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史
13793900000002

第2章 党校初创时期(1949年8月-1957年12月)(1)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中共天水地委不失时机地做出了开办党校(或干校),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把他们训练成党的干部的决定,8月8日,党校随之宣告成立。8月24日正式作出的《天水地委关于开办党校、培养干部的决定》指出:“地委、县委应不吝啬人力、财力办好各级党校(非党员多时称干校),短期内培养出大批干部,这是最宝贵的人民财产、工作资本。”

党校成立后不久,即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天水地委干部学校”,随即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开始了干部培训工作。

第一节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一、领导体制

党校初创时期的领导体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先后实行专职校长负责制、校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会制两种领导体制。

第一,专职校长负责制

1949年8月至1956年10月,实行专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党校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校长或副校长决定和负责。党组织的主要工作是搞好自身建设和加强全体学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保证和监督行政任务的完成。期间党校校长一般由地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副校长由地委组织部长兼任,党校的一切重大事宜则由教育主任主持和决定。1952年7月以后,地委开始配备副校长来党校主持并负责全面工作。

第二,校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会制

1956年10月,天水地委批准地委干校成立在校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会。

校务委员会是在校长领导下由教研室、组教科、秘书室等各科室负责同志组成的贯彻集体领导原则的议事机构。校务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研究决定党校的教学方针、教学计划、讲稿、预算、基本建设和干部调动等一些重大问题。实行这种领导体制是在1956年10月至1962年11月这段时期。

在实行专职校长负责制和校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会制期间,校内党组织是党总支委员会,隶属于天水专区机关党委。

二、机构设置和干部任职情况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同年8月8日天水地委党校就正式建立。这种党校的建立和天水解放的同步情况,使得党校在初建时的几年内干部的调动比较频繁,干部任职的变动也较大。

地委党校(初建时称地委干校)初建时,规模小,职工少,组织机构也不健全,但地委对党校工作很重视,校长、副校长都由地委书记(高峰)、组织部长(张天珩)兼任。校内具体主持工作的是教育主任赵腾同志。行政机构当时只有三科一股,即:秘书科,科长赵腾(兼);组织科,科长马如飞;教育科,科长张超夫;总务股,股长雷子阳。

1950年11月,高峰同志不再兼任校长,校长则由地委副书记张天珩同志兼任(至1952年11月)。原教育主任赵腾也于5月被任命为副校长并继续主持校内工作。这年撤销了秘书科,总务股改为总务科,武炳森同志任科长。组织科和教育科仍由马如飞和张超夫同志分别任科长。全校干部增加到20人。

1951年,组织科与教育科合并为组教科。原组织科长马如飞和教育科长张超夫都于1950年12月先后调离党校,组教科由副科长邵良弼主持工作。总务科长武炳森也于1951年9月调离。10月,总务科由科长秦奠西主持工作。

1952年10月,组教科副科长邵良弼调离党校,地委任命申瑞龙为组教科科长。总务科长仍为秦奠西。11月,张天珩不再兼任党校校长,地委同时任命王宪宜为党校副校长。12月,副校长赵腾调离党校。校内工作由王宪宜主持。

1953年4月,地委任命组教科长申瑞龙为副校长,名列王宪宜之后。组教科长暂缺额,总务科长仍为秦奠西。

1954年3月,总务科长秦奠西调离党校,总务科长和组教科长这年都空缺。6月,副校长申瑞龙调离党校。8月,西北局批准王赞遥任党校副校长。

王宪宜仍主持校内工作。

1955年2月,副校长王宪宜调离党校,由副校长王赞遥主持全校工作。5月,党校增设秘书室,董杰同志任专职秘书(正科级)。7月,地委任命汪尽忠同志为组教科副科长,8月,又任命党锐为组教科科长。总务科长之职仍空缺。

1956年9月,党中央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八大”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的精神,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工作的指示。依照这些精神,地委对党校的领导力量和机构设置进行了充实和加强。9月,任命魏礼同志为党校副校长,名列王赞遥之后。10月,地委决定党校增设教研室,以加强党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并任命安宏兴为教研室主任,甄锋为教研室副主任。鉴于组教科长党锐已调离党校,地委又任命汪尽忠同志为组教科科长,殷世华同志为组教科副科长。任命王国炳同志为总务科科长,李继宗、钟奇二人为总务科副科长。董杰同志仍任专职秘书。随后,地委又批准成立在校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校务委员会由副校长王赞遥、魏礼,教研室主任安宏兴、副主任甄锋,组教科长汪尽忠、副科长殷世华,秘书董杰七位同志组成。

1957年5月和9月,总务科长王国炳和教研室主任安宏兴先后调离党校。

总务科和教研室的工作由副科长李继宗和副主任甄锋同志各自主持。除此,机构设置与人事安排都无变动。

第二节党校初创时期的干训工作

一、建校初期以扩大干部队伍为主的培训工作

1949年8月,天水全境陆续解放,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当时人心未稳,百废待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既要发动群众,恢复城乡生产,又要剿匪捕特,安定社会秩序。由于全国范围内战事仍在继续,天水地区的各级党组织还负有征粮借粮支援前线的任务。同时,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还必须积极着手准备进行除奸反霸、减租减息的斗争,并逐步推进到实行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从而,彻底改变农村旧的生产关系,铲除国民党政权依附的经济基础。完成上述任务,需要有大批经过训练,懂得政策的干部,但当时全区只有干部500人左右,远不能适应斗争的需要。

因此,几乎在天水解放的同时,中共天水地委就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开办党校(或干校),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把他们训练成党的干部的决定。地委的决定指出:党校(或称干校)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在短期内灌输以简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政策原则,改造各种小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封建阶级的反动思想,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劳动观点、唯物观点,建立比较正确的宇宙人生观。

党校(后正式定名为中共天水地委干校)成立后,即开办了第一期失学失业知识分子训练班,从1949年8月到1950年1月,以四个半月的时间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征粮政策,请地委领导作报告,讲解基本的革命道理,进行思想改造,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训练班学员自动交待了政治历史问题,并由组织作了一般审查,吸收为干部。1952年9月至1953年6月,又开办了第二、三期失学失业知识分子培训班,后两期除学习一般政治常识之外,还结合形势学习了《选举法》,三期共吸收训练1197人,为县、区、乡培养了一批干部,充实了各级机构,对天水解放初期的政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吸收培训新干部的同时,还开办了两期整风班和一期整党训练班,培训在职区级骨干和县区一般干部903人,整风班以《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基本教材,整党训练班主要学习《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进一步明确党的性质和党员八项条件。通过培训,提高了在职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配合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农村整党建党工作。

为了配合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于1951年2月至9月连续举办了三期土改训练班。第一、二期主要培训乡党支部书记,第三期培训县区一般干部及区级骨干,训练班以《土地手册》和《怎样划分农村阶级》为主要教材,通过进行有关减租、土改等政策教育,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水平,划清了思想界限,保证了土地改革斗争的健康发展。三期训练班共培训干部1211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为土改中的骨干力量。

组织生产、恢复经济是当时党的中心工作之一。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1953年,先后开办冬麦播种学习班和水土保持学习班,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选种拌种、合理施肥、改良土壤、条播密植、使用新式农具、引水灌溉和水土保持等生产技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两期共训练区乡干部1059人,对促进天水地区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时期,党校的培训教学工作明显具有临时性、突击性的特点,主要是围绕当时的各项中心工作进行的,既无固定的班次和教材,也没有专职教师队伍。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课主要是地委领导和学校干部主讲,业务技术课则请有关部门的专业干部担任。学校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日常管理。

尽管如此,党校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依靠办学人员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积极努力,先后开办各类训练班次11期,培训干部4370人次,为扩大解放初期天水地区干部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其整体素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初步显示了党校在全区干部队伍建设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为党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从临时性突击训练向正规的干部理论培训转变

1953年6月,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在总路线精神指引下,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潮在全国逐步形成。适应党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任务的需要和天水地区的实际情况,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积极配合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进程,致力于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逐步实现了从临时性突击训练向正规的干部理论培训的转变,这一时期共开办五种类型的轮训班次19期,训练干部达4788人(次)。

1.互助合作训练班。从1954年3月至1954年12月,先后开办四期,每期一个月。参加训练的县区乡干部1931人,学习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用西北人民出版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作为课本,特别把其中《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章作为重点,并结合学习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建设常识读本》中有关工业建设和农业建设方面的内容;二是党的农业互助政策,主要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两个文件,并就农村供销社、信用社等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政策和党支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领导作用等专题请有关部门的同志作了报告。第三期互助合作训练班结束时,地委就办班情况向省委写了书面报告。省委批转了这个报告并指示:“学习班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提高思想、政策水平的基础上,结合解决本地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支部书记训练班。从1954年12月至1955年10月先后开办两期,每期一个月,共训练农村党支部书记882人,主要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党的建设知识。总路线的学习以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为重点,结合学习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具体政策。学习期间,地委合作部的同志就天水地区建社工作的基本方法、步骤和经验以及如何领导合作社等问题作了报告。党的建设方面安排了党支部在过渡时期的任务、支部业务知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党员八项条件等内容的教育,特别突出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克服强迫命令作风等问题。

3.业务训练班。1954年5月至6月,举办了一期供销社会计训练班,92人参加了培训,主要学习商业会计业务。1955年3月至8月,又连续开办三期营业员训练班,每期一个月,共培训417人。营业员训练班开设政治和业务两门课程。政治课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业务课请专区合作办事处的同志主讲,内容包括供销社的发展、组织及市场安排和私营商业改造等问题。

此外,1955年8至9月,还举办了一期经济委员训练班,面向社会招收100人参加训练,主要学习粮食市场的管理办法。这批学员经过一个月培训后,被正式录用为国家干部。上述这些业务训练班,为天水地区顺利实现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商业体系培养了干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