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3795000000069

第69章 元(1)

耶律楚材——辅佐天骄,北国卧龙

耶律楚材(1190-1244年),蒙古汗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耶律楚材是我国着名的政治家,出生时,他父亲感到金的大势已去,取《左传》中“虽楚之才,晋实用之”之典,给他取名耶律楚材。燕京被元军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为治理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发展经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耶律楚材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将领们纷纷抢夺金玉财宝,他却收集、保存了许多文集和大量的药材。后来军中疫病流行,这些药材救活了好几万人。1227年,他奉命到燕京整顿秩序。当时京畿之内,许多权势人家的子弟一到黄昏就驾着牛车出来结伙抢劫、行凶杀人。耶律楚材不畏强暴,不为利害所动,秉公而断,公开斩首16名这类罪犯,为社会除了大害。他病死后,有人诬陷他藏有私囊,检查以后,发现除了琴棋书画金石遗文之外,别无所有,足见他的清廉。

耶律楚材还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他追述随军生活的《西游录》,记载了我国新疆和中亚、西亚的见闻,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着作。他的诗文集《湛然居士集》流传至今。

耶律楚材以长胡子出名,史称他“美髯宏声”,当年成吉思汗亲切地称呼他“吾国撒合里”(蒙古语意“长髯人”)。他死后,根据他生前愿望,遗体安葬在玉泉麓。

以身护法

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夺取燕地后,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监国时期和窝阔台即位后,他越来越受重用。他建议设置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反对改中原地区为牧场的错误主张,建立赋税制度。蒙古军队攻陷金国汴京时,耶律楚材力谏废除野蛮的屠城旧制,召用儒者,设置经籍所、编修所,文教事业逐步兴起。耶律楚材从成吉思汗至窝阔台,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书令,国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窝阔台(元太宗)宴请群臣。他亲自端着酒杯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说:“我之所以诚心诚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遗命。如果没有你,中原地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安定局面。我能够高枕无忧,全靠你的努力。”

窝阔台去世后,皇后乃马真氏执掌政权。她崇信奸臣,扰乱朝政。有一个叫奥都剌合蛮的人用重金贿赂皇后乃马真氏,得到权柄,满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与他面折廷争。

有一次,皇后乃马真氏将起草诏书使用的印玺和白纸都交给奥都剌合蛮,让他办事自己填写用印就行了,不必启奏她。耶律楚材认为不妥当,立刻上奏皇后乃马真氏,说:“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宪章规矩,现在您要破坏它,老臣不敢接受这个指示。”皇后乃马真氏自知理亏,只得将交给奥都剌合蛮的印玺和白纸收回去。过了不久,皇后乃马真氏又降旨,说:“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想要办的事情,各部门的官吏们都要按照他的意见起草命令,不照办者,就把他的手剁下来。”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马真氏的旨意后,再一次上殿抗争。他对皇后乃马真氏说:“国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给老臣我负责,与各部门的官吏们没关系。奥都剌合蛮的建议如果合理,我自当按照他的意见办理,如果建议不合理,就不能办。老臣死且不避,何况剁手呢!”皇后乃马真氏听后很不高兴,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滔滔不绝,争辩不已,最后大声说:“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余年,没有辜负国家,皇后难道能以无罪杀害老臣吗?”皇后乃马真氏虽然很生气,但在忠诚刚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布所降旨意作废。

为民请命,名垂青史

1218年,成吉思汗慕名征召耶律楚材为顾问,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方略,并且在居官近30年中积极贯彻实施,元朝的典章制度、法律法令多是他制定完成的。

1229年,一些蒙古族官僚提出把汉人杀光,让农田长满青草,用为牧场。耶律楚材挺身而出,反复劝说太宗,使元太宗没有同意杀光汉人的政策;在伐金的过程中,蒙古军攻陷汴梁城后,要把全城百万居民杀光,耶律楚材又极力劝谏元太宗,直至元太宗下令不准随意杀害百姓为止。由于耶律楚材在保护中原百姓生命财产、发展中原经济和民族交往上的卓越贡献,他受到后人的景仰和怀念。

巧借天象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成吉思汗的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连串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此后,除了用小股兵力继续对中原地区蚕食鲸吞外,元军又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着名的西征,攻打花剌子模国。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曾与西辽结盟,因此和蒙古国结下深仇。

蒙古在完全控制金国后,又不断向西拓展势力,威胁到花剌子模国。而花剌子模国王摩柯末背弃与蒙古的盟约,杀死了蒙古派出的使者和商队,两国又生新恨。因此,成吉思汗发誓非灭掉花剌子模国不可。在成吉思汗准备出师西征的这一天,虽时值盛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黑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对此不禁有些疑虑,不知是吉是凶,故不敢贸然出兵。他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吉凶。耶律楚材会占卜,也懂得不少自然规律。这次,他没有用自己懂得的自然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用政治谋略家的思维将这天象附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的义愤之心,解释说:“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征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听到这种说法,自然喜欢。于是,发十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直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剌子模杀去。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剌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披靡。

“春雷”琴的传说

耶律楚材是元初着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游历新疆并写有许多反映西域风情的诗篇。他到新疆时曾携带一张古琴,不时弹奏,声音亮如洪钟,细如涓流,妙不可言。这张古琴名叫“春雷”,是我国音乐史上最珍贵的一张琴,说起它来还有一段曲折经历。

它是唐代着名的古琴制造家雷威制造的。相传雷威住在四川峨眉山时,有一个春日,他独自在山林里狂饮。突然刮起大风,响起雷声,雷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趁着酒意在松林里徘徊,倾听林涛的响声,这时他听到有一棵松树的鸣声悠扬,于是,他砍倒这棵树,精心制作了一架古琴,果然音色非凡。雷威因在雷雨中发现制琴的优质松木,将该琴起名为“春雷”。

据说“春雷”是雷威一生中做的最好的一张琴,后流传到北宋大学者苏轼手里,苏东坡在《家藏雷琴》一文中详细记述了自己所藏“春雷”琴的情况。东坡死后,有人把这架琴献给了宋徽宗赵佶。这位皇帝虽在政治上昏庸,但在艺术上确是内行,喜爱绘画音乐,还是古琴收藏家。他在宫内设置了一个万琴堂,在万琴之中,“春雷”位于首位。

正因为这架琴的珍贵,金兀术攻下北宋京城开封后,便首先命人到“万琴堂”把“春雷”琴取下,带回北国献给他的父亲金章宗。金章宗也是个古琴迷,他早就听说过这张“春雷”琴,一见到便爱不释手,视之为“御府第一琴”,死后随葬于墓。

出乎意料的是,在金章宗死后不久,这张琴却被盗墓人从墓中掘出,高价出售,被耶律楚材得到,至此这架名琴已流传了四百多年。

后来,“春雷”琴流落民间,不知下落。

乾隆皇帝与耶律楚材墓

在昆明湖的东岸,离知春亭不远,有一座清幽别致的小宅院。院里有一个古坟,这就是耶律楚材墓。他刚死的时候,并没有埋葬在这里,那还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迁移到这儿来的。

乾隆十五年,皇上为了给他母亲祝60大寿,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民工在瓮山的阳坡上,挖出了一扇石门。有人说,这扇石门里边有“机关”,安放着一张大弓,谁若是把石门打开,就会引发利箭,把他射死。也有人说,石门里边有无底洞。进了石门是一条小河,河面上放着一只小船,谁若是登上这只船,就会忽忽悠悠往里漂,漂到尽头,就连人带船翻到无底深渊里去了。听了这些传闻,没有一个人敢动一动这扇石门。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乾隆耳朵里,他很生气,怕推迟了完工时间,影响为母亲做寿,就出重金悬赏,要求赶快打开石门。

石门打开了,里边既没有弓箭,也没有小河和小船,却有一口挺大的石头棺材。棺材里有一个脑瓜瓢,比常人的大一倍;左边有一石匣黄金,右边有一石匣白银。人们找遍了石棺内外,也没有发现墓主的名字,不知道埋葬的是什么人。后来,有人在石门上发现了几行小字,写的是:“我本长白女真人,左有金来右有银。后世英主施恩典,教我永住湖水滨。”民工们看不懂这四句话的意思,就禀报给上司。

乾隆皇帝知道了也很纳闷,琢磨不透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就召见文臣武将,念了那四句诗,让他们解开这个谜。但是大臣们大眼瞪小眼,谁都说不清楚。乾隆看到刘罗锅子刘墉正在皱着眉头想事儿,就对他说:“刘爱卿,还是你来解开这个谜吧!”刘罗锅子笑了笑,很有把握地说:“臣看到那个大脑瓜瓢,就断定:这座石棺里埋葬的是元朝丞相耶律楚材。这个人是辽人,女真族的后代,身材魁梧,面貌英俊,脑瓜很大,留着三绺长须。据说,他死后就葬在瓮山之阳。他在世的时候,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功勋赫赫。他满腹经纶,很有心计。他最喜爱瓮山这块宝地,就嘱咐葬在这里。但是他又担心后世有哪位皇上看中这片风水,动工修建园林,挖掉他的坟墓。所以他在墓室的石门上刻下那四句话,请求后人不要把他的坟迁到别的地方去。”

乾隆听完以后,觉得刘罗锅子说得挺在理儿,就传旨在瓮山泊(昆明湖)的东岸选好墓穴,把耶律丞相的石头棺材,连同那两匣金银一起安葬了。墓前还修建了三间祠堂,雕刻了站身石像,又亲笔题了墓碑和诗。乾隆这样做,一来可以照样修建清漪园,为皇太后做寿,二来又显得宽宏大量,连前世的功臣都能享受到他的恩典。

桑哥——中国第一个藏人宰相

桑哥(?-1355年)一词源于梵语,意为出家僧人的团体,汉文亦译为“僧伽”,与后来藏族人名中常见的“根敦”一词意义相同。

桑哥的家世和青少年时代情况不详。据现有资料,可判定他出身于安多地区的吐蕃驻军后裔形成的“噶玛珞”部落,懂得多种语言,在蒙古设置的驿站充当译吏。至元元年(1264年)八思巴从大都返回西藏时,他在途中拜见八思巴,深受八思巴喜爱。八思巴将他带回萨迦,命他充当侍从官员。后来受八思巴之命到忽必烈处办事,桑哥又受忽必烈喜爱,被派遣到总制院任职,而且升迁很快,到元朝“至元中为总制院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八思巴从大都再次返回萨迦后,与第二任萨迦本钦贡噶桑波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贡噶桑波任后居于甲若宗(在后藏年楚河流域),由于双方侍从人员的鼓动挑拨,八思巴和贡噶桑波的矛盾进一步发展。护送八思巴回萨迦的皇太子真金了解到这一情况,加上八思巴的侍从向朝廷奏报,因此忽必烈派遣桑哥率领蒙古军及朵思麻地方的军队数万人进藏,讨伐贡噶桑波。桑波率兵至年楚河流域后,在八思巴侍从的帮助下,包围和攻占甲若宗,处死了贡噶桑波。

桑哥在率兵平定贡噶桑波之乱后,对元朝建立的西藏地区的驿站进行了整顿,规定由蒙古军直接管理驿站,由西藏各万户向驿站提供乌拉差役和物资,减轻了各万户的差役负担,同时保障了驿路的畅通。他还在西藏留驻了部分元朝军队,保障元朝在西藏的政令的推行。这些措施加强了元朝中央政权和西藏地方的联系,对西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忽必烈准备大规模开通黄河上游水道,桑哥以自己对黄河上游地理气候的了解,认为建城造船的计划不可行,于是上奏章劝阻,使忽必烈放弃了这一计划。

桑哥从西藏返回后,继续在元朝中任职。由于他对朝廷的吏治和财政敢于直陈己见,故很受忽必烈器重,令他直接参与许多重大事务和筹划。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二月,忽必烈为整顿朝廷财政,设置尚书省,任命桑哥为平章政事。桑哥奉命检核中书省账目,奏罢大批中书省官员。是年十月,忽必烈又提升桑哥为“尚书右丞相,兼总制院使,领功德使司事,进阶金紫光禄大夫”,成为在中央王朝中担任过丞相职务的唯一的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