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史
13793900000007

第7章 艰难发展,曲折前进时期(1958年1月-1968年9月)(3)

1968年,天水专区革命委员会宣布撤销中共天水地委党校,并批准成立天水地区墁坪“五七”干校,广大干部包括全体教师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农业劳动,党校停办。这一年共有13名教员,他们是:杨品三、杨光、罗培模、王兰玉、张殿伟、李正平、王伦、黄步祥、杨向东、胡中兴、张正文、王继舜、王海清。

第四节后勤保障

一、基本建设

1958年,天水地委党校还没有一个用于教职工开会、娱乐的场所。为此,经天水地委批准特拨经费在校园西侧修建了一座大礼堂,虽为土木结构,但砖柱承重、水泥地板、玻璃采光,建筑面积408.67平方米,为教职工的集会、娱乐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场所,也为大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1959年夏,又将校园向东扩展,征得枣园庄土地2695平方米。经过十年五次的努力,天水地委党校的校园面积已达70余亩(其中校本部37.39亩,原西北铁干局仓库文化班校址30余亩)。

但是,校址还是不尽如人意,早在1956年就提出了重新建校的设想,当时校园周围是农具厂、步兵学校的打靶场所和公路,终日打铁声、汽笛声、枪声不断,极不安静。在大跃进中诞生的天水工学院(或称天水工业学校),使原有设想变为可能。天水工学院既没有校具又没有校址,天水地委决定拟将天水地委党校校址移交给天水工学院,在市内重新选址另建天水地委党校校舍。

在党校校舍建成以前党校和工学院暂住一处,工学院住铁干局仓库文化班校舍,党校住校本部。

1960年,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决定在天水市北关泰山庙建立新校,整个校舍借鉴青岛市委党校的建筑风格。当时,首先将泰山庙的庙产转给天水地委党校作为基建基地和临时用房。然后,紧挨泰山庙征得吕二公社的山地24亩,计用款865.2元。在这基础上,开始了天水地委党校的重建工作。

1960年,基建费共为252747.12元,其中天水行政公署拨款200000元,天水地委工交部拨30000元,天水工学院转拨22747.12元。1960年共支出249028.84元。主要建筑有14幢宿舍,每幢住16人,可住228人,灶房1幢,建筑面积为182.15平方米,饭厅1幢284.20平方米,可容纳300人就餐,小楼1幢,196.7平方米。

1961年计划修葺了泰山庙的部分旧房子,修建砖木结构可容纳500人、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大教室1幢,修建1幢混合结构,共40间,面积为840平方米的办公教学楼,4幢厕所,共14间,面积为252平方米,还修建了其他附助设施。

到1962年6月,一个错落有致、白墙红瓦、风格独特的建筑群,坐落在古柏参天的泰山庙旁,显得非常醒目。

但是,由于天水工学院的夭折和各种配套设施的无法落实以及经费无着,基建暂行下马。加之交通不便,泰山庙地委党校新校址除八亩小麦地外,所有建筑暂借给天水地区人民医院,后又转借给天水市交通警察大队,最终党校新址由天水军分区占用。这样,几年的基建辛劳和几十万元的基础经费并没有使党校的校舍有所改观,危房的出现和新房的缺少仍然困扰着党校教职工的生活。

从1963年起,学校利用20000余元对西院40间房屋进行了必要的修茸,使已快坍塌的危房得以充分利用;一直用作礼堂兼教室的原毛纺厂的车间,由于大礼堂的竣工而闲置起来,为此,这年7月,又将它一分为二改为资料室和阅览室,解决了十多年来无处存书和阅览室狭小的困难;同时利用泰山庙基建的剩余物资和处理变价物资所得的资金,在原有灶房操作间隔壁修建了一个砖木结构、灰顶、水泥地板、面积为423.36平方米的大饭厅,并在饭厅和操作间之间建起一个21.55平方米的过厅,使二者联为一体。这样,一个总面积为689.33平方米的饭厅经过十年努力,两步建设终于建成,解决了天水地委党校学员在露天就餐的老问题。同年又利用基建时机,在校园东北部修建了3幢土木结构的平房,面积为382.05平方米。

1964年8月,原毛纺厂的工字楼因地基下陷,墙壁破裂,已不能再修复被闲置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被果断拆除。在原有地基上修建了9间平房,砖柱承重、土木结构,面积为99平方米。同年,根据需要,重新修建了校门和两间收发室、门房等,并在已有校园内修筑了新的围墙。

1965年1月,面对部分房基陷落、墙壁裂缝、屋面塌陷的严重问题,天水地委党校向天水地委和天水行政公署提出新建图书资料室1幢400平方米、混合结构;改建学员宿舍800平方米;翻新屋面600平方米的基建计划。因财政困难,经费无着而不了了之,直到1966年3月才将东面10间危房拆除改建为资料室。

二、基础配套设施

这一时期,基础配套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教学设备与办公条件方面,1958年,建成大礼堂,订做了400套扶手椅,改善了党校的教学条件。1962年天水工学院停办,归还了所占校具,但损失不小。为此,党校继续添置了一些办公用品,购买了打字机,配备了专职打字员。1963年,又购置了收音机、扩大器以及各型喇叭,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生活设施方面,1962年,天水工学院停办,将1960年分去的部分校具归还党校,但经十几年努力积累起来的约400人的生活用具,这时只能满足110人的需要,给学员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党校为此投入部分资金重新添置了灶具、床板等,并修补了部分生活用品。1963年,饭厅竣工后,解决了十几年来学员露天吃饭的问题,为更好地利用新的生活设施,学校又购买了大批灶具以及能满足200余人就餐的餐桌凳。1964年,利用基建的机会和原有拆除房屋的旧料,修建了一座55平方米的水灶,用三个大铁桶改装为开水锅炉,装上龙头,为教职员工早、中、晚供应开水,方便了教职工的生活。

文娱体育器材方面,1958年,大礼堂的建成,为教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娱场所,并且购置了部分影像设备,课后闲暇时间同时作为歌舞厅用。

1961年,为了将大礼堂后的菜地联为一片,将操场移到了大礼堂前。1962年,因经济困难,全部操场被辟为菜地,文体娱乐场地越来越小。1963年,购置了收音机、扩大器、电唱机、高音喇叭等设备,同时购买了照相机,在学校经费中专门设立了文娱经费一项,购置了部分文娱体育器材。到1965年,学校教职员工的业余生活依然非常单调,连电影也很难看上,偶尔请天水军分区或天水师专的放映机放映几次,但很不方便。为此,向组织部、宣传部、文卫局申请配置了电影机。

医疗卫生方面,医务人员一直缺乏,只有1名医务人员,1963年,由于学员人数增加,才配备了1名护士。

三、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

1958年,校本部和文化班用地陆续被开垦,计21.5亩,种植了蔬菜和饲料,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向市场提供了12000余斤。

三年困难时期,天水地委党校教职工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为摆脱困难,改善群众生活,学校组织教职工开辟了几乎所有的空地,用以种植各种蔬菜。

除留下一部分集体耕种外,大部分空地按人口以及不同家庭的困难程度,数量不等地分给个人耕种,加上集体的收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职工当时的食品困难。

1963年,天水地委党校开办了农场。经过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不仅保证了机关食用,而且供应农具厂、煤电局、中级法院、工会等单位部分蔬菜。对于学校教职工,按实际情况分半年、全年从福利金中予以补助。

1964年,撤销生产领导小组,但机关生产没有中止。在原有空地基础上,又开出半面操场作为菜地。并且,平时劳动6小时补助小麦1斤,收成时补助小麦2斤,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生活。

总之,这一时期,党校的后勤工作不仅一直遵循着一切为了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且使后勤战线上的财会、食堂、医疗诸方面的同志都得到了实际锻炼,成为一支过硬的后勤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