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学生成长必读百科-地球动物百科
13795100000013

第13章 森林和林地动物(3)

袋獾的头部又阔又大,血盆大口里长有42枚牙齿,大耳朵、小眼睛,下颌上长着一小撮粗糙的胡须。它的四条腿很短,跑起路来摇摇晃晃,一点也不雅观。它一身黑色粗毛,仅胸前及两侧和臀部夹杂着白色的斑纹。它的臀部较不发达,远远望去好像没有屁股似的。

独门绝招

袋獾栖息在茂密的丛林中,常昼伏夜出,喜欢单独活动,性情十分凶猛和残忍。如果有些不知好歹的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地栖鸟类、蜥蜴等,送上门来的话,它会“照单全收”,使之成为自己的腹中之物。它还能以闪电式的“突然袭击”的绝招,将一只体重比自身重5倍的袋鼠咬死在地,然后发出一阵洋洋自得的嚎叫声离去。“塔斯马尼亚恶魔”名不虚传。

袋獾的口袋长在背上有什么益处?

袋獾同一般的有袋动物不一样,它们的袋子是长在背后的。袋獾经常会在地底下寻找蠕虫、昆虫和别的小动物当作食物。这样,在它刨坑时,四溅的泥土就不会溅到它的袋子里了。只有当它在洞里后退时,口袋才会碍手碍脚。

体形最大的动物——驼鹿

驼鹿的体形略像牛,但比牛高大,因背部明显高于臀部,状如驼峰而得名。头大颈粗,吻部突出,鼻孔较大,鼻形如驼。背部平直,臀部倾斜。四肢高大,尾较短。雄鹿头上长着大角,角的枝杈间互相融合,形成侧扁掌状或叶状,雌鹿虽不长角,但在相应部位略有突起。喉部有1个悬垂体,上面生有束状长毛。主蹄大,呈椭圆形,侧蹄细长触地面。

驼鹿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林中平坦低洼地带、林中沼泽地活动,从不远离森林,但也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春天多在针阔混交林、桦树林、山杨林以及河、湖沿岸柳丛茂密的地区活动,夏天大部分时间在沿河林地、火烧迹地、灌木杂草丛生的河湾、河谷沼地、高草草甸以及旧河床等地带活动,尤其喜欢山涧溪流、多汁植物茂盛的低洼地和沼泽地,秋天大多结群游荡在林间空地,采伐迹地、林缘或林中沼泽地,以及山地溪流上游避风向阳的地方。冬季主要在山地阳坡的杨桦林、沼泽地的柳林灌丛等地活动。严冬时常集成小群在有地下水露出的地方活动。

驼鹿最喜欢吃植物的嫩枝条,夏季大量采食多汁的草本植物,食物种类可达70余种,主要是柳、榛、桦、杨等的嫩枝叶,占全年食物量的43%-68%。也吃睡莲、眼子菜、慈菇、香蒲、浮萍、蓬草等。春夏季节喜欢在盐碱地舔食泥浆。休息时进行反刍,将所吃下的食物倒入口腔,进行细嚼后咽入重瓣胃中。

冬天因食物匮乏驼鹿经常混到牧民的牛群当中“蹭饭”,驼鹿善于游泳,所以《西游记》中吴承恩笔下牛魔王的坐骑“辟水金睛兽”的生活原型就很有可能是驼鹿。

超级演员——负鼠

负鼠是有袋目负鼠科的通称。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有袋类动物,主要产自美洲,为中、小型兽类,成年后大约有半米高。大多数具有能缠绕的长尾,因此母负鼠能随身携带幼鼠到处奔跑。尾毛稀疏并覆以鳞片,少数种类尾短而具厚毛,四肢短,均具5趾,拇指大,无爪,能对握。

小心翼翼

负鼠性情温顺,常常夜间外出,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平时,负鼠喜欢生活在树上。它行动十分小心,常常先用后脚钩住树枝,站稳之后再考虑下一步动作。如果发现树下有入侵者,它并不马上逃跑,而是用前肢紧紧地握住树枝,并张大两只眼睛,注视着入侵者的一举一动,然后再决定对策。

负鼠装死是技巧吗?

当负鼠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又无法逃脱时,就会立刻倒在地上,舌头拖在嘴边,晕死过去。不明所以的敌人也就走开了。过两个小时它又会爬起来继续活动。其实这不是它的生存技巧,而是它遇到危险时吓得失去了知觉——休克了。

勤快能干——海狸鼠

海狸鼠体型肥大,成体体长50-65厘米,重5-10千克;头大,眼小,耳圆形;尾长约为体长的2/3,圆棍状,尾鳞裸露,仅有极少数粗尾毛;四肢短,后足5趾,趾间有蹼,游泳时用来划水;体被长毛,绒毛较厚,并有部分针毛;头和背部毛暗褐色,吻部苍白色,腹毛黄褐。

栖息于水生植物较多的溪流和湖沼地带。善游泳,能潜水,多晨昏活动。喜食各种水草的幼芽、嫩枝叶和根茎,人工饲养中也食白菜、胡萝卜及野草等。全年繁殖,妊娠期130天左右,每年2胎,最多2年5胎,每胎6-8仔,幼鼠6-7个月达性成熟,一般可活5-8年。母鼠有4-5对乳头。

“睡觉大王”——睡鼠

睡鼠别名林睡鼠,体长8.5-12厘米,尾巴和身体差不多长;耳壳略短圆;尾长7.5-11.5厘米,尾轴覆以鼠灰或深灰褐色密毛,尾侧毛较长,向两侧生长;头部两侧从耳基部经眼到鼻各有1条黑色毛斑,体背和头顶的毛从黄褐色、赤褐色至暗褐色,体侧毛色略灰,腹部毛色乳黄。

栖居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山地沟谷灌丛。夜间和晨昏活动,善攀缘,能在树枝上奔跑,在枝杈间营巢。食物有果实、树籽、嫩枝的皮和芽、草本植物的茎叶以及部分昆虫,有时也吃小鸟的卵。每年繁殖1-2次,每胎产3-4仔,最多达6-7仔。

睡鼠的寿命通常是5年,但在其中3/4的时间里,它们都在睡觉。也就是说,一年中的春季、深秋以及冬季大约9个月时间里,睡鼠都处于冬眠的状态。即使在不冬眠的夏天里,它们也是终日呼呼大睡,直到夜间,才出来到处活动,在有刺的树枝上跳来跳去,觅食它们喜欢的浆果。

最为珍稀的鹿——黑麂

黑麂是体形较大的麂类,体长100-120厘米,肩高56-62厘米,体重21-26千克。通体毛色为棕黑色,额部有一簇呈鲜棕色、浅褐色或淡黄色的毛,长度可达5-7厘米,有时甚至能遮住两只短角。根据额毛的颜色以及身体的颜色,就可以将黑麂与其他麂类相区别。尾巴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为黑色,腹面和侧面为纯白色。只有雄黑麂的头上有角,角柄很长,为5-7厘米,角冠却很短,仅有1-5厘米,大多数短于角柄。

黑麂主要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比其他麂类栖息的位置更高。早春时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偶尔也到高山草甸;冬季则向下迁移,在积雪的时候被迫下迁到山坡下的农田附近,大多在阳坡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石洞中休息。常在早晨和黄昏出现,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常踩踏出16-20厘米宽的小道,但在平缓处则没有固定的路线。一般雄雌成对在一起,活动比较隐蔽,有领域性,通常在领域范围内活动。且具有惊人的游泳本领。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为食,其食物种类多达近百种,包括伞菌、三尖杉、矩圆叶鼠刺、杜鹃、南五味子、爬岩红等。

会游泳的信徒——小爪水獭

小爪水獭的体长一般在60-94厘米之间,体重约3千克。四肢短小,每肢有五趾,趾间蹼膜不完全,爪短粗呈钉子状,有退化现象。尾部较细,喉部颜色较浅,为白色至灰色,与其他部位形成鲜明的对比。鼻部粉红色或略黑,上缘凸起呈尖状。全身呈亮赭色至暗棕色。毛发外层长12-14毫米,内层长6-9毫米。

小爪水獭通常聚集成小群栖息于山溪河湖中,水中有较多的大石头,水深而流速缓慢,栖息环境与水獭相似。小爪水獭有时也可以分布到海拔较高的山溪中。大多穴居,善于游泳,性情凶猛,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蛙类和水禽等。

威胁小爪水獭等水生哺乳动物生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人类肆无忌惮地用枪、棒、毒药、筒状捕鱼笼及鱼网或其他残酷的方法捕捉或枪杀;二是小爪水獭等水生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水质清澈、鱼类繁多的湖泊、河流等水域被人为地进行了河流改道,穿流的船只破坏了它们宁静的生活;三是水质受到工农业废水中有毒化学物、重金属、杀虫剂等的严重污染,使其繁殖能力下降,甚至中毒死亡。因为小爪水獭和猛禽、猛兽等食肉类动物一样,也是处于食物链的最上方,如果污染物质在体内蓄积,生殖力就下降。事实上,目前小爪水獭等水生动物已经成为水域环境的指示性动物,在一个水域中寻找它们是评价其水质的最佳方法之一。

最大的老鼠——水豚

水豚躯体巨大,长1-1.3米,肩高0.5米左右,体重27-50千克;体背从红褐到暗灰色,腹黄褐色,脸部、四肢外缘与臀部有时有些黑毛;体粗笨,头大,颈短,尾短,耳小而圆,眼的位置较接近顶部,鼻吻部异常膨大,末端粗钝;雄性成体的鼻吻部有一高起的裸露部位,内有肥大的脂肪腺体;上唇肥大,中裂为两瓣;前肢4趾,后肢3趾,呈放射状排列;趾间具半蹼,适于划水,趾端具近似蹄状的爪;雌兽有4对乳头。

栖息于植物繁茂的沼泽地中。多以家族集群,每群不超过20头。喜晨昏活动,但由于人类的猎杀,多转为夜间活动。不挖洞穴。主要吃野生植物,有时混在家畜群中吃牧草,偶尔也吃水稻、甘蔗,各种瓜类和啃咬小树嫩皮。常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吃水生植物。性喜静,不爱戏耍,行动迟缓,但遇到危险则能迅速跳进水中逃跑。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仅鼻孔、眼、耳露出水面。在水下能潜游较远距离,或将鼻孔露出水面,长时间隐匿在水生植物中不动。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100-120天,产2-8仔,初生仔重约1千克。寿命8-10年,人工饲养可活12年。主要天敌为美洲豹和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