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12

第12章 藏象学说(7)

二、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以通降为和

胃位于膈下,其上口为贲门,上接食道,下口为幽门,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脘”的古音同“管”,义亦相通。故胃之上为食管,胃之下为肠管,胃居二者之间,名为“胃管(脘)”。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西医叫“胃体”;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古人在进行基本的解剖时,看到胃内腔宽阔,一次性能受纳大量水谷饮食,容量甚大,故传统上把胃称为“水谷之海”。又因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民以食为天”,所以又把胃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1.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容纳、主动摄受的意思。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故称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指饮食物从口而入,经过食道,进入胃中,由胃容纳之,是胃的生理特征表现。胃之所以能主动摄取、容纳水谷饮食,是依赖于胃气的作用。胃气主通畅下降,可使饮食下行,食下则胃空,胃空则又能接受饮食,所以人又继续产生食欲而进食。

如因饮食不节等损伤胃气,胃气虚弱,会出现食欲不振,或者胃不受纳,食入即吐等病。

或因胃中火盛,消谷过快,食入不久即饥饿难耐,因而摄纳无度,久之会形成消渴病。

腐熟,有初步加工消化的含义。饮食物在胃内,经过揉磨和消化作用,使之变为食糜,成为一种更易于吸收转运的状态,并下移于小肠,为进一步消化打下基础。

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胃气”。胃的这种消化功能(受纳、腐熟)依然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胃的受纳、腐熟,是小肠受盛化物和脾主运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历代医家皆重视保护胃气。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的论述。

2.胃气以降为和胃的功能状态是通降。通,就是畅通之义;降,就是下降,胃气的运动方向应该是下降为顺,这样它才能上承食管传来之饮食,并将之向下传送至小肠。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其浊者下移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气的通降作用对于胃本身,甚至对整个六腑系统的功能状态都有重要影响,从而使六腑都表现为通降的特性。饮食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六腑的密切协调与配合。胃与其他的腑,一通则皆通,一降则皆降。于是古人提出“胃气以降为和”的理论。

另外,饮食物中的精华要由脾进行吸收和输布,故称“脾为胃行其津液”。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影响了胃的受纳、腐熟、通降功能,胃的消化能力就会出现问题。如出现脘腹胀满、纳呆、胃痛等症,则称为胃气不和;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则称为胃气上逆。

三、小肠主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接。小肠是一个细而长的管道状器官,反复叠积而盘居于脐之周围。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容留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食糜),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饮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这就是“化物”过程。经过这样进一步的消化,原先的食糜就变化为可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食物残渣的混合物,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以营养全身。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小肠主分别清浊分别清浊,是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所谓“分别清浊”,即是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加以消化,由脾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和大部分的水液,这就是“清”,也就是水谷精微,以输布至全身;无用的水液,食物残渣就是“浊”,则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下渗到膀胱,因此,又有“小肠主液”的说法。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中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腹痛、腹泻、尿少等症。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的功能,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分别清浊的过程也就是脾主运化和胃主通降的功能在小肠中的体现。离开了脾的运化功能,水液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就不能进行,“泌清”就不能实现;没有胃的通降作用,食物残渣(糟粕)就不能下传大肠,“别浊”也不能实现。

四、大肠主传化糟粕

大肠亦居腹中,上端在阑门处,上接小肠,大肠之末端为肛门,又称魄门。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传,即传送的意思;导,即向下引导的意思。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分别清浊后下传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并逐步向下传送引导,而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在传导糟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一部分的水液,故又称“大肠主津”。

糟粕的传导通利,一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另一方面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因此,大肠的病变,主要在粪便的排泄方面出现异常,如大便的干燥、秘结以及肠虚滑脱等症。大肠病变可影响胃、肺等脏腑,使之功能失常。

五、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膀胱为囊性器官,位于下腹腔内,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膀胱位置最低,是水液代谢之后多余水液汇聚之处。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人体饮入的水谷液体等通过各脏腑的综合作用,如肺的肃降通调、脾的健运、肾的蒸腾气化等,化为津液,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营养的作用。津液代谢后剩余的水液,经三焦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的贮存和排泄尿液,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相关。贮藏属于肾气的固摄作用,排泄属于肾气的通利作用,二者合称肾的“开、合”作用。肾气的开合,控制着尿液下注膀胱,并使膀胱能将尿液贮存到一定数量而及时排泄。膀胱的气化,实际上即是肾的气化作用的一部分。故肾的开合失调,可引起“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素问·宣明五气》)。膀胱的病理表现,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等,除膀胱本身的病变外,多与肾的疾病有关。

六、三焦主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在脏象学说中属六腑之一。手少阳三焦经在躯干部的分布,自胸部直到小腹(循属三焦),与许多脏腑有联系,并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相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