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121

第121章 推拿学入门(1)

第一节推拿概述

一、概述

推拿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推拿疗法是中医传统的物理性治疗方法。

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明以前又称作按摩、按跷、案杌等。其中按摩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明·龚云林于1604年着《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藩着《小儿推拿秘诀》开始把按摩改称推拿。

推拿一词的出现,不单纯是名称的改变,更进一步看,它体现了人们对手法的提高和这一治疗方法的发展。早期的按摩疗法,手法种类很少,而且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治疗范围很小,就手法来说,常用的就是按和摩两种,按,即“按而留之”,亦即单纯的向下用力,摩则是在体表做环形摩擦,属平动范围。

以后随着疾病的增多,治疗范围需要扩大,促使治病的手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除了按法、摩法等常用手法之外有出现了推法。推法虽然亦属平动类手法,但却是具有方向选择的直线摩擦手法,这样对疾病的治疗更有针对性。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手法用力方向不同,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就产生了各种用力方法不同的手法。除向下的压力外,还出现了向上的提力及相对挤压用力等。这时,以一指禅推法和拿法为代表的手法种类日渐增多,手法分类也逐渐合理,进而使适应证逐渐扩大,于是按摩这一名称逐渐被推拿这个更为明确的概念所取代。我们认为推拿是属于医疗的治疗范围,而按摩则属于服务保健范围更为合适。

从推拿历史来看,它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疗法,自从有了人类开始,人们为了生存,除了要和大自然中的不利因素斗争外,还要和威胁它们的损伤和疾病作斗争,我们的祖先刚刚直立行走,由猿变成人的时候,那双已经获得解放的手就曾在他们充满伤痛的躯体上,进行过无数次的按压、抚摩,这些简单的本能的动作,就可视为推拿的起源。

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用按摩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从而开始认识按摩的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有目的地把按摩用于实践,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和提高。

这样到先秦两汉时期,逐渐形成了推拿的基本治疗体系。当时的两部医着《黄帝内经》和《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医学地理论体系,而且确立了按摩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说,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医疗方法。

推拿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大量的医疗实践和当时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而推拿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最早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从《黄帝内经》和《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中就可以知道,推拿在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体系中的重要性。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虽已佚,但从《黄帝内经》中,还可以明显看到有不少内容论述了推拿疗法,并在此基础上推理和总结出许多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里就提出了“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由此可见,推拿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所起的作用,《黄帝内经》162篇中,《素问》有9篇,《灵枢》有5篇论及推拿。而中医基本理论形成以后,又长期指导着推拿的临床实践,对推拿的进一步发展又起了推动作用。

二、推拿的基本作用

推拿的基本作用是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对机体生理、病理状况产生的影响而言,概括起来不外乎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整脏腑、滑利关节、增强体质等作用。

(一)疏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协调而稳定的有机整体。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导致气血失调,不能行使正常的营内卫外功能,百病则由此而生。推拿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二)运行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人体的一切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它的功能。推拿具有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其途径有二:①健运脾胃。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从而保证全身的需要。②疏通经络和加强肝的疏泄功能。经络畅通则气血得以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组织器官,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气机条达舒畅,则气血调和而不致发生瘀滞。

(三)调整脏腑

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推拿具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临床实践表明,推拿对脏腑的不同状态,有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推拿对脏腑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手法刺激体表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以及经络与脏腑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四)滑利关节

关节属筋骨范畴,关节的正常活动需气血的温煦濡养。筋骨损伤必然影响关节的活动。推拿滑利关节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手法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肿祛瘀,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二是运用适当的活动关节的手法松解关节的粘连;三是应用整复手法纠正筋出槽、关节错缝。从而起到滑利关节的作用。

(五)增强体质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全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盛衰消长的过程。

只要机体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能使机体发病。临床实践表明,推拿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推拿之所以能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其一是通过刺激经络,直接激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其二是能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正气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其三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有利于调动所有的抗病手段和积极因素,一致对抗邪气。

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推拿的基本作用是彼此关联,密不可分的。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滑利关节,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最终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所以推拿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三、推拿对人体的影响

推拿对人体各系统均有不同的作用,但主要对运动系统作用较多,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推拿对运动系统主要有以下影响。

1.加强并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推拿后可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肌肉弹性,使肌肉力量增强。对关节能增加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对肌组织因运动过度而发生的变性、坏死、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能发挥明显的保护作用。

2.促进损伤软组织的修复推拿能促进实验性跟腱切断动物的跟腱修复,使胶原纤维排列方向接近正常肌腱,结构强度亦高。

3.松解软组织粘连软组织损伤后,瘢痕组织增生、互相粘连,对神经血管束产生卡压,是导致疼痛与运动障碍的重要原因(如肩周炎)。运动关节类手法可间接松解粘连,而按、揉、弹拨等手法则可直接松解粘连。

4.纠正解剖位置异常因急性损伤所造成的关节错位或肌腱滑脱,应用手法整复可使关节、肌腱各顺其位,解除对组织的牵拉、扭转或压迫刺激,使疼痛消失。

5.促进突出物移位,减轻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推拿可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物部分回纳或移位,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空间关系,从而使疼痛得到消除或减轻。

6.解除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是一种自然的保护机制,但持续的肌肉痉挛可挤压穿行于其间的神经血管而形成疼痛源。推拿既可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肌痉挛,又可通过消除疼痛源而间接地解除肌痉挛。由于消除了肌痉挛这一中间病理环节,使软组织损伤得以痊愈。

7.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软组织损伤后,血浆及血小板分解产物形成许多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具有强烈的致炎、致病作用。推拿手法能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加快物质的运动,也能促进炎症介质的分解、稀释,使局部损伤性炎症消退。

8.促进水肿、血肿等渗出物的吸收推拿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表现为加快静脉回流,有利于水肿、血肿的吸收。

第二节推拿手法

一、概述

推拿手法是指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手法。其具体操作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部以及肢体其他部分(如头顶、脚踩等),因主要是以手进行操作,故统称为手法。

熟练的手法技术应该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十字要求。“持久”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手法操作时能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一是指手法在某一具体部位操作时,应该维持一定时间,使该部位产生感应(即要有得气感),切勿不停地移动操作部位,尤其是对某些需重点治疗的穴位或部位,更需维持较长时间的操作。“有力”是指手法具有一定的力度,包括固定部位的压力和操作过程中运用的功力,这种力量的轻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治疗的对象、病证的虚实、施治的部位和手法的性质来决定,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均匀”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用力的稳妥性,动作频率要有节奏而协调,不要时快时慢,用力要稳,不可忽轻忽重,应该保持手法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律协调及用力的均匀缓和,是手法技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所以,不能把“柔和”理解为柔软无力,而是不要用滞劲蛮力或使用突发性暴力。而“深透”则是指手法能力达病所,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应该指出,在手法运用中,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只有体力充沛,才能使手法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力量的基础上,必须掌握好手法技巧,才能使力量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持久、有力反映了手法的力量因素,均匀、柔和反映了手法的技巧因素,故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这四方面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孤立地提出或者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恰当的。手法的持续操作能使功力逐渐深透,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缓和,而力量和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刚柔相济”,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法具有良好的“深透”作用。

二、分类

按照手法的动作形态,可把手法分为六大类:即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和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以指或掌部着力,通过腕部的连续协调的摆动,使之产生一定深透力的手法,称为摆动类手法。这类手法主要有一指禅推法、缠法、法、揉法等。

1.一指禅推法

(1)定义: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盖住拳眼(使拇指位于食指第二节处),用大拇指指端的罗纹面着力于穴位或体表一定部位上,通过腕部的摆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来回推按,称为一指禅推法。

(2)动作要求:本法动作要领应掌握十字要求:即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沉肩和垂肘的意思是要求肩部和肘部(包括整个上肢)都要放松,使手臂自然下沉,切不可耸肩抬肘,手臂紧张用力;悬腕的意思是手腕要自然垂屈,而不可用力屈曲;掌虚的意思是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及手掌部都要空松,而不能挺劲;指实的意思是拇指端或罗纹面要自然着实吸定在治疗部位上,推时不能离开或拖动摩擦。

总起来说,本法的整个动作都贯穿着一个“松”字(即自然),只有将肩、肘、腕、掌各部都自然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动作灵活,力量沉着,刚柔相兼,柔和有力。且能持续操作,不至于关节软组织疲劳。这才称得上为一指禅推法。

(3)临床应用:指禅推法因着力点较小,故而压强较大,所以有较强的深透作用,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的穴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各科的多种疾患,尤以治疗头痛、失眠、久泄、便秘、高血压、胃脘痛、痛经以及各部关节酸痛等症见长。

具有舒筋通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健脾和胃以及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

2.法

一指禅推法

(1)定义:用手背近小指侧部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部分,附着于穴位或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前臂旋转的联合活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称为法。本法需要运用腕部的灵活摆动和前臂旋转的协调动作,使手背作动状,既要有较大压力,又要柔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