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13794800000035

第35章 意蕴幽远的景观览胜(3)

千柱屋,因屋有千柱而得名,谓建筑之宏敞也。由里人斯元儒建造。斯元儒(1753——1832),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道光二年(1822)七十岁,旌“五世同堂”。道光间建县试考棚,输二千金。奉旨准建“乐善好施坊”。千柱屋现为斯姓后裔居住。该建筑分布5条纵轴线,3条横轴线,为庭院式组群布局。坐南朝北(略偏东),通面宽124米,纵进深60米,总占地面积约7400余平方米。各纵轴线北端均设重檐式门楼,共5座,全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图案,皆形象生动逼真,极其精美。千柱屋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天井,各院之间,以檐廊相通。整座建筑有楼屋121间。梁、柱、门、窗、墙均有装饰,规模宏大,颇具特色。千柱屋正厅门楼制作讲究,其门额以青石制作,上镌“於斯为盛”四字,为九重篆。门额四周用砖雕人物、山水、龙凤等图案装饰。过门楼即为正厅,五架抬式结构。正厅两侧分设“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仁寿堂”,均用青石镌刻楷书堂名镶嵌于壁上。今尚保存有“孝廉方正”、“彤管重辉”、“一枝挺秀之轩”、“石涧听松之馆”等匾额多方。屋内廊柱林立,门户重重,玲珑剔透,令人目不暇接,有入五里雾中之感。正厅照墙上有《百马图》砖雕。用21块长0.34米、宽0.30米的青砖浮雕拼幅而成,总长7.04米。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造型生动,匠心独具。

吴王阖闾墓在虎丘剑池下面吗

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

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铺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

千年古观“奇联”“天书”无人解

在江津四面山的深山里藏着一座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的千年古观——朝源观。古观坐落在四面山洪洞村8社对面“七星山”半山腰上,占地面积多达100多亩,整个古观的构建采用奇特的七星布局,有保存完好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石窟造像,以及颇具传奇色彩的观主杨乃霖的墓穴,最令人惊奇的是古观内残留于观门上的“奇联”与“三清殿”壁上的“天书”至今无人能解。

据当地人讲,传说中,朝源观的始建者杨乃霖观主本是“神医”,曾为皇后娘娘治好过痼疾,之后,他得高人指点,到江津“七星山”修行,皇上为他拨款修建了“朝源观”。

从四面山镇往西行二十几公里之后,到了“七星山”山脚下,艰难行走300米陡峭山路再向上爬了近400多米丛林小道后,一个红色的圆拱尖顶石门闪现在我们面前,一根直径为20多厘米的圆形枯木斜抵在石门顶部,支撑着已经开始向外倾斜的石门。“这是进观的左石门,对面是进观的右石门。”面山洪洞村8社的队长李永祥说。

进入石门不到2米处,一个1米多高的石台出现在眼前,石台中央残存着一尊隐约能分辨出来的龟蛇相缠的石像。向里行十几步就来到已经变成平地的主殿,在主殿之后,有保存得最完整的“三清殿”,殿中央塑有上清宫、玉清宫、太清宫“三清”石像,左侧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家石像,右侧塑有“孔、孟”等儒家石像。据称,这里曾是“儒、释、道”三家弟子讲道交流之所。

稍后,沿着“三清殿”左侧的一条蜿蜒小石道前行10米后,是杨乃霖与嫡传弟子修道时习武之殿。一进殿门,一幅精美的彩色石像画出现在眼前,石像画后面就是杨的墓穴。石像后的石屋内,黑暗的屋子里透不进一丝光线,屋中央有一长方形的石池,石池内积满了尘土与石块。

在朝源观左、右两道观门的石门两侧,分别残留着两副“奇联”。左观门的两侧分别刻着“云朋3(特殊符号,颇像3状)”(上联)、“霞友朝朝朝朝朝朝3朝”(下联);右门观门的两侧则分别刻着“善茅长长长长长长3长”(上联)、“三乘乘乘乘乘乘3乘”(下联)。据悉,曾有专家在考查后,称朝源左观门上的对联颇似山海关的“天下第一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但从对联字面来看比天下第一联又长了许多,这两副对联至今也没有人能正确地把它读通并注解出来,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奇联”。

除了两副“奇联”外,朝源观里还有另一奇,在“三清殿”门右侧的石壁上,残留着一些由2至4个“天”字上下重叠、三个“男”字与一个“女”字组合而成的奇特文字,有关考古专家到此后,至今不解字为何意,“天书”就成为朝源观的又一奇。

朝源观由于年代已久,古观内大多篆刻在石壁上的文字都已风化变得模糊不清,观内四处荒草杂生,蛛网乱接,呈现一片破落景象。据李称,观内曾有几百上千尊石头佛像,如今也所剩无几。

目前重庆市文化局正在研究维护朝源观的问题。江津市文管所专门管理朝源观资料的张亮介绍,有关方面初步决定以200万元资金作为对古观的维护资金,目前,江津市文管所已制订初步维护方案,并请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来此指导,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古观内石像与石质建筑的进一步风化等。目前,江津文管所正在做进一步规划。

是谁将脚印留在千佛碑上

在我国,以千佛命名的山、崖、洞、塔、殿,比比皆是,而以千佛命名的碑碣却比较罕见。四川省新都县宝光寺内的千佛碑刻造于南北朝粱武帝大同六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因此,宝光寺千佛碑堪称国内稀有而珍贵的佛教之物。最奇的是,这个寺庙里有一个巨大的脚印,谁也不知道这个脚印的来历。

宝光寺千佛碑的佛椽高约五厘米,双手合十,坐于莲台,纵横有序地排列在高一百七十五厘米,宽六十五厘米,厚十四厘米的碑身四面,足有一千之数。碑正中有一穹窿状龛窟,内刻有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文殊、昔贤),佛祖正襟危坐,菩萨侍立两旁。

碑下楞端为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手执法器,勇武威严。碑额中心为接引佛,佛座下刻二力士,佛左右刻“双龙盘缀”,两条舞龙形体矫健,首尾相接,别有神韵。

就在此碑碑额的接引佛下,刻有一只脚印,别看它只有十七厘米长,如按碑上佛像的比例折算,是相当大的。刻制佛的大脚印,在我国并不多见。据成都昭觉寺清康熙年间石刻的”释迦双迹灵相图”题记所述,释迦牟尼在逝世前,曾站在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现在即将涅磐,特别留下这双脚印,百年之后,将有无忧王(即公元前三世纪统一印度的阿育王)

到这里来弘扬佛法。

可见,许多佛教胜地刻制释迦牟尼双脚印的目的,是希望佛教教义广被天下,世代相传。但是,宝光寺内千佛碑上刻的是单脚印。就单脚印而言,国内其他地方尚未见到,据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在其所着的《佛国记》中说,现今斯里兰卡中南部的圣脚山山顶,有一只长约一米的脚印,乃是释迦牟尼来此说法时留下的,这是一只左脚印,而千佛碑上刻的却是只右脚印,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别的含义和来历,这个谜一直没有人解开。

蒙顶山古井为什么揭开井盖就下雨

川藏“茶马古道”第一站——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的蒙顶山上有一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神秘古井,只要一揭开盖子,就会招来大雨,成为千古奇观。

登上蒙顶山顶,在一棵参天大树下,一个被三层石柱包围的古井映入我们的眼帘。据介绍,这口井名叫“甘露井”,又称“龙泉”和“蒙泉”。旁边石壁上有风格各异的石刻。与普通水井相比,此井上多了一块雕龙的石盖。

据当地人介绍,泉水终年在一个水位线上,从来不涨也不落。更为奇特的是,夏天时,只要有人开启井盖,半个小时内就会下雨,下雨范围仅限于古井一带。很多来参观的游客不信,就亲自上前将石盖揭开,不一会,豆大的雨点就会噼里啪啦砸下来。

搬开井盖,一个直径约0.3米的圆形井口显露出来,紧接着一股凉气直往上涌,让人感到阴森恐怖。10分钟过去,空气中的雾浓了起来,20分钟后,隐约感到有些许雨滴落在身上。

有关专家的解释说这是因为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而井周围一带的空气水气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振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气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而形成下雨、刮风等现象。

蜀中石壁“泼水现竹”何原因

四川仁寿县黑龙滩水库的峭壁上有被称为蜀中奇观的“泼水现竹”石壁画,九百年来无人能解其因。

黑龙滩北端悬崖上镌刻着一米见方的“龙岩”二字。距其东南百余丈的紫色石壁上,有一尊大佛坐在窟中,石窟上面左侧四进的平面石壁上,用净水泼洒后,出现“泼水现字”几行墨笔字。署名处清晰地现出‘乾道五年’”等遒劲字迹。在石窟上右侧石壁凸起的平面上,有些不规则的錾迹处,经山泉泼洒就会出现奇观:石壁条幅上,墨竹主干亭亭,枝叶潇洒;竹根临怪石处派生出一丛幼竹,婀娜可爱;顶部侧叶,长剑当空,刺向云天。

据说这“怪石墨竹”的作者是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光生,人称石室先生、文湖州。北宋梓州永泰县(四川省盐宁县永泰乡)人。他平生爱竹、种竹、写竹,开拓了“湖州竹派”。着名汉语成语“胸有成竹”,就是他写竹经验的结晶。仁寿(古称陵州)县志记载:“文同北宋熙宁四年知陵州后,在龙岩写怪石墨竹,两壁摩岩隐隐有光。怪石墨竹既无墨迹,又无雕镂痕;用水涤石,画面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