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44

第44章 病性辨证(7)

【病因病机】多因情志郁结,或邪热蕴结肝经,郁而化火,上犯于肺所致。肝气升发,肺性肃降,升降相因,则气机调畅。若肝气升发太过,气郁化火而亢逆上行,影响及肺,使肺失清肃,便形成“木火刑金”的肝火犯肺证。

肝经火郁,故胁肋灼痛;郁火内积,肝失条达柔和之性,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熏灼于肺,则肺失清肃,故咳嗽发作,胸部灼痛,若火热内灼,咳伤肺络,则见咳血;肝火炎上,故烦热口渴,头晕目赤。

【治疗原则】泻肝清肺。

八、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心烦不眠,惊悸多梦,头晕,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时有梦遗,咽干,尿黄,便结,或见潮热盗汗,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思虑不遂,情志化火,致心阳偏亢,耗损肾阴,或是房室不节,虚劳久病等,以致肾精亏损,虚阳偏亢,扰乱心神。《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理上心阳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阴上济于心,以制心火,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则心阳偏亢,或是心火亢于上,而内耗阴精,以致肾阴亏于下。心肾之阴阳水火,失去协调既济的关系,从而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改变。

肾阴亏少,心阳偏亢,虚火内扰,则心神不安,故虚烦失眠,惊悸多梦;阴精不足,则耳目失养,骨髓不充,故头晕,健忘,耳鸣,腰酸,膝软;阴不敛阳,相火偏旺,扰乱精室,故时有梦遗;虚火内扰,阴液耗伤,则见口干,盗汗,潮热,尿黄,便结,脉细数等症。

【治疗原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九、肺肾阴虚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或有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多因燥热,痨虫等,耗伤肺阴,或久咳久咯,肺阴亏损,而病久及肾,或因房劳太过,阴精亏少,阴液不能上承,或虚火灼肺,从而形成肺肾阴虚证。肺喜清润,能敷布津液,肾之阴精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肺肾之阴津互相滋助。若肺肾阴液亏虚,则机体失其濡养而燥热内生,故肺失清肃而气逆,肾阴不能敛阳而火动,是为肺肾阴虚的病理特点。

阴虚肺燥,津不上承,肺失清润,故干咳少痰,口燥咽干,甚或音哑;虚火内扰,灼伤肺络,故见咳血或痰中带血;阴虚生内热,髓亏骨失充养,则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腰膝酸软;阴精不足,虚火内扰,故男子可见遗精,女子可为经少经闭,亦可为月经量多。

【治疗原则】滋补肺肾。

十、肾不纳气

【临床表现】呼多吸少,喘促气短,动则尤甚,声音低怯,咳吐白痰,腰膝酸软,或溺随咳出,或疲乏自汗,或畏冷肢凉,面白唇暗,舌淡苔白,脉弱而数。亦或咽干,口燥,颧红,躁扰不宁,脉细而数。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病久及肾,以致肺肾气虚。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故肺肾气虚的病变,常表现为呼吸气息的异常。

因其病本已经及肾,肾虚而摄纳无权,故称“肾不纳气”。肾不纳气以气虚为主,一般偏于阳虚,但亦有偏于阴虚而为气阴不足者。

肺肾气虚,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故呼多吸少,气短喘促,动则尤甚;肺气亏虚,津液不得敷布,则聚而为痰饮,痰饮停肺,故见咳嗽吐痰;肺虚则宗气亦微、卫表不固,故声音低怯,常自汗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则尿随咳出,或余沥不尽。若兼见畏冷肢凉,面白唇暗,脉弱而数者,为气虚而偏阳虚,系阳气失却温煦,推动乏力,若兼见颧红,咽干、躁扰不宁,脉细而数者,为气虚而兼阴液亏少,以致阴不敛阳。

【治疗原则】补肾纳气。

十一、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或少腹冷痛,久泻久痢不止,或下利清谷,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甚则腹胀水臌。舌质淡胖或淡嫩,舌苔白滑,脉弱或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多因病久耗伤阳气,如水邪久踞,肾阳虚衰而不能温养脾土,或为久泻久痢,脾阳衰微而病损及肾,终则脾肾阳气俱衰。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之阳气互相资助,共同温煦机体。脾主运化,赖命火助其腐熟,肾主水液,亦须脾阳之健运以为之转输。故脾肾阳虚,其证候主要表现为阴寒内盛,运化失职,水液停聚等。

脾肾阳虚,则阴寒内盛,阴寒阻滞阳气,机体失其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白,少腹腰膝冷痛;脾阳不振,又不得命火之助,则运化迟钝;水谷不得腐熟,故下利清冷,或完谷不化,五更泄泻;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命门火衰而不能气化水液,则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而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腹胀水臌等症。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

十二、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耳鸣如蝉,口燥咽干,胁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病因病机】多由房室不节,肾之阴精耗损,以致肝阴随之亏虚,或因情志内伤,肝阳过亢,久则耗阴,肝阴不足而下及肾阴,或是温热病久,肝肾阴液被劫等所致。

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滋长,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则水不荣木,因而肝阴亦亏;肝阴不足,则下及肾阴,以致肾阴亦虚。阴虚则阳亢,故肝肾阴虚证以阴液亏少,虚阳偏亢为病变特点。

肝肾阴液亏虚,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耳鸣,健忘;阴亏而虚阳偏亢,虚火内扰,则见失眠,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肝失滋养,则胁痛隐隐;阴精亏少,则腰膝酸软;虚火扰动精室,则见遗精;阴亏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

另外,中医辨证还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详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着作,在此我们仅作简要介绍。

1.六经辨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纲领,它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三阴证多寒证、虚证。

三阳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三阴病治疗,当以扶正为先。

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

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在六经病证的传变中,循三阳三阴顺序而传者,称之为循经传,不循此顺序而传者,称越经传。表里相合两经的病证互相传变者,称表里传。疾病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者,称之为直中。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并病。二经病证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六经病证基础上,又有它证表现者,称为兼证。六经病证转变为其他病证者,叫做变证。

误治伤正,病情恶化者,称为坏证。

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是否得当、患者体质偏差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2.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也是外感温热病证候分类的一种方法,是清代叶桂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他把温病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用来说明温病证候浅深轻重和传变规律。

一般来说,卫气营血辨证中,邪在卫分、气分者病情轻浅,邪入营分、血分者,病情深重。温病的传变有顺传和逆传两种,由卫分到气分,进而发展到营分、血分者,为顺传;卫分证直接陷入营分证者,为逆传。

由于温病病情复杂多变,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有不同阶段的证候相互交织错杂的表现,如卫气同病、气血两燔等。

脏腑经络是卫气营血辨证的物质基础。卫分证病变多涉及肺卫皮毛,气分证病变多影响胸膈、肺肠、脾胃、胆等脏腑组织,营分证候多关系到心与心包络,血分证病变多耗损肝肾阴血。

3.三焦辨证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在三焦辨证中,邪在上焦主要表现为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病在中焦则表现为脾胃功能障碍的证候;邪入下焦,主要反映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的病变。

上、中二焦病变,多属实证;下焦病变,多为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