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13794800000005

第5章 千奇百怪的地形地貌(4)

从大空山下来,再登上黑空山,形状基本一样。不过,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仅80来米,而火山口的深度,却近100米。底部比腾冲坝子平面还要低十来米,真可谓名符其实的“空山”了。

在马站稍南,王家坝附近,有一座双孔火山,锥体大小、形状几乎一模一样,火山口的深度两孔均约50米,两个火山之间仅隔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像是在山顶上并排放着两口巨型铁锅,故称为“铁锅山”。东南侧,有一火山喷口,有泉水涌出,积为火山湖,直径为100多米,水深约10米,据当地群众介绍:这个火山湖旱年不干,雨年不溢,水色四时变化,景色秀丽,且近在公路边,来往方便,吸引了不少游客。

火山喷发,虽然给人们带来过严重的灾害,但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财产。火山灰可作水泥的原料,制成的产品拉力好,隔间隔热力强。火山灰内含有丰富的磷、钾等成分,土壤特别肥沃,适宜于各种作物生长。那漫山遍野的香果树,是一种油料植物,当地群众称之为“摇钱树”。那鲜艳夺目的红花没茶,是着名的云南茶花的祖先,是一种既可供观赏,又可收果榨油的木本园林树种,至今仍有大片繁殖。利用火山附近的温泉灌田,水稻每亩可提高100至200斤产量。一些石矿已开始利用地热蒸煮原料,成本低,效果好。

腾冲的火山群,周围有强烈的水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腾冲的汽泉、温泉共有80余处,其中有11个温泉群,水温高达90摄氏度以上。火同群北端滇热田、石墙热泉,南端的硫磺塘、黄瓜箐、澡塘河泉群和攀枝花硝塘热泉,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县城西南荷花乡的派温泉,涌水量丰富,每秒达4立方米,县城北面的表院温泉变与此相近。而县城南新华区太和乡硝塘卜高河床中的热泉,长达半公里,时有时无,涌沸时隆隆有声,水柱可迸出一米多高。县东北曲石附近有一个汽泉,名为“扯雀塘”。据说,鸟飞过这里,往往被“扯”下来跌死。科学工作者用五斤重的大公鸡,放在塘口附近试验,活跃的鸡仅两公钟便奄奄一息。经采样测定,证明这里放出的气体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这种气体毒性很强,雀是被毒气所熏而摔下来的。这是火山活动后期的一种低温放气现象。

这些温泉、汽泉,按化学成分来分,又可分为碳酸泉、硫磺泉、硫酸泉等。在碳酸和硫磺泉区,草木茂盛,一片青绿;而硫酸泉区,一片长约80米,宽约40米地面内,热气腾腾,到处是嘶嘶的响声,地表砂石裸露,寸草不生,人们不敢涉足,成为天然“禁区”。在这些地热景观中,最吸引人的是黄瓜箐、硫磺塘一带的热海沸泉。

热海的温泉明澈洁净,据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因此在此泉中洗完后的肌肤滑爽舒服。

地名“五大连池”由何得来

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是国务院1983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旅游名胜风景区“四十佳”之一,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地理座标为东经126°00‘-126°20’,北纬48°34‘-48°48’。平均海拔高度为250-300米,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本区夏季较炎热,最高日温可达34°C,多见于6-7月份;冬季较冷,气温一般在-20°C左右,最低日温可达-36°C。年日照时数在2100-28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

五大连池曾在不同时期先后爆发过十四座火山,早期火山距今已有130万年,近期喷发的火山也有280年的历史,目前仍保留着完好的火山爆发时的壮观遗迹,素有“火山公园”、“天然火山博物馆”之美誉,是火山地质科学考察和研究基地。最后一次火山爆发是发生在1719-1721年间,因火山熔岩阻塞了当时的河流,形成了五个串珠样的自然湖泊——火山堰塞湖,故得名“五大连池”。

在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公园境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14座互不相连的火山——药泉山、卧虎山、笔架山、东西焦得布山、东西龙门山、影背山、莫拉布山、尾山、南北格拉球山、老黑山和火烧山,其中老黑山和火烧山,是新期火山,这些火山的分布给山环水绕的地理格局增添了无限魅力,五大连池火山群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火山地质现象最齐全,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火山地质公园及旅游胜地。

老黑山,喷发于200多年前,《黑龙江外记》、《宁古塔纪略》中有清楚记载,地质学家上称之为新期火山,老黑山是五大连池火山群里火山锥体较高的也是较大的,海拔515.9米,高出地面165.9米,火山口呈漏斗状,内壁陡峭,深145米,寸草不生,只有紫红色、黑褐色的火山岩石和松散的火山碎屑物,从火山口的上缘向下看时,陡峭森严,使人头昏目眩,壁上边缘的岩石有的部分塌落,危崖耸立,参差不齐,底部堆积着塌陷下去的岩石,火山口边缘微有起伏,但没有明显缺口,另外还有两个塌陷的小火山口分布在旁边,由于火山碎屑物的堆积,使得山脊和锥体显得比较宽阔,火口垣高低不一,在老黑山火山锥体北坡有两条向北延伸呈“V”字形熔岩沟谷、这里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溢出的通道,西侧的溢出通道规模大。多为淳岩及火山弹,烙岩在出口处形成扇形台地“V”形,谷下部有一塌陷坑,呈长方形展布,坑内碎石遍布,坑壁陡峭,在坑的南侧底部有一向南延伸的熔岩洞,洞底有积水,洞口块石堆砌,洞内漆黑幽暗,在老黑山火山锥体南坡布满了火山砾,火山砂、在北坡布满浮石、火山弹。

火烧山海拔390.3米,高出地面73米,外观呈残缺状,远远望去像一口倒扣的如来佛打破的金钵,山体呈东西两瓣状,火山口大而浅,深70米,呈南北长的椭圆形,火口壁裂隙纵横,边缘高低不平,西南、西北各有一个溢出口,西南较平缓呈U形,西北侧较陡,呈V形,北部溢出口的底部保留一条塌陷后暴露出来的熔岩暗道,地面上可见熔岩外流形成的熔岩舌,顺溢出口北行为溢出谷,两侧谷壁陡峻,高差约30米,谷底宽约4米,谷底向北倾斜坡度3~10度,在出口处,谷底变宽达20余米,地势平缓,熔岩流动构造清晰可见,似熔岩河奔向远方,呈现石洪奔流的景观,火山口底部地热平缓,分布着熔岩块石及破碎的火山群、火山锥体由火山碎屑及层状熔岩组成,浮岩遍布,堆积松散,间有外壳光滑的火山弹,火山弹有球形、椭球形、卵形、条带形,纺锤形、馒头形等,火山锥坡度一般为30°较陡处可在50°左右,内壁接近山顶时有的可达70°~80°。局部呈直立状、火烧山的东及东北仍堆积了100多米长,高达8米的浮岩堆,浮堆上部岩丘矗立,丘顶破损成两瓣,内壁陡峭呈直立状,该岩丘为寄生火山、其中部兀立一巨岩,顶部突出似蘑茹状,高达7米,岩性直径3.5米,是寄生火山风化崩塌而成此状,在岩丘内侧陡立岩壁上可见集块熔岩及条带状熔岩,中间有烘烤成砖红色砂岩,老期火山十二峰座落其周围,山上树木从生,杂草遍地,冬夏常为一片葱绿。

药泉山又名极乐山、位于火山群的南部,在五大连池市区内,山上松木葱绿,山下矿泉处处,水流涓涓,火山口内有复建的钟灵宝刹,古香古色,终日香火缭绕,钟声幽扬,进香朝拜者落绎不绝,是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公园的一大景观,因山脚下有终年流淌可医百病的矿泉故得名药泉山,药泉山在火山群中最低,规模最小,它的海拔只有357.7米,高差65米,火山口外部形状为圆丘形,火口垣呈向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火口底部向西南方向倾斜,像一把圈椅,东南坡石阶直通山顶,山顶处建有一庄绿树掩映中的红色八角凉亭,古朴典雅,西南坡人行甬道直达钟灵宝刹庙门,真可谓直登云天,药泉山坡度一般为20°,东南坡度为25°左右,火山锥底直径约约550米,火山口内径230米,火口深度37米,药泉山下药泉湖碧波荡漾、水波粼粼,清晨风平浪静,座座山岳倒映在湖中,构成一幅极美的画图。

卧虎山位于火山群的西南,是由四个火山锥集合而成的复合火山,锥体由黑褐色、红色的浮岩和火山碎块组成,每个锥体都有各自独立的火山口,四个火山口分别朝向东、北、西北和东北,呈不规则圆状,火山口形态保存较差,最西可见火山口原貌,火山锥体底座直径分别为600、1450米,卧虎山海拔498.5米,相对高差最大为108米,四个火山锥体形成北东~南西向分布呈长条形,形似一只猛虎卧伏在地,故得名卧虎山、其形成时代早、布满了树木。

笔架山位于老黑山和卧虎山之间,是有三个山峰的破裂状火山锥,因此而称。“三角山”火山口南端缺口较大,地势较低,火山口底部向南倾斜,火山垣北侧最高海拔为507.8米,相对高差为108米,北东及北西侧火口垣呈马蹄形,由于整个火山锥体恰似一个笔架,所以形象地称其为笔架山,火山锥表面被土壤覆盖,生长茂盛的树林及灌木从,山坡羊尼状冲沟发育,锥体由浮石、火山灰、火山砾等火山碎屑物组成。

南格拉球山和北格拉球山,两山并肩屹立在火山群的西北部,相距只有百余米,近南北方向分布、南高北低、南大北小、在地形上构成了明显的双山地形。南格拉球山是五大连池火山群海拔最高的火山锥,高602.6米,相对高差115米。

火山口呈圆盆状,北部有不甚明显的缺口,火口深度50米,火山口内径470米,火山锥座直径为1000米,火山锥坡度为30°左右,昔日火山口内积水成湖,形成小巧玲珑的天池全景,湖中生有奇特的倒鳞鱼,实为一绝,现火口底部低洼处有千余平方米积水,站在山顶望火口、酷似一个露天运动场,平坦的火山口底部绿草如茵,景观别致。北格拉球山无明显的火山口,海拔高度543米,相对高差37米,北坡有一缺口,为当年岩浆溢出的主要溢出缺口,平坦的火山口积水成沼泽湿地,锥体由黑色,红色浮岩及杏仁状玄武岩组成,南北格拉球山都布满了树木,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因而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这里有着名的“鸟语”和“鹿鸣谷”。

东焦得布山和西焦得布山,位于火山群的东南部,两山相距7里,虽熔岩台地连为一体却隔溪对称而立,酷似“牛郎织女”遥遥相望,火山结构保存完好,均呈圆截顶戴锥状,东焦得布山又名普陀山,海拔为545.3米,火口深38米,由黑色浮岩组成,火山锥的南侧缺口为熔岩溢出口,西焦得布山又名朝天鼎,海拔482.0米,呈圆台状,溢出口朝向东南,火山锥主要由黑色浮岩,少量紫红色及褐色浮岩,褐色火山砾和玄武岩火山弹组成。

东龙门山和西龙门山,分布在火山群的东部,两山相距150米,是一对孪生姊妹,形影相随互为陪衬,地形上呈显着的双山结构,火山锥保存完好,东龙门山海拔578米,相对高差138米,锥体呈椭圆形,溢出口朝向东南方,锥体底座直径为900米,火山口深101米,火口内径380米,锥体由黑色浮岩组成,顶部有紫红色块状熔岩,西龙门山海拔548米,溢出口朝向东南,锥体坡度为25°~40°,底座直径为900米,火口深134米,火口内径300米,锥体主要由红色浮岩组成,南部由黑色玄武岩组成,东西龙门山锥体及其周围树木密布。

小孤山又名影背山。位于火山群的最东部,火山口近似方形,溢出口在北面,海拔为459米,相对高差90米,锥底直径650米,火口内径400米,火口深31米,火山结构保存比较好,呈截顶圆锥状,锥体由紫色、黑色浮岩及火山砾组成,布满树木,从火山口溢出的熔岩向东南西北八个方向流淌,从空中俯瞰酷似一只蜘蛛山。

莫拉布山又名禄爵山。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的东北部,由两个火山并排而成,海拔为524米,相对高差140米,火山口呈方形,溢出口在北面,底座直径780米,火口内径250米,火口深44米,锥体主要由黑色、红色、淡紫色俘岩和玄武岩组成,山体上布满了树木。

尾山位于火山群的北部,海拔518米,相对高差89米,火山口呈卵形、溢出口朝向北西,火山呈东陡西缓,剖面穹隆形,如同一条向西延伸的长长的马尾,故得名尾山,火山锥底直径为700米,火山口内径350米,火口深89米,远望山体呈圆台状,山体布满了树木。

奇特的敦煌雅丹地貌如何形成

雅丹地貌,天下奇观!只要是到过敦煌雅丹地貌的人都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就连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着名沙漠学家杨根生等一批学者都感叹道:“这么大规模,这么集中的雅丹地貌,确是世界奇观,是大自然和环境变化的一个奇迹。”她不仅是一片鲜为人知的旅游景点,还是一片正在开发的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