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28

第28章 四诊(1)

四诊是中国传统医学具有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古人叫“诊法”,包括四种基本方法,即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大法宝。

当人体有病时机体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现,即症状和体征,可以通过这四种不同的方法观察、了解疾病。

望、闻、问、切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单一地运用某一种诊法去判断疾病,忽视四诊合参是不对的,所以在临床上四诊必须结合运用,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病情,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望、问、闻、切——诊断疾病的四大法宝。

第一节望诊

根据现代研究,人们由视觉获得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0%:所以充分利用视觉,训练敏锐的观察力,是熟练掌握望诊技术所必需的,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难怪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意思是说通过望诊而了解病情是非常神妙的,是医生高超医术的体现。

望诊,即运用最直观的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

人体的内脏与体表通过经络及其气血运行而密切联系,因而内脏病变可通过体表而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对体表变化的观察可以了解、测知内脏的健康或病态;而人体的排出物是内脏功能活动的产物,可以显示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因此,通过对人体体表的观察,可以诊断整个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变,中医称此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色泽、形体动态、舌象、皮肤、五官九窍等局部情况,排泄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以及望小儿指纹等。

一、望全身情况

(一)望神

“神”,是指神气、神志而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功能状态。神来源于先天之(肾)精,靠后天(脾胃化生)之精不断滋养、补充而兴旺,所以它也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观察神的变化,就可以知道气血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如有的病人虽然症状严重,但是精神饱满、目光有采、言语清楚、面色润泽、气息如常,说明正气未伤,神气未去,其预后一般良好;相反,如果症状表现虽然不太严重,但精神萎靡、眼昏睛暗、言语失伦、呼吸异常,这都是正气衰败、神气将夺的征象,预后一般不良,中医称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生命的主宰。

望神的方法是以神会神,即医生应集中精神与患者进行信息交流,如通常所说的心领神会,因为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最为真实。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形体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但人的精神活动,往往于无意中流露于目光,所以眼睛可以传神,目光也成为望神的重点。此外,神志意识也是望神的重要内容。望神的内容主要包括得神、失神、假神、神气不足、神志异常等。得神、失神、假神的鉴别。

(二)望色

望色,主要是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部可以称为人体的第一门窗,因为面部位于人体最暴露的部位,是阳气集中之处,经络汇聚之所,是气血最丰富的部位,所以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疾病往往最能在头面部预知,故面部可以称为人体的第一门窗。

望色首先要区别正常人体在生理状态时的面色和疾病状态时的面色。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虽然体质差异、所处环境不同以及季节、气候、工作等的不同,都可使正常面色有偏黑或偏白的差异,但只要是明润光泽,皆属于正常面色的范围。

望色最好选择在白天自然光线下进行,医生和患者都必须进入安定、平静的状态,调匀呼吸气息使血脉平静。色与泽都是物体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现象,色显示色调的变化,不同的色反映着不同的证;而泽是亮度的变化,它反映着机体精气的盛衰,所以观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判断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发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提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如病人面色晦暗枯槁,提示病变深重,精气已伤,其病难治,预后不好。

中医经过实践探索,归纳出五色诊法,即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也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现将五色主病概述如下。

1.白色多由于阳气虚弱,气血运行无力或失血耗气、气血不足、不能营养面部所致。一般提示病人患有虚寒证或失血证。

2.黄色多由于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或水湿内盛,使脾不能运化所致,是脾虚和体内有水湿的外在表现,一般提示病人患有脾胃虚弱,如出现面、目、身皆黄色且色彩鲜明似橘子,称为阳黄,提示病人患有湿热证;如色彩黄而晦暗似烟熏,称为阴黄,提示病人患有寒湿证,这两种情况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或胆道、胆囊疾病。

3.赤色多由热盛而致血液充盈脉络,一般提示病人患有热证,如外感发热或里实热证。虚热的病人,只有两颧部潮红。如久病或重病的病人面色苍白却突然出现粉红色似化妆样,这是虚阳上越的严重征候,称为戴阳证。

4.青色多由于寒邪留于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或气滞或气虚而致血液停滞成瘀血,一般提示病人患有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

5.黑色多由于肾阳虚致使水分过多地留于体内,造成寒水阴邪过盛,一般提示病人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三)望形体

望形体主要是观察病人体形的壮、弱、肥、瘦等。

形体强弱与五脏功能盛衰相一致。脏腑功能强盛、发育正常则外强,表现为肌肉丰满,皮肤润泽,躯体壮实,四肢匀称,体重身长与年龄相称;内衰则外弱,常见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有“形盛气衰”“精血不足”等形体特征。

一般来讲,形盛气衰者,平时形体肥胖,肌肉松软,吃饭减少,不爱活动,稍动则喘,容易疲劳,容易患有脾虚痰湿证,即所谓“胖人多湿”;精血不足者,平时形体消瘦,胸廓狭窄,饭量大,皮肤干燥,情绪容易激动,容易患有虚劳痰嗽,即所谓“瘦人多火”。

(四)望姿态

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敏捷,行住坐卧,各随所愿。正如养生谚语所说:“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是对正常健康姿态的描述。但是,不同的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和体位。如病人卧位,但能够自由转侧,喜欢面朝向外面,一般提示患有阳证、热证、实证;如病人精神萎靡,身体困重难以转身,喜欢面朝向里面,一般提示患有阴证、寒证、虚证。

临床上还应注意观察病人的一些异常动作,如患急性热病的病人眼睑、口唇、手指、足趾不时颤动,提示病人将发生抽筋;如一侧手足不能自主运动或麻木不仁,多提示中风偏瘫;如项背强直,呈角弓反张状态,四肢抽搐,提示患有痉病(常见为破伤风)。

二、望局部情况

局部是全身的一部分,它也反映了内部脏腑气血的运行与功能活动,当体内有病变时,体外相应的部位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所以细致观察局部的某些变化,也可测知体内脏腑气血的盛衰及其病变。

由于头部是各条阳经经脉交会的地方,并内藏有脑髓,所以望局部主要是观察头的外形、动态及发的色泽变化,从而可以测知肾和气血的盛衰情况。

(一)望头与发

对头的形态及动态的观察,主要是了解小儿的发育及对风证的辨别。如先天肾精不足,可见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并伴有智力发育不全;如小儿囟门高突,一般是患热证;无论大人或小儿,若头部摇摆不定,都是患有风证。

头发的色泽来自精血的滋养,如头发细而稀疏并且容易脱落,或者头发干枯无光泽,一般提示患者肾虚精血不足;如突然出现片状脱发,称为“斑秃”,俗称“鬼剃头”,一般是血虚受风所致,也可因忧虑、紧张等精神刺激致气滞血郁、血热生风而成。

头发生长障碍的原因很多,既可是全身气血虚损,或头皮局部病变所致,也可由外邪侵袭所致。

(二)望目

目,即眼睛,眼睛不仅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而且是人体内脏的外镜。眼睛和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眼睛如何,身体就如何”。所以眼睛又被称为健康之窗。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人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并认为观察目的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此即“五轮”学说,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疾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眼神是望神的重点,此外,由于脏腑经络气血都上注于目,特别是目为肝窍,所以观察目的异常变化,不仅可观察肝,而且也能观察其他脏腑的病变。目的望诊,主要应注意色诊、动态和形态。若白睛黄染,提示病人患黄疸;若眼睑红肿热痛,提示患有肝经风热证;若眼睑肿大像卧蚕,提示患有水肿;若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侧肢体瘫痪,双目紧闭,提示病人患有中风,病情危重。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许多全身性疾病都可在眼睛部位反映出来。临床上有经验的老中医,只要观察眼睛及其目光,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甚至能诊断出体内患了什么病症。

(三)望耳

耳是人体体表外窍中重要的荧光屏,是人体信息输出、输入最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窍,现代耳针的研究,足以证明耳与肾有关,而且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密切关系。在经络学说中少阳经脉绕耳而过。因此,把耳比喻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人体各脏腑、各部位于耳部皆有集中反应点,当人体内脏器官组织发生病变时,在耳特定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因此,通过望耳可以窥知内脏的疾患。

望耳主要观察耳的色泽及耳轮、耳道的情况。皮肤耳轮正常色泽红润;耳道以通畅无湿为正常情况。凡肾精亏损,或邪犯少阳者,多影响耳窍的功能,出现耳聋、耳鸣等。

如耳轮干枯无荣,色焦黑,提示肾精亏虚;如耳内流脓水并发臭,提示肝胆湿热证(常见为化脓性中耳炎)。

(四)望鼻

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窍,是呼吸的通道,外象属土,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鼻旁,鼻上和鼻周围有各脏腑的相应部位,故也为脾所主。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为之不利。鼻乃胃的经脉所经之处。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正常人鼻外观端正,大小适中,无红肿疮疖,鼻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鼻毛色黑,疏密适中,无鼻塞、流涕、出血等。望鼻主要是观察鼻的外形和鼻道分泌物两个方面。

如鼻翼煽动伴咳嗽气喘,提示患有肺热证;若见鼻头或周围充血或生红色丘疹,提示患有酒糟鼻;如鼻流浊涕不止伴腥臭难闻,提示患有鼻渊(鼻炎)。

(五)望唇

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所谓“脾主口,其华在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主要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口唇位于头面较为显露的部位,望诊极为方便。望口唇主要是观察其色泽和形态的变化。

正常人口唇红润,说明脾气之气充盛。如口唇深红伴糜烂,提示患者脾胃有热上蒸;若口唇干燥并有裂纹,提示感受外邪,热甚损伤津液,属于实热证;如突然口眼斜,但神志清楚,无肢体偏瘫,提示属于中风中经络。

(六)望齿

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龈为胃之络,胃的经脉连于齿龈,齿和龈通过诸多经脉的运行,与内脏保持密切的联系,所以,肾胃的病变可表现为齿与齿龈的症状。其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观察齿、龈可以反映肾、胃等脏腑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另外,验齿还是诊断温热病的独特方法之一,古今温病学派均非常重视验齿之法。验齿对判断温热之邪的轻重、体内津液的存亡及病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望齿应注意观察色泽、润燥、形态等变化。如患有热病并见牙齿干燥,提示胃热炽盛、津液大伤;若牙齿松动稀疏、牙根外露者,提示属于肾虚或虚火上炎;如牙龈红肿热痛,或伴齿龈出血,提示属于实证,多为胃中有火;如睡眠时咬牙作响,醒后自然停止,提示胃中有热,并兼积滞或有虫积。

(七)望咽喉

咽喉为全身经脉循行交会之要冲,人身的十四条经脉绝大多数直接循行于咽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进食必经之通道。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亦与咽喉关系密切,故望咽喉主要可以诊察肺、胃、肾的病变。望诊时应注意观察其色泽形态变化和有无脓点、假膜等。通过望咽喉,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阴阳寒热的属性、脏腑气血的盛衰及病情的预后。

咽喉部的正常状态是: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

如咽喉肿痛,多提示患有肺胃实热证;若咽喉长期疼痛,但不厉害,检查见咽喉鲜红娇嫩,多提示为阴虚火旺;如发现咽喉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用力擦则出血,并随即复生,提示患有白喉病,属于肺热阴伤。

(八)望皮肤

皮肤就好像一堵墙居人一身之表,是维护身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第一道防线,保护着体内的各种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