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史
13793900000046

第46章 附录二中共天水市委党校2006-2010年改革与发展规划(1)

根据中央、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规定,为了全面完成全市“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任务,为全市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把党校事业推向新的更高发展阶段,从现实基础和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特制定本规划。

一、回顾和展望

“十五”期间党校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较圆满地完成了《中共天水市委党校2002-2005年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时期党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十五”工作的主要成就

一是干部教育培训取得显着成效。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了“一校、两院、一中心”教育培训各级各类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扩大了干部培训规模,切实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努力巩固学历教育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办学渠道。

二是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主体班教学体系突出了地市级党校特点,突出了天水地方特色,突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党校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主体班教学体系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教学方式改革取得了新进展,积极推进“研究式教学”方式,制定和实施了《中共天水市委党校教师研究式教学工作考核暂行办法》,激发了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了科研工作机制;围绕“三个提升”,全面促进了科研工作;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不断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连续三年被省委党校评为科研先进单位,2003年被中央党校授予“全国党校系统第四届科研工作组织奖”。

四是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大力实施“教研立校”和“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总体要求,以培养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总体目标,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三支队伍”建设,为党校事业发展和全市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

五是组织建设得到稳步加强。理顺了领导体制,党的建设得以全面增强。

2003年,实行党委与校委合一的领导体制,及时调整了党支部,配备了支部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党支部组织活动制度,全校党的基层工作得以顺利、健康发展;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组织的战斗力得以加强;通过机构改革,整合设立17个内设处室,使内设机构更加科学合理,教学科研力量得以全面加强。

六是信息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加大投入,强化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全校教学、科研和办公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

七是基础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围绕基础设施完善化、校园建设园林化、教学设施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取得了较大成绩。

八是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先后被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授予“科技拥军基地”、“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社会帮扶先进单位”、“宣传思想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扶贫济困”等活动,党校的社会影响也不断扩大。

(二)“十五”工作的基本经验

——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促进党校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领导班子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把发展始终作为第一要务,是党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确立正确的办学方略,制定科学的改革与发展规划,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基本指针。

——立足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努力开拓办学渠道,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爱护学员,努力构建和谐党校,是党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健全工作制度,加强管理,努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党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十五”工作的主要问题

大专体制尚未落实,影响着全校办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经费和业务经费不足,影响着学校建设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的实效性还不够强,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数量虽多,但质量不够高,尤其是“精品”少、优秀成果少,科研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严管理的措施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上措施不够得力,高层次的研修培训少,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硬件档次低,尤其是使用率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客观上要求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赋予党校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战略部署,《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为干部教育和公务员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为党校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各级各类高校、培训机构的快速发展对党校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总之,“十一五”时期将是党校工作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校事业发展全局,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管理“三支队伍”建设和基础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学习型党校,努力构建和谐党校,争创西部地市级“一流党校”。

(二)“十一五”工作的发展目标

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十一五”中期完成大专体制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积极开展创建西部地市级“一流党校”活动;立足天水,面向全省,走多渠道联合办学道路,建立天水干部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心基地,促进学历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整合培训资源,发挥主渠道多功能作用,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天水服务。

三、“十一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规范办学格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1.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一校、两院、一中心”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清醒认识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为契机,建议市委制定和颁布《关于加强天水市党校系统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全市党校的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党校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党校系统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发挥党校的作用。在干部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要立足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千方百计整合全市各类干部培训资源,努力开拓办学渠道,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建设一流党校,以先进的培训理念、科学的培训内容、新颖的培训方式和有效的培训质量占领干部教育培训市场。

2.进一步规范主体班次设置,推进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在继续规范搞好现有主体班班次的前提下,加强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其他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争取将各类非正规干部培训班逐步纳入“一校、两院、一中心”的主体班次。在班次设计上,要实现按级别编班向按级别编班和个体需求编班相结合的转变。

3.进一步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规范干部轮训培训的管理考核。根据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积极协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全市干部培训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克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问题,坚决杜绝“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等不正之风。严格执行培训计划申报制度,加强与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的协调,初步规范各行业、各单位未经批准私自办班的行为。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和培训效果

1.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继续坚持和完善教学新布局,突出地市级党校特点,突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党校特点,突出天水地方特色,建构体系完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强,分层次、分类型的教学体系。

2.创新教学内容,坚持完善党校教学新布局与《条例》提出的五方面培训内容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切实体现干部教育培训在内容上的与时俱进,由过去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拓展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修养和技能训练五个方面,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3.积极稳妥推进以“研究式”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采取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和方法;加强学员的能力训练,督促教员努力实现从“演员型”角色向“导演型”角色的转换。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和总结出一套符合干部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灵活多样、实际管用、规范有序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系。

4.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努力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创新管理体制,实现由一般化的管理向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机制方面转变。创新评估机制,建立起教员与学员双向评估机制,要配合干部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追踪考察,以求得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完善管理规章,明确规定教学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职责,真正形成一个规范、有序、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坚持“以学员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

5.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科人员与年龄档次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重视基础学科,建构重点学科,加强薄弱学科。

(三)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1.继续落实“教研立校”方略,实施科研精品工程。

完善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围绕教学搞科研,科研成果进课堂,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按照“优”、“高”、“精”的要求,努力建设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型”党校。

2.以创新为导向,凸现党校科研特色和优势。

发挥党校政治理论研究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科研,扬长避短,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保持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建理论以及重大问题研究在全市的领先水平。

以现实重大战略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问题为研究重点,鼓励教研人员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相关课题,争取每年完成两项以上课题研究成果,并力争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新专题。

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干部教育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以及党校自身教学和科研特点、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