏的功能,皆受到其所不胜的制约而防其太过。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以防心火过亢;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热可防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之肃降制约着肝的升发;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能疏脾,可防脾气壅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之健运可控制肾水泛滥。

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着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即所谓“制则生化”。

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五行学说既将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情志等分归于五行,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又将自然环境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色等亦分归于五行,认为同一行中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现象,即所谓“同气相求”。

如以心为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如此把属于五行中同一行的自然现象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表达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

2.概括五脏病变转变的某些规律五脏的生理功能因五行的生克关系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中某一脏功能失常,必然影响其他四脏。依五行的生克规律,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母子相及和乘侮的方式影响到其他四脏。以肝为例,肝病影响及心,为母病及子;影响到肾,为子病及母;影响到脾,为乘;影响到肺,为侮。其余四脏以此类推。

(1)相生关系传变:“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皆虚或单纯子脏虚弱之证。如脾气虚弱,土不生金,引起脾肺两虚,或肺虚日久,影响脾之健运(即子盗母气),导致肺脾气虚,皆可用补脾(即补母)之法治之。泻子,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皆实或单纯母脏实证。如心火亢盛,子病犯母而致的心肝火旺证,当采用泻心火为主的治法;即便肝火独盛,亦可以采用泻心火的方法抑制肝的功能偏亢。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以制约肝阳偏亢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的肝阳上亢证。

滋木生火法:是滋养肝血以生心血的方法,适用于肝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血,或心血不足不能充养肝血,以致心肝两虚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指温心阳以助脾阳健运的一种治法。

培土生金法:是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治法,适用于脾气虚衰,不能益肺气,或肺气虚衰日久累及脾气的肺脾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肾,或肾阴不足累及到肺而致的肺肾阴虚证。

(2)相克关系传变: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则是抑强扶弱。或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主要适用于因一行(脏)过亢引起的相克异常;或侧重于扶其不足,避免弱者被乘被侮,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主要适用于因一行(脏)虚弱引起的相克异常。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具体治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每一种治法在应用时都应谨遵抑强扶弱的原则。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盛脾虚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若属土虚木乘,则应重在健脾,兼以抑肝,可改称为“扶土抑木”法。

培土制水法:是以温运脾阳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胀满之证。此处的“水”,现指水湿邪气,因其产生与肾有关,故古人称“肾水泛滥”。若属水湿困脾,则当除湿为主,健脾为次,改称为“祛湿健脾”或“利水健脾”法。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肃肺气以抑制肝火刑肺的一种治疗方法,有时又指通过清泻肝火以助肺气清肃,适用于“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肝火偏亢为主者,重在“平木”;肺阴不足为主者,重在“佐金”。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补肾水之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证。

心火偏亢为主者,重在“泻南”;肾水不足为主者,重在“补北”。

补火暖金法:是温补心阳以暖肺寒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心肺阳虚,寒痰水饮内蕴于肺的病证。若病属寒痰水饮内盛损伤心阳者,治当温化寒痰、蠲饮利水为主。

关于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理论,五脏中某一脏有病,可影响到其他脏。要控制疾病的传变与发展,重要的是先处理好发病之脏,此乃治本之图,然后根据五行的母子相及和乘侮传变规律,预测其可能累及的脏,并同时给予或补或泻的处理,以阻断疾病的传变。

(三)指导诊断和确定治疗用药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有病,必然反映到体表,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而观察分析外在的病理征象,又可推知内脏的病变,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五行学说用于诊断,主要是以五行的归类分析四诊资料,以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推断病情、判断预后。

五行学说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药物的性味按五行归属确定其作用于何脏,从而指导脏腑用药;二是按五行的生克规律,推断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的产生不仅在当时与巫神作斗争中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且指导着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

在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促进中西药结合的今天,学习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对掌握中医药学理论、进行中医药学实践仍有一定指导意义,也是阅读古典与运行书籍,继承老中医中药工作人员经验时必须具备的知识。但是,我们学习阴阳五行时,也必须明确,阴阳五行学说毕竟限于历史条件,它不可能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的理论,由于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宇宙间万物机械地分成五大类,它也不可能充分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因此,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对待,却不可将五行的公式生搬硬套,推测滥用,否则就可能脱离医疗实际,而得到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