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47

第47章 解表药(2)

8.白芷为伞型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呈长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主产于浙江、湖北、辽宁等地。

本品性味辛,温,归胃、大肠、肺经。主要功用为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外感风寒出现的头痛(前额)、鼻塞。本品芳香通达可以祛风止痛。用于疮疡肿痛者,未溃能消散,已溃能排脓。还可以运用于寒湿带下和寒凝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

用量:3~9g。

9.细辛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卷缩成团,多为须根或根茎,有的残留有叶、花或果,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生用。辽细辛根细、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以根茎为重,是东北的道地药材之一。

含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

本品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温经散寒、通诸窍之功效。治疗风寒感冒,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治疗风冷牙痛,煎汤含漱;治疗风湿头痛和关节痹痛;为治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治疗肺寒咳喘,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

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1.薄荷薄荷亦称苏薄荷、鱼香草,唇形科薄荷属,可作药用亦可作食用。薄荷是散风解热药,它所含的薄荷油,是药用的有效成分。

薄荷在中医药中用途甚广,以茎、叶入药、性寒,味辛,归肺、肝经。具有解表、散风热的功能。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用茎、叶煎汤熏洗,可治各种皮肤湿疹、漆疹。炎热夏日,薄荷药膳,如薄荷豆腐荷叶汤、薄荷鸡丝汤等,可谓防暑降温佳品。此外,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

用量: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本品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本品性味辛、苦,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①用于麻疹不透。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②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喉痹。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本品配瓜蒌、连翘、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郁化火,胃热壅络之乳痈证。本品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同用,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

用量: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3.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蝉蜕略呈椭圆形而弯曲,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无臭,味淡。

本品性味苦,寒,归肺、肝经。主要功能为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治疗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此外,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

用量: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孕妇当慎用。

4.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需在霜降后收集。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性味甘、苦,寒,质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凉肝润肺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燥热咳嗽。若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本品亦可与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清肝药同用。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用量:5~9g。

5.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生用。可把药菊分成4大类,即白菊花、滁菊花、贡菊花和杭菊花四类。在每一类里则根据原产地取名。在白菊花类里,以产安徽亳县的亳菊品质最佳,其次如河南武陟的怀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河北安国的祁菊,浙江德清的德菊等。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本品性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上亢、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等证。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黄菊和野菊花还可治疗疮痈肿毒。

用量: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6.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干燥带宿萼的成熟果实。生用或炒用。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质量以干燥、粒大饱满、气芳香、无杂质霉变者为佳。

本品性味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

用于风热感冒,头昏头痛;还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

用量:6~12g。

7.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生用,或煨用。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生用,或煨用。体重,质硬,富粉性。

本品性味甘、辛,凉,质润,归脾、胃经。具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清热生津的功效。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本品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甘凉,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其升提之功对于热泄、热痢甚佳。

用量: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8.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膨大,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本品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升阳的功效。用于表证发热、寒热往来及少阳证。本品辛行苦泄,性善调达肝气、疏肝解郁,可用于治疗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升阳举陷,可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脱垂。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南柴胡偏于疏理肝气,北柴胡重于清热。

用量: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